肠病毒症状不只拉肚子,大人水泡、嘴破也要留意! 预防肠病毒传染这样做



监制/丽可  编辑/杰富 校对/依森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340篇健康推文
肠病毒传染不容忽视!肠病毒症状包括恶心想吐、反复发烧、头痛头晕、嘴破溃疡、肌肉酸痛; 而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合肠病毒生存,因此全年都可能出现感染个案,新冠疫情解封后由于免疫负债问题,更要注意肠病毒的消毒与防疫。
由于许多幼童没有感染过肠病毒,病毒流行起来传播的速度可能更快,尤其今年开始防疫解封,进入肠病毒好发的夏天后更要注意。
成人也可能感染肠病毒,但通常症状较轻微而容易忽略,也可能因此传染给家中的孩童。而近年因新冠疫情防疫,许多民众已习惯使用酒精消毒双手,但酒精无法杀死肠病毒,因此回家后务必用肥皂清洗双手在接触孩童,才能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染家人。
肠病毒是什么?
肠病毒(英文:Enteroviruses)感染为幼儿常见的疾病,肠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儿麻痹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肠病毒等种类,每一个种类还可分为多种型别,总共有数十种以上。其中以感染肠病毒71型最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肠病毒主要寄生在人类的肠道,经常感染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它的旗下有许多不同的病毒类型,各种类型的病毒所引起的症状也略有不同。
肠病毒的类型:总共几十种类型的肠病毒可以被大致区分成几个类别。
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 groups A
柯萨奇病毒B型Coxsackievirus groups B
伊科病毒Echovirus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其他不分类的肠病毒
肠病毒症状
90%的肠病毒感染者不会出现症状,或是仅有突然发烧等非特异性症状。而较常见的症状则包括发烧、轻微呼吸道症状、与流感相似的发烧或肌肉酸痛、肠胃道症状等。
虽然大多肠病毒引起的不适症状都较为温和,但在特定人群身上,也可能导致大脑与心脏的疾病、肺炎与肝炎等。肠病毒也可能扩散到其他器官,包括脾脏、肝脏、骨髓、皮肤和心脏。感染肠病毒大多数会呈现一般的感冒症状,某些特定的症状会因不同的病毒类型而异。
一般孩童如果得到肠病毒,约在一个星期左右就会痊愈,常见的表现为发烧及一般感冒症状,有些病患还会出现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
潜伏期:约3~10天
症状:
肠胃不适、恶心想吐
反复发烧3~5天
头痛、头晕
嘴巴溃疡、疼痛、喉咙痛
肌肉酸痛
手脚长红色疹子
手足口病:特征为发烧及身体出现小水泡,主要分布于口腔黏膜及舌头,其次为软颛、牙龈和嘴唇,四肢则是手掌及脚掌、手指及脚趾。常因口腔溃疡而无法进食。较常见于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病毒71型。
疱疹性咽峡炎:特征为突发性发烧、呕吐及咽峡部出现小水泡或溃疡。病例多数症状轻微无并发症,少数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较常见于柯萨奇病毒A型
肠病毒传染途径:肠胃道或呼吸道传染
肠病毒的传染途径大多是与病人分泌物的接触,例如唾液、痰、粪便或其他黏液。肠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主要经由肠胃道(粪—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也可经由接触病患皮肤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传染。
家中婴幼儿常因父母或照顾者从户外环境或公共场所将病毒带回家中,经由接触或飞沫而感染,也可能经由接触无症状带病毒家长的口鼻分泌物,或吃进被含有病毒之粪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传染,幼儿喜欢咬弄的带毛玩具,容易残留或吃进含有肠病毒的口水,也是传染媒介之一。
肠病毒饮食当感染肠病毒时,除了以均衡的饮食提高免疫力,由于许多患者会出现口腔水泡、疼痛的症状而难以进食,建议选择清淡、柔软的食物,避免有酥脆或坚硬口感、以及过咸的食物。当家人感染肠病毒期间,要注意避免共享食物与餐具,且处理食物饮水前、如厕后、喂食患者前后都清彻底洗手消毒。由于患者常有口腔疼痛的症状,建议选择流质食物,并将食物放凉或选择冰凉的食物,有助减缓进食时的疼痛。建议的食物包括蛋花粥、面线糊、南瓜汤、鸡蛋豆腐、豆花与酸奶、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等。另一方面,患者也容易因为进食时的疼痛、或呕吐等症状而容易脱水,应充分补充水分,或同时引用运动饮料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何谓肠病毒重症?
5岁以下婴幼儿为高危群体,意识不清、嗜睡!
人们担心肠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万一转变为肠病毒重症,宝宝会有生命危险。
肠病毒重症简单来说就是肠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严重疾病,像是脑炎、脑脊髓炎或心肌炎,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发展成重症。
5岁以下婴幼儿为为并发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险群体,重症致死率约在3.8%至25.7%之间,而引发重症的病毒型以肠病毒71型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
婴幼儿如经医师诊断感染肠病毒时,应在家休息并避免与其他幼儿接触,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
婴幼儿一旦出现嗜睡、意识不清、活力不佳、手脚无力、肌抽跃(无故惊吓或突然间全身肌肉收缩)、持续呕吐与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征,请尽速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虽然多数感染肠病毒D68型的儿童,仅需要类似感冒的症状缓解与治疗,但对于气喘或其他的严重案例,则可能需要住院,或是进入加护病房治疗。
因此儿科医师群建议,如果儿童出现高烧、感冒症状超过7~10天,即应寻求儿科医师帮助;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更应尽速求助急诊,才能及早治疗。
如果家中有气喘儿童,更需注意以下事项
按照医嘱服用气喘药物,特别是长期控制药物,身上随时准备缓解药物。
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流感如果感染肺部,容易导致气喘发作,或是导致气喘症状恶化。
确认学校老师、保姆了解孩童的身体状况,并共同了解如何避免可能引发气喘的过敏原与刺激物,以及出现气喘时应如何缓解。
肠病毒在哪些情况下应该尽速就医? 
以下症状有可能是肠病毒严重并发症的前兆,必须尽速就医。
突然的肌肉收缩
嗜睡
意识模糊
手脚瘫软无力
原本的症状持续很久却没有好转
肠病毒的治疗
肠病毒该怎么治疗?充足睡眠和补充营养,病况通常会自行好转。感染肠病毒通常只有多休息,身体的免疫系统自然会击退病毒,另外也可以服用退烧药或止痛药来减轻症状。
预防肠病毒的方法
肠病毒的传染力极强,但可透过简单的卫生保健动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机会。
肠病毒的预防方法如下:
时常以清水和肥皂洗手,每次至少冲洗20秒。特别是帮婴幼儿更换尿布后,一定要记得清洁双手。
避免用未清洗的双手碰触眼睛、鼻子和嘴巴。
不要与生病的人亲吻、拥抱,或是共享水杯及餐具。
时常将容易碰触到的地方消毒,例如玩具、门把。
身体不适时应待在家中,如果症状持续或严重,应尽速就医。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注意居家及校园等环境的卫生清洁及通风。儿童玩具(尤其是带毛玩具)经常清洗、消毒。
洗手预防肠病毒!正确洗手你做对了吗?
正确勤洗手是预防肠病毒最有效的方法。肠病毒病人大多数可以在一周左右痊愈,痊愈后肠病毒还会持续经由粪便排出,所以要持续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在发病前几天,喉咙与粪便中就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一般而言,发病后的一周内传染力最高。
在家庭与学校中有很高的传染率,人群聚集且空气流通不良的场所容易发生传染情形。婴幼儿如经医师诊断感染肠病毒时,应在家休息并避免与其他幼儿接触,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
6招正确洗手
以干净、流动的水冲湿双手若以水盆装水洗手,可能会因多人重复使用而造成二度污染。另外,水温并不影响手上微生物的移除率,太烫的水反而可能造成手部不适,也浪费资源。
用肥皂泡沫搓洗双手,特别注意手背、手指间和指甲缝隙起泡和搓揉双手时产生的摩擦,能够移除手上的污垢、油脂或微生物。肥皂的接性剂能够去除手上的脏污和微生物,且研究显示人们使用肥皂洗手时会清洁得更彻底。另外,目前的研究显示,额外添加抗菌物质的肥皂和一般肥皂的健康功效相差不多,因此一般人无需特别使用抗菌肥皂洗手。
刷洗双手至少20秒,唱两次生日快乐歌的时间差不多最佳的洗手时间因人而异,例如外科医生由于大量接触病患,容易沾染或传播病菌,因此需要比一般人更长的洗手时间。一般建议的洗手时间约15~30秒。由于微生物布满双手,应特别注意指甲缝、手指间和手背的清洁。
以 “内外夹弓大立腕”的口诀,教大家正确洗手的步骤:
内:手心搓20下
外:手背搓20下
夹:手心向内,手指交错夹着搓20下
弓:手指弓起来,用手心搓指背20下。
大:大拇指与虎口搓20下。
立:手指立起,指尖在手心上搓20下。
腕:手腕搓20下
用清水冲洗双手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双手,除了冲掉污垢和病菌之外,也要将肥皂泡沫冲干净,避免残留的肥皂造成皮肤不适。虽然有些建议指出应用干净的纸巾关闭水龙头,但并没有研究显示这样对健康比较好,反而会造成水和纸的浪费,因此使用清水冲洗水龙头即可。
用干净的毛巾或风干机擦干双手潮湿的双手更容易有细菌繁殖,也更容易造成病菌传播。研究建议使用干净的毛巾或风干机弄干双手。
酒精无法杀死肠病毒:防肠病毒居家消毒小技巧
许多人平时惯用酒精消毒、杀菌,以为对抗肠病毒同样有效,但病毒特性是对酸及许多化学药物具抵抗力,因此酒精和干洗手,是无法消灭病毒的活性; 反倒是大量清水冲洗才可远离肠病毒; 如果需要洗去油污则可使用一点肥皂。
DIY自制消毒药水
一般消毒(500ppm):0.5汤匙漂白水加1升白开水
已确诊消毒(1000ppm):1汤匙漂白水加1升白开水
注: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浓度一般在5到6%); 1汤匙(一般喝汤用的汤匙,约3至5cc)可用消毒药水擦拭环境及幼童玩具。另外,门把、电梯按钮、电脑键盘等都是病菌容易残留的地方,接触过记得洗手也要定期清洁消毒。
将孩童带离消毒现场,并保持环境通风是重点
新闻说漂白水消毒不好?
在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将孩童带离现场,消毒停留15~30分钟后再以清水擦拭,并保持环境通风。
此外,过敏体质者要注意,对「氯」(Chlorine,Cl)可能会有过敏反应,通风时间要更久。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