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数学家当队友是什么体验?



碰上一个数学家队友,是万分之一的概率。
——小7妈

好多年前,我给我家队友补了条居家穿的裤子,里面特地衬了一块粉色的小碎花布头。
这两天叠到这条裤子,突然还挺感慨。因为他从外面看起来也是这种低调沉静的深蓝色,但如果撕开一个口子,会发现深藏在里面的粉色碎花“少男心”。
01
我和小7爸的初次见面,是在牛津大学新学期的第一堂国标舞课上。他除了中文极好,并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第一印象——瘦高、发稀、声轻,就像那条低调朴素的蓝色裤子。

Wesley Hall@Oxford,我们认识的地方
一周之后,他约我去参加舞蹈的练习课。
有一个舞步叫“spin turn”,我总是在小7爸迈出去之后才反应过来。华尔兹是两个人的舞蹈,只有双方配合默契,女方才能感知到男方的微妙姿势变化发出的信号,知道下一步该跳什么。
但那才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
就这样,大半节课都是在踩脚、卡壳和重来中度过。后来我实在是不好意思了,就提出来:“要不你提前告诉我,什么时候打算做spin turn吧!”

曲子又开始了。就在我毫无准备的时候,小7爸忽然抽出一只手窝起来靠在嘴边,像告密者一样在我耳边俯身嘘声说了句:“spin turn”。
就是这一句,让我突然觉得这人除了脾气好,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多亏了这点“有意思”,我们才有了后来的故事,组成了家庭,有了小7。如果没有这点“意思”,我干嘛非要和自己过不去,找个搞纯数学的做老公呢?
他们还不像搞其他领域科研的,工作时至少需要个实验室或一台电脑。研究纯数学唯一需要的“设备”,就是一颗脑袋,一张纸,和一支笔而已。
所以,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灵魂出窍”,连招呼都不打一声。
如果在吃饭时,忽然看到坐在对面的小7爸手里那双伸出去的筷子,停在半空中不动,然后开始划起魔咒......

那妥妥是他又在把我的大饼脸当黑板了!对了还有,作为数学家家属,不要轻易参加他们的聚会。
有一回,一个知名的数学教授请我们去他家喝茶,他太太端上来自己做的蛋糕。
 

“味道真不错”,我礼貌地赞许。
“谢谢!我用了6个某某名牌鸡蛋呢!”
“嗯,好吃!”教授的话音刚落,就把头转向了小7爸:“上次谈到的那个问题,你怎么看?”
 
接下来的那个下午就是,餐桌的一边,是数学家在讨论数学;餐桌另一边,是主妇在聊孩子损老公。
02
你要是怀疑像小7爸这样的占全球人口万分之一不到的“稀有物种”,在家能带小孩么?我一点也不会奇怪。
对于习惯了思考“如果1=2”的大脑来讲,带小孩这事太“务实”了,他们搞不来啊!所以,在小7把话说利索之前,和她爸的亲子互动多半是这种风格。

“还不会讲话,不好玩”,是小7爸最初对自己小情人的评价。现在小7两岁半了,情况多少有了点改观:

“爸爸唱歌”!“爸爸抓我的脚,把我拎起来去刷牙”!
“爸爸看书”!“爸爸我要在你肚子上跳”!
“爸爸玩牌”!“爸爸用两个枕头砸我”......
一个“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爸爸,到底还是养出了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女儿。如果小7现在会写字,日记里肯定有一篇叫《数学家爸爸再高级,终究还是个爸爸》。
“你自己搞数学的,也不给女儿启蒙启蒙?”我有点没好气,还有点干捉急。
结果,好不容易等到他开始教小7打牌了,却一点也不“高大上”!等你读完《在带娃玩牌这方面,我的数学家队友是个最强王者!》,就会明白我的心情了。
不过,时间一长,我算是看出了小7爸未来带娃的潜质,对他是越来越有信心。
不说虚的,你看看他最近读的这些书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看来以后像科普啊数学思维之类的育儿重任,应该可以放心地教给他。

还有哦!你绝对想不到在小7爸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只谜一样的“吉祥物”。

“它长了5只眼睛和一只长长的手臂,上面有只钳子抓东西吃。可不可爱?”他指着书中一段话,笑着问我。
“呃,这虫子长得够特别啊!”
“它不是昆虫,也不是虾,叫Opabinia(欧巴宾海蝎),属于海蝎目。”
“你这看的什么书?”我翻了翻封面,《Wonderful Life》。
后来我带小7去水族馆,还真看到了欧巴宾海蝎的小模型,就毫不犹豫买下来送给小7爸作为惊喜。第二天,就被带到他的办公室做吉祥物去了。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简直“罄竹难书”。
当年他读博的时候,特地休学跑到中国来学中文,仅仅是因为想干点“做数学”以外的事。所以,当他把关注点从“数学”身上移开时,我都不知道家里的对话会出现什么主题!
早餐吃香蕉,问我知道香蕉的发源地是哪吗?晚餐吃着土豆,问我知道土豆是从哪里来的?周末大餐吃完煎鹿排再吃木瓜,他又若有所思:
 

“可能直到1000年前,都没人同时吃过这两样东西;直到100年前,也许只有国王才有可能。”
“你最近又在看哪本书了?”我问。
“《Guns, Germs, and Steel》”
“看这干嘛?有啥用呀?”
“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怎么会没用呢?那你说,什么有用?”
“对对,就跟你做的数学一样。反正说不出有啥用,也说不出有啥没用。”
讲真,虽说我们都在一起十年了,我还会偶尔怀疑:小7爸研究的那些数学问题,又不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到底干嘛用?

我曾经听过他给大学非数学专业的老师做过一个讲座,主题是“有关数,和数的影子”。从数字“1”开始,他讲原始人结绳记事;再讲到神奇又有用的数字“0”,最后侃到可除代数的n维空间。
前面我还能跟得上,到最后说到可除代数的空间结构只有一维,二维,四维和八维的时候,我已经彻底晕菜了。你说小7爸研究的这类知识有用吗?
实际上,这个理论已经被应用在编码理论,用于加强无线传输的安全性和效率。也许一百年以后,他们的某个研究成果会被某个领域的专家用来搞某个惊天发明。
但是就今天、今年、甚至这辈子而言,做数学最大的益处,可能只是满足了小7爸自己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而已。
 
03
孩子的到来,给我们两个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至少舞蹈课是再也没去上过了。小7爸把他花在数学上的爱和花在我身上的时间,抽出了很大一部分放到了小7身上。
有了小7之后,我做了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决定(心路历程都写在这里了)。一边回家做全职妈妈,一边也开始挤时间写一写育儿公众号。

毕竟自己当年在牛津念的专业,就是“儿童发展与教育”。现在有了自己的小白鼠,当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做实验”的机会!我希望自己能一眼望到六年后,脚下每走一步都不彷徨,所以给小7制定了一个《0~6岁早教规划框架》。
而我开育儿公号的初衷,除了督促自己即使当了妈也不要脱离专业学习之外,还想在学术研究和非教育专业的父母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可无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写出的育儿文章总带着一点“学究气”,不够接地气。直到有一回我问小7爸:

“纯数学到底有什么吸引你的?”
“它很干净,很美。”
“具体点说,怎么个美法?”
“简单、自然、好懂。”
为了追求“干净”和“美”,他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把它简化再简化。所以,越厉害的高手反而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最短时间内把问题说清楚,绝不会故弄玄虚。
他这句“简单、自然、好懂”,让我忽然醍醐灌顶!
育儿和写育儿文章不也是这样吗?如果孩子不能理解我说的,如果读者不能看懂我写的,那一定是我没有把问题解释得足够“简单、自然、好懂”。
现在小7两岁半,刚好开始了她从认数开始的数学启蒙,我也开始思考如何用“简单、自然、好懂”的方法,让女儿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所以,我默默地把以前准备好的数字卡片收了起来,用方块积木做了像这样的一个数字和数量的对应玩具。戳链接《牛津妈用普通方块积木,又玩出了“宇宙无同款”新高度》。

我还拿起了女儿的小画板,创作了一套记忆数字的象形法。帮她顺利完成了从认图片,到认数字,再到认汉字的过渡。想知道具体怎么操作?请戳《上来就认“字”,怪不得孩子不爱学了》
这是“长颈鹿1”。

这是“天鹅2”。

这是“臭屁3”。

想观看完整版"0~9"数字简笔画视频的同学,请移步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画”。
那天晚上,小7爸回来看到我在画板上歪歪扭扭的“杰作”,平常不夸人的他竟然说了句:“这是你自己想的吗?好玩!”

我没想到,因为有了小7爸,不怎么喜欢数学的我还是和数学结下了不浅的缘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受到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他总是一副不慌不忙,摆事实讲道理的样子。
刚开始我是有点不理解,有点敬佩;到后来我生气他不会转弯、不懂共情;再到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也不知不觉也慢慢学会了用他那种带着批判性“眼镜”思考问题的习惯。

漫漫育儿路,也是夫妻两个人在肩并肩,跳增进了解、互相磨合、共同进步的华尔兹!
队友强大,我们省心,但同时也会像照镜子一样,时不时督促自己要成为更好的我,精益求精。还好这条路上你不是一个人,有我们陪着你,还有小7伴着你的宝贝!
一篇文章太短,还有很多吐槽和感悟想说,以后还有更多我和我家队友日常带娃的趣事和干货,很多我们因为身处三国文化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碰撞。
加个关注,交个朋友。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健康、快乐、充满好奇地长大。

推荐
·在带娃玩牌这方面,我的数学家队友是个最强王者!
·一年里,最不该错过的文章就是这篇

我先为努力进步的数学家队友点个“在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