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900字,阅读需要约13分钟)
东汉末年黄巾作乱,各路英雄讨贼立功,三国大幕由是拉开。
在绝大多数喜爱三国的人心目中,这段历史便是这样开始的。镇压黄巾的群雄毫无疑问是历史的主角,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则充当了工具人,成为前者登上壮阔历史舞台的垫脚石:借由镇压黄巾起义,汉末的政治局面才能够重新洗牌,各地士族才有机会掌握兵权,进而在后来成为三国风云的主角,割据争霸、逐鹿中原。
在多数历史叙事中,世人皆热衷于讨论由黄巾起义引发出的一连串故事,却很少关注黄巾起义本身及之前的历史。实际上,若我们能将眼光投向张角及黄巾太平道,则会发现这一短暂历史事件所折射出的丰富历史信息。
《逐鹿》张角立绘
· 妖贼?善道?·
公元184年,张角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一时之间天下响应,各州郡纷纷起事。然而这场开局形势一片大好的起义,在仅仅不到9个月之后就被迅速镇压,张角本人也在此期间身故,残余的黄巾军虽人数颇众却没能再掀波澜。
张角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黄巾起义通常被当作三国历史的楔子一笔带过,或许因为这场起义本身如昙花一现,所以在各种三国故事中,均对其着墨不多。另外,由于在史籍记载中张角和黄巾军基本被定性为反贼,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受传统历史观念的教化影响自然也不会大肆宣扬一帮反贼的发迹史。
如《三国志注》云:“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
又如《通典》云:“后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时有妖贼,以黄为巾,时谓之黄巾贼。”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假如细心挖掘史料,其实不难发现汉末时人对黄巾军的态度比想象中复杂,并非“妖贼”二字所能概括。底层民众对于太平道的拥护自不必说,否则张角也不可能纠集三十六万人之众一同起事,不过就连不少地方和中央官员对太平道、对黄巾军也并不全然持批判态度,《后汉书》中就有几处写道: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
“时钜鹿张角伪托大道,妖惑小民,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连名上疏言之,曰:‘圣王以天下耳目为视听,故能无不闻见。今张角支党不可胜计。前司徒杨赐奏下诏书,切敕州郡,护送流民,会赐去位,不复捕录。唯会赦令,而谋不解散。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
《资治通鉴》载:
“初,巨鹿张角,奉事黄老……郡县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
“病者颇愈”“以善道教化天下”“更相告语,莫肯公文”等语显示出官员对太平道的纵容甚至理解。如张钧、向栩皆反宦官而同情黄巾,宦官中吕强也持同样态度。就连讨伐过黄巾军的曹操,本身也颇能接受太平道教义。曹操之所以能够轻易收编青州黄巾,很可能是因为黄巾认为双方有共同的信仰而心甘情愿归降。曹操在济南做官时曾禁止当地祭祀刘章,并大举捣毁神坛,黄巾对此举深以为然,评价曹操说“其道乃与中黄太一同,似若知道”(《三国志·魏书》)。
曹操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一面是妖贼,一面是善道,为什么正史中会载有两种差异巨大的说法?实际上,太平道创建之初似乎并不以武装起义、颠覆汉朝为目标,据《续汉志》注引晋杨泉《物理论》载:
“黄巾被服纯黄,不将尺兵,肩长衣,翔行舒步,所至郡县无不从,是日天大黄也。”
这一材料使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正史记载的黄巾形象。黄巾行动之时不携寸兵,身披长衣,缓步徐行,这种行为怎么看也不像武装暴动,反而像充满宗教色彩的非暴力游行运动。非暴力运动能够达到所至郡县无不从的效果,这恰恰表明太平道教义在东汉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
不过,能达到这一效果可不仅因为黄巾善于造势。在前引《后汉书》史料中可以看出,张角一方面善于治病,另一方面“奉事黄老道”。这后一方面其实是太平道被称作“善道”的重要的深层原因,因为“黄老道”与蛰伏于汉代思想界及民间几百年的道家黄老之学有着密切联系。
那么太平道教义都有哪些呢?与道家黄老之学奉行的理论又有什么联系?为何黄巾军在正史中既被书写为反贼,却又收获了不少士大夫的同情?这一切还得从黄老之学的开端——战国时期说起。
何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源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地之学,因信奉轩辕黄帝和老子而得名,从汉代史籍中可发现西汉时人又将黄老之学称为道家。《史记》载汉武帝初年儒道争权一事,可见“黄老”和“道家”在汉代是同义词:
“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
黄帝(左)老子(右)像
最初创立并信奉黄老之学的人大概来自燕齐之地。燕齐之士热衷于求仙问道和养生之法,将轩辕黄帝树立为偶像,到了战国时期,糅合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套独立的神仙学说,并且在当时的燕齐之地广为流传。阴阳五行之术被称为方术,钻研此道的人就被称为方士。
阴阳五行学说的前身本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生活常识,很大一部分与自然时序相关,是古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实用知识,还带有自然崇拜的神秘色彩,为战国智识阶层所轻视。只不过燕齐之地向来多怪诞不经之说,燕齐方士对这类民间知识非但不拒斥,还主动吸纳进自己的学说。
经方士改造过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阴阳、五德为根据,教人依四时、方位之顺序施教行政,是一种因时改制的政治思想,后世君主建国改制所依凭的五德终始说就来源于此。
五行相生关系及五行与四方的对应关系
另外,方士们又看中老子思想中“清静无为”的自然主义,觉得和自己的阴阳五行学说十分契合,于是将老子思想也纳入了自己的体系,黄老之学就此诞生。当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使得各个学派有了融合趋势,黄老之学又是其中开放性很强的一派,除了以老子和阴阳五行思想为主,也兼采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观点,实乃一大杂烩。
中国古代的学说几乎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方士创立黄老之学自然也渴望在朝廷中建言献策。比如在秦朝不少方士就被秦始皇征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概就是徐福。不过结局自然是没有找到,方士们也和儒生一样惹得被坑杀的下场。秦始皇没能长生不老,秦朝也迅速覆灭。
秦始皇遣徐福东渡群雕
儒生vs方士
在秦始皇苦寻长生不老药无果而坑杀方士之后的近一个世纪中,黄老的神仙迂怪之论似乎沉寂了,而清静无为的思想渐受推崇。
西汉初年,执政者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于是黄老之学因无为而治的思想再一次进入官方视野。文帝的皇后窦氏,也就是后来的窦太后是黄老学说的头号粉丝,她积极组织宫廷和家族一起学习和传播黄老之术,使其成为当时宫中的必修课,黄老学说迅速普及并大为流行。
《史记》中说: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刘彻)诸窦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但景帝时黄老之学在宫廷中的尊崇地位已经开始出现松动。有一次窦太后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后者回答“此是家人言耳”,言下之意老子之学是平民之学,根本入不了我的眼。窦太后于是大怒,罚辕固生到野猪圈刺野猪。景帝知道此事后暗中帮助辕固生,给了他一把利刃,辕固生进了野猪圈一下就刺中野猪,野猪倒地,窦太后无话可说,只好作罢。
窦太后惩罚辕固生 / 图片来源 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这个辕固生何许人也?《史记》说:
“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
辕固生是治《诗经》的大家,而《诗经》是儒家经典,也就是说,辕固生是当时有名的大儒。由此看来,景帝时儒家势力已经在积蓄力量,碍于窦太后的影响力,虽然明面上不推崇儒学,但儒生在朝中已有一定生存空间了。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崩,《史记》载: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汉武帝即位不久,窦太后便去世,为摒除窦氏势力,汉武帝启用儒生,他与董仲舒在窦太后去世次年便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令一出,方士随之失势,从此只得潜入民间发展他们的学说。
不过可不要天真地以为,汉武帝时期的“儒术”是单纯的儒家学说。在董仲舒集中阐述其理论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有许多篇章大谈阴阳五行之说,而这不正是黄老道家津津乐道的吗?原来,黄老之学一直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个皮继续在两汉政治制度中发挥着作用。
董仲舒这样一搞,非但没有让黄老之学就此沉寂,反而引得更多人热衷起了阴阳五行学说,东汉大兴谶纬就是阴阳五行学说风靡的显证。董仲舒的天人理论第一次明确地把儒家基本理论与从战国以来便风行不衰的阴阳五行宇宙观有机结合起来,从此以后儒家所说的尊卑等级和伦常制度,就成了阴阳五行规律在世间的推演。
这套“天人感应”学说成为官方哲学之后,笼罩了两汉数百年,在几乎所有意识形态领域我们都能看见它的身影。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的统治思想表面上看是儒家取代了道家,实则董仲舒的儒术不仅像高中历史教的那样儒表法里,而且亦儒亦道。儒生在政治斗争中或许压倒了方士,但是黄老之学却因被董仲舒包装过的“儒术”变得更加深入人心了。
从黄老之学到黄老道
那么张角所行之黄老道就是黄老之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看名字也知道两者关系不一般。黄老道的诞生是黄老之学在东汉进一步演变的结果。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黄老之学中阴阳五行的部分就被纳入治国理政方针,与儒学有机融合。而其怡情养性、求仙问道的方面也秦代之后再次发展起来,至东汉末年,已成为道教早期形态,也就是黄老道,从贵族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不乏其信奉者。
但是从黄老道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中,仍能看到早期黄老思想的影子。黄老之学的代表作《黄帝四经》,本是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学说,虽然自东汉以来,人们把黄老视为养生或长生之道,但其内容仍被好黄老之言者写进了早期道教经典中。
《太平经》中除了记载修身养性之法,也不乏对理想世界的表述,而这一部分具有政治神学色彩的言论后来被张角拿来大肆宣传。张角不知道从哪个高人的手里获得了这本书,于是创立了太平道,开启了他为天下求太平的宏伟事业。
《后汉书》载: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图片来源 电影《功夫》截图
史籍中提到的《太平清领书》就是《太平经》,这本经书里关于政治理想的表述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渴望有明君出世,带领人们建立天下太平的美好世界;二是讲阴阳五行的灾异学说,这也是从董仲舒起就完全为汉代政治思想所完全采纳的内容,五德终始说即衍生于此。
这样一来黄巾军那十六字起义口号就好理解了,东汉末年灾异频发、政治浊乱,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朝野上下皆盛传“汉行气尽”。所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就是借用五德终始说阐明起义正当性,意思是汉家火德气数已尽,在五行相生原理中,火生土,所以要以土德代火德,土德色尚黄,故而言“黄天”;后八个字一方面说出了起义时间,而更重要的是“天下太平”四个字实际上是黄老道中最高的政治理想,太平道的命名就很直接地体现了这种诉求,在东汉末年给人们画“天下太平”这种饼实则很容易大受追捧。
黄巾起义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总结来说,黄老之学始于战国,是一门综合百家的学问,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未曾断绝。在不同的时代,其中不同的思想资源被人们挖掘利用,最终造成了东汉末年黄老道的出现并在社会各阶层广受认可的局面。
黄巾军虽利用黄老道大举兴兵,但并不妨碍人们认为黄老道是善道。东汉末年局势之混乱早已超出官方哲学——儒术的解释范围,人们需要新思想引领时代变革,太平道应时之需,就这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如果将历史比作海洋,战争就是海上的波澜,是最显眼、最壮观,也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继续向大海更深处沉潜则会发现战争巨浪往往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结构变动的暗流激起的。黄巾起义就是这样一朵巨浪,气势汹涌而转瞬即逝,若能由这朵浪花,牵出战国至汉四五百年的思想变革脉络,便能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洞见。
参考文献:
《史记》
《后汉书》
《三国志》
《通典》
《资治通鉴》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李泽厚:《秦汉思想简议》
丁原明:《齐学与汉初黄老之学》
余明光、谭建辉:《黄老学术向黄老道教之转变》
姜生:《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
冯渝杰:《“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