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700字,阅读需要约7分钟)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姜维曾多次北伐,企图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都失败了。
诸葛亮北伐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走的都是从汉中出秦岭,进攻曹魏的陇西地区。
但秦岭地势险要,山路崎岖,路途难走,对大军的后勤保障非常不利。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就因为多次缺粮而不得不草草收兵。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进攻魏国的陈仓。双方激战二十余日,魏军援军赶到,再加上蜀军粮食耗尽,诸葛亮不得不撤退。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与司马懿大战。但到了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惟有引军退回,
不仅诸葛亮北伐缺粮,后来姜维北伐也多次因为缺粮而被迫退兵。
250年,姜维引军出西平,由于粮草不继,不克而还。
253年,姜维率数万人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解围。蜀军粮草用尽,姜维无奈退兵回汉中。
255年,姜维出兵奇袭狄道,包围狄道城。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蜀军粮草用尽,姜维被迫退兵。
姜维北伐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无论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北伐,曾多次在战场上打了胜仗,但因为缺粮不得不退兵,放弃了大好形势,实在是可惜。
其实蜀汉并不缺粮。诸葛亮在蜀汉劝农讲武,积蓄力量,以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以供军用。但后方粮食充足是一回事,能把粮食运到前线又是一回儿事。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军队消耗的各类物质以粮食所占比重最大。而粮食对一支军队来说最为重要,兵法有云“兵无粮自散”,拿破仑也说“士兵是靠胃打仗的”,就是这道理。
局座曾说:“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后勤就是战斗力,后勤能到哪里,战斗力才能到哪里。
但古代交通条件落后,输送手段简陋(主要是人力和畜力),组织大批量的粮食运输,往往需要多次征发大量的民夫,甚至强行征集民众家中的粮食草料,是国家和人民极为沉重的负担。
民夫和畜力在向前线运输时,沿途也要消耗大量的粮草,所以只有少部分粮草可以从出发地运送到前线去,消耗极大。
同时运输线也是敌人袭击的重要目标,在运送粮草的时候需要派大量的军队护送。
为了解决粮食运输问题,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发明“木牛流马”来运输粮草。又在上邽收割魏军的麦粮,就粮于敌。
但这些方法对于在前线作战的数万大军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蜀军穿越秦岭去进攻魏国的陇西,后勤压力太大,经常因粮草不济而退兵,这也是蜀军屡次北伐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秋风五丈原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要想解决前线军队缺粮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改善运输条件,可以将后方的粮食及时、大量的运到前线去。
以当时的科技条件和水平,是无法改善蜀军在秦岭的运输条件的。
第二个方法就是放弃这条难走的路线,选择一条方便运输的方向进行北伐。
但诸葛亮和姜维以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头破血流,头破血流也不回头的锲而不舍精神,坚持从汉中出秦岭北伐,其结果自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
其实在当时蜀汉也曾有人想过放弃北出祁山,换一条可以解决缺粮问题的路线去攻打曹魏。
这个人就是蒋琬。
蒋琬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担任尚书令,不久后又加官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又一路升迁至大将军,录尚书事,爵封安阳亭侯,成为蜀汉军政一把手。
鉴于诸葛亮北出祁山多次失利,所以蒋琬决定另辟蹊径从另一条路北伐。
这条路线就是率军向东,以水军沿着汉水、沔水进攻魏国的魏兴、上庸。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魏兴、上庸示意图 / 图片来源 《中国历史地图册》
因为汉水和沔水的流向是从西向东,可以用船来进行调集兵力和运输粮草,极大地缓解了后勤压力,可以保证前线的辎重充足。
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便利的运输,所以古人不惜耗费大量的民力来开凿大运河。而如果蜀汉放弃北伐改为东征,这可以利用水路运输极大地缓解后勤压力,对战局大有好处。
在东征的同时,蒋琬还决定派出偏师袭击陇西,吸引魏军的注意力,为东征分担部分压力。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琬承命上疏曰:“……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但蒋琬的提议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朝廷派甚至派出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
反对的理由很奇葩,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这理由很奇怪,东征时沿着汉水沔水东下顺风顺水,攻势凌厉,但如果战局不利想要返回则是逆水行舟自然不容易。可是即使逆水行舟也比走路要快很多,更何况撤退的蜀军是逆水行舟,那么追击的魏军也是逆水行舟,两厢相抵。
除了运粮方便之外,蜀汉东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与东吴联军。
在三国时期,东吴曾多次北伐,但始终无法逾越合肥。所以在淮南一线,东吴北伐成果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扩展领土。
如果蜀吴联军,蜀军东征出兵魏兴和上庸,而吴军从荆州南郡北伐,攻打襄阳,两国军队彼此呼应,声势浩大,再加上这里距离魏国的中心地带洛阳不远,所以魏国肯定会从陇西和淮南调集兵力救援,而两国则可以趁魏国调走兵力防守空虚之机在陇西和淮南发起进攻,攻占大片领土。
《晋书》记载“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翻译:诸葛亮每次攻打陇西关中,陇西关中的边防军无法抵抗,只能抽调京师洛阳的精锐禁军前往增援,才能遏制诸葛亮的攻势。每次调集军队,耗费巨大。
三国地图 / 图片来源 《九年制历史教科书》
如果蜀汉和东吴联军攻打东三郡(东三郡是指在汉中以东的三个郡,即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的统称)和襄阳一带,魏国肯定会把京师洛阳的精锐部队调集过来全力抵御,这样一来魏国陇西和淮南只能孤军作战。
按照《晋书》中的记载“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蜀军很有可能会在陇西击败孤立无援的魏国边军,甚至攻占长安都有可能。
而东吴在淮南也可以利用淮南守军没有外援之机发动进攻,也有很大希望取得战果。
蒋琬当时已经重病在身,不久去世,所以蜀汉东征计划也就夭折了。后来姜维掌权,依然沿着诸葛亮北伐的老路,其结果自然是劳而无功。
假如蜀汉真的按照蒋琬的战略东征,说不定历史就会改写。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