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 / 杰富 编辑 / 毅然 校对 /怡森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82篇原创文章
「小孩是否为过敏体质?」 「小孩到什么年纪可以去检验过敏原呢?」 这些都是家长最常询问的问题,对此,专家解释:「所谓的『体质』,以现在医学观点来说,一般指的就是遗传基因,而体质过敏通常是多基因遗传。」
有过「敏体基因」未必会有过敏疾病
现代医学进步,但对於已知的遗传基因其实有限,所以在一般的医疗检验机构中,是无法全面性地去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过敏体质」相关基因。专家表示:「即使具有特殊的过敏体质相关遗传基因,如果没有环境生活型态等后天诱因产生『致敏化过程』,也不一定会导致过敏疾病发生。」
那常讲的过敏原检测又是什么呢?主要是一般医疗院可以检验血液中「急性过敏免疫球蛋白 E(IgE)」对个别抗原,例如:尘螨、猫毛、鸡蛋... 等的浓度,藉以得知哪些物质会诱发身体对其产生过度反应。
这五大类疾病患者才需要检验过敏原
本身有罹患急性过敏反应病理机制相关疾病的患者,较适合进行此检测。常见的急性过敏反应相关疾病:
异位性皮肤炎:长期反复性身体搔痒,具特殊的身体病灶分布
过敏性鼻炎:长期反复性流鼻涕或鼻塞、打喷嚏、鼻子痒
气喘:慢性咳嗽或合并有反复喘鸣、胸闷
过敏性结膜炎:长期反覆性眼睛的红痒与溢泪、眼睛周围肿胀
急性荨麻疹:突然出现皮肤突起斑块样红疹,大部分伴随搔痒,或兼具黏膜或皮下水肿
对特定食物过敏就都不能吃吗?如果检验出来对某些食物过敏,是未来都不能吃吗?专家表示:「当我们在幼年期,肠胃道免疫系统接受各方食物的刺激,就有可能产生急性过敏免疫球蛋白E,然而身体免疫反应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有可能对此食物产生免疫耐受性,因而不再对此食物产生过敏症状,这种情况常见於幼年期曾对蛋奶过敏的婴儿身上。 」另外,也有可能个人对於这个过敏原的反应较轻微,仍可接受少量的过敏原刺激。举临床案例来说,一个对尘螨过敏的人,平时在家中睡弹簧床没事,然而一旦去逛家饰窗帘商场,就出现严重鼻塞气喘; 也有人可以食用少量的虾子而不产生任何反应,但之后吃了大量的虾子就会产生严重荨麻疹。往往许多检验出来的食物过敏原只是身体的一种免疫记忆,在判断解读上还是需要以自身是否有症状为主,专家建议:「参考医生判断,千万不可尽信检验报告过度解读,造成营养摄取失衡。」气喘、过敏性鼻炎患者需2-3岁再检验
急性过敏免疫球蛋白E(IgE)的检测,主要是检验身体经由三管道:
肠胃道(食用)
呼吸道(吸入)
皮肤(接触)
接受其中致敏性物质的免疫刺激后,针对此物质产生的特异性 IgE ,当 IgE 在幼年期浓度不够高,往往在检验特殊过敏原时,并没有办法藉由血液检测来正确判定特异性过敏原。其次,若身体尚未接触到某种特殊的过敏原,比如尚未吃过花生,免疫系统就无法对此食物产生免疫反应,也就无法得知是否未来会不会也是一种过敏原。加上许多空气中的过敏原,像是尘螨、花粉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暴露才有机会产生致敏化反应,因此通常建议:「针对气喘或者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两岁或三岁以后再检验过敏原比较适合。」专家指出,各种过敏性疾病的致病机转往往具有多重致病因子,比如尘螨过敏者已经尽力减少居家尘螨量,然而气喘仍频频发作,可能仍忽略了其他诱发因素:呼吸道感染、居家二手烟、空气冷热变化、空气污染、擅自停止需长期使用的抗发炎药物等。
慢性过敏原 IgG 会诱发慢性炎症?家长为了避免检验报告上「所有」的过敏原,而忽略该有的日常保养、避免其他刺激因子、以及不愿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不仅无法获得良好的疾病控制,也有可能因过度限制饮食而妨碍正常的生长发育。有些另类医学观点认为,身体有长期不适的患者检验所谓的慢性过敏原免疫球蛋白 IgG ,宣称慢性疲劳、肥胖、肠胃不适、关节痛、失眠等人类自古以来难解的疑难杂症,皆是由慢性过敏原 IgG 所诱发的慢性炎症引起的。往往这样的检验报告一出来,就会看到许多食物都落入了红字的范围,专家认为:「其实人体对於外来物质中的各种抗原本来就会产生 IgG ,只要摄取了某些食物自然就会产生,然而这样的的针对食物的慢性过敏原免疫球蛋白 IgG 并不会造成身体的炎症反应。」 身体有长期不适的患者,建议应该求助於各相关科別的专业医师进行诊疗。专家最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没有过敏相关症状或疾病不需检验过敏原。
建议经由医师协助过敏原报告解读。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不单单只有避开过敏原就可一劳永逸、尚需定期追踪治疗及避免其他诱发因子。
若病情需要可检验急性过敏免疫球蛋白 E ,不需检验所谓的慢性过敏原。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原创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