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并非演义说的那么传奇,在那个时代,中国减少了4000万人口


提到三国的历史,许多人都特别喜欢,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时代之一。的确,如战国、楚汉、三国等大分裂的时代,天下大乱,群雄辈出,各种你争我斗粉墨登场,似乎历史进入了最值得演义的时代。然而,英雄的出现就代表平民的悲哀。在中国古代,90%以上的人民都是农民,大分裂时代,就意味着全国90%以上的人口遭殃。那么,三国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说明,这里的三国时代是广义的三国时代,时间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将近100年的时间。在三国的后期,由于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在184年到220年之间将近40年的时间里,各路军阀在南北方上演了混战,对全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三国人口密度
我们可以通过人口的情况来看看三国的经济情况。在东汉时期,全国户籍人口达到了7000多万,而到了220年左右,全国人口已经出现了巨大的下降。按照比较悲观的估计,220年的全国人口可能只有600万。一般而言,认为三国时代的人口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下降?东汉三国的人口下降,从东汉后期就开始了,其主要的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造成的。土地兼并导致了土地过分集中,许多下层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大量饿死。在109年之后,连续7年爆发了蝗灾,出现了“百姓弃业,流亡不绝”的局面。《后汉书》记载129年,“寇贼连年,死亡大半。”根据统计资料,125年的户籍人口已经比105年减少了450万,可见当时的人口衰退速度之快。

其次就是发生了瘟疫。东汉是中国古代瘟疫爆发的一个高峰期,在汉灵帝时期就发生了5次瘟疫,后来一直延续到了三国初期。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记载,当时有三分之二的人感染上了瘟疫而去世。曹植的《说疫气》写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在建安七子中,有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人死于瘟疫。瘟疫的泛滥使得当时名医辈出,除了张仲景之外还有华佗、董奉等。到赤壁之战时,瘟疫还在蔓延,《三国志》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土地兼并、天灾频繁、瘟疫蔓延,最终引发了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的农民十分信仰巫医治病道教,因此黄巾军能够快速席卷天下。农民起义的爆发也就导致东汉政府最终崩溃,名存实亡。由于大动乱的到来,全国的人口进一步的下降。而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也充斥着大规模的屠杀。如皇甫嵩就曾经屠杀了20万的黄巾军。

黄巾起义之后,又出现了各大军阀的混战,这些军阀的屠杀也屡见不鲜。如董卓强迫百万洛阳人迁都长安,屠戮富人,焚毁宫室,二百里内,不留鸡犬。董卓被杀后,其李傕、郭氾等在长安纵兵屠杀,关中地区的人口几乎被杀绝,长安几乎成为了空城。再例如曹操曾经在徐州进行了大屠杀,人数多达几十万,尸投泗水,塞而不流。后来曹操攻打荆州,竟然有10万人因为担心被屠杀而追随刘备而去。

我们能够从建安文学作品中看出当时的萧条场景,如曹操的《蒿里行》有"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有“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可见当时的人口减少情况是多么严重。
由于人口大规模的下降,主要的军阀出现了争夺人口的战争。如曹操攻袁尚于邺城,城中人死过半,又把城中所剩及周围地区人口驱往自己的统治区。209年,曹操将江淮一带的居民全部迁往淮北,人们害怕屠杀,纷纷逃亡江南。215,曹操破张鲁之后,又徙10万口以充实邺城及洛阳。曹丕为了加强魏国腹心地区的人力,又欲徒冀州民10万户于黄河以南。诸葛亮多次北伐后,也将西北的人口迁徙到了成都平原。孙权攻陷城池后,也会将当地的人口掳走,如207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因此,三国之中有大量的战争都是人口掠夺战争。当时的百姓被统治者视为草芥,可以任意屠杀,又可以随意迁徙,说是民不聊生可以说一点也不夸张。从军阀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传奇的时代,正如民国对于军阀也是一个小资的时代。但是对于百姓来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正如百姓认为民国是一个黑暗时代。
欢迎关注公众号:文史北斗。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文史北斗”,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