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还活着,邓艾偷度阴平能成功灭蜀吗?


(本文约3500字,阅读需要约9分钟)
三国时期,蜀汉灭亡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完全是因为邓艾率军偷度阴平小道,率领陇右野战军如天兵天将般攻入蜀汉腹地,击败留守蜀汉内地的二线部队,兵临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的。

邓艾偷度阴平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而当时蜀汉的主力部队在姜维的率领下,正在剑阁关与钟会率领的伐蜀魏军主力部队对峙,并未受到损失。
可见如果当时邓艾没有率军从阴平小道偷袭蜀汉,蜀汉是灭亡不了的。
当时虽然魏军迅速占领了几乎整个汉中,兵临入蜀必经之路剑阁关,但因为姜维率领蜀军主力把守地势险要剑阁关,虽然魏军多次进攻,但无法攻入剑阁关。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
《三国志•蜀书十四•姜维传》: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剑阁关 / 图片来源  摄影
时间一久,魏军粮草短缺,钟会无奈,只好与众将商议退军。如果这时没有邓艾跳出来献策偷度阴平,那么等钟会大军一退,躲在剑阁关后面的姜维所率的蜀军就可以轻易收复汉中,一切都恢复到战前状态。
可以说,三国历史因为邓艾一个人而改变了。
回到我们的问题,如果诸葛亮还活着,邓艾偷度阴平能成功吗?
显然是不能。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虽然蜀汉国力比曹魏弱小,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以攻代守,五次北伐。蜀汉军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多次击败魏军,击杀魏将张郃、王双,并对曹魏经济造成颇大打击。
《晋书》记载:“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翻译:诸葛亮每次攻打陇西关中,陇西关中的魏军边防军无法抵抗,只能抽调京师洛阳的精锐禁军前往增援,才能遏制诸葛亮的攻势。每次为了抵抗诸葛亮的进攻,需要调集全国一半的兵力,为此耗费巨大。

诸葛亮北伐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蜀汉虽然国力弱小,但因为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攻入魏国的领土,牢牢把握战场优势,而曹魏则是防御一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而蜀军虽然人数少,但胜在灵活机动,可以随意攻打任何一座城池。
      连司马懿对阵诸葛亮都采取被动防御的战术,根本不敢主动迎战。
这时候的魏军基本上都是在本土作战,被动防御,连汉中都很少踏足,更不要说益州了,所以蜀汉非常安全,更不存在亡国危机。
蜀汉之所以灭亡,姜维难辞其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
他慧眼识人,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当时刘备询问魏延如何防御汉中。
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回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掉了他。”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三国志》: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为了阻止魏军来犯汉中,魏延采取了“错守诸围之法”,御敌于国门之外。
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汉中盆地北方多山多峡谷的地形,建立重重关隘进行梯次防御,利用少数兵力防守,而汉中平原则聚集主力部队。一旦敌人从秦岭北部的峡谷中侵犯汉中,那么关隘中的少数蜀军防守部队就可以对来犯之敌进行节节阻击,将其困在狭窄的峡谷中无法展开兵力,丧失多数优势,尽力消耗其兵力、粮草和士气,推迟其进入汉中平原的时间。与此同时,从汉中平原的蜀军主力前往隘口增援,当敌军疲敝撤退时,趁机进攻,追击逃敌。
虽然魏延生前没有看到自己的战术是否有效,但后来王平利用他留下的防御体系打赢了来犯的魏军,可见魏延的“错守诸围之法”是完全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人。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三国志•王平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姜维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但姜维掌握蜀汉兵权后,认为魏延的战术太保守,只能拒敌不能歼敌,所以想玩个大的。
他一改魏延的“错守诸围之法”,而是想要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
《三国志•姜维传》: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所以我们就看到钟会伐蜀时,魏军很快就进入汉中平原,占领了除了汉乐二城之外所有的汉中之地。但魏军进入汉中平原后,钟会派出两万兵力围攻汉乐二城,自己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剑阁关。
姜维期待的等魏军缺粮撤退之时再进攻敌人的一幕还未出现,邓艾就提出了偷度阴平之计。
诸葛亮北伐取得了两块领土就是武都、阴平二郡。
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原属曹魏,后被蜀汉占领,位于汉中郡的西部。

诸葛亮北伐夺取阴平郡 / 图片来源  《中国历史地图集》 
钟会伐蜀之时除了汉中,连带武都阴平二郡也一并占领,这里再无蜀军驻扎,所以邓艾可以从容的率领魏军从阴平军偷渡,直击蜀汉的腹地益州。
试想,如果汉中郡还牢牢掌握在蜀军手中,就算失去了武都阴平,给邓艾一万个胆子,邓艾也不敢去偷度阴平,因为汉中的蜀军可以随时进攻武都阴平,截断邓艾的退路。偷度阴平是一场有去无回的自杀式偷袭。
姜维擅自修改魏延的汉中防守战略,想要贪心不足蛇吞象,结果导致魏军大军进入汉中,并引发了邓艾从阴平偷度事件,所以说他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也不为过。
  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不会允许蜀汉防御体系出现任何纰漏之处
诸葛亮在夺取武都、阴平后,对这个地区十分重视,甚至断言“全蜀之防当在阴平”。
因为诸葛亮发现从阴平向南有一条偏僻的小道。这条小道原本只是当地百姓打猎、砍柴的路径,外人很少知道,而且这条小路极其狭窄,从阴平郡经过平武与青川交界的摩天岭,进入绵阳境内的江油关,这一段阴平道被称为左担道,因山径险窄,自北而南,担在左肩不得易右肩,故名。
《太平御览》引南朝梁蜀人李膺《益州记》(又名《蜀记》)云:“蜀山自绵谷、葭萌,道径险窄,北来负担者,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
《三国志》中对邓艾偷渡这一段写得极为生动:“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翻越摩天岭时“以氈(毛毡)自裹,推转而下”
也就是说,这一段山路只能容一个人走,甚至担担子都不能换肩,可见其险要程度。
沿着这条小路经过汉德阳亭到达涪县,就到达了西距剑阁四百里,南距成都三百余里的地方。如果敌人从阴平小路偷渡过来,就会出现在蜀汉的心腹地区益州。

阴平古道 / 图片来源 摄影
诸葛亮之所以对阴平如此重视,是因为他谨慎的性格导致的。在诸葛亮布置蜀汉的防务时,发现阴平是防御的弱点,即使这个防御体系中微不足道之处,但只要有隐患,诸葛亮都不会放过。
为了防止这种敌人偷渡的可能性出现,诸葛亮在阴平一带驻扎了千余士兵进行防守,以防不测。
但刘禅亲政之后认为此举毫无意义,便将守军撤了回来,结果引发了亡国之祸。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昔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前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如果诸葛亮还主政蜀汉,必然不会撤去这一千士卒,那么邓艾的大军必然会被守卫险隘的士卒阻拦,无法前进,更会引来江油城的大军增援,到那时邓艾大军进退失据,只能是困死在阴平小道之中。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会对魏国进行持续进攻,战场都在魏国境内,自然不会丢失汉中。即使魏军伐蜀,也会被阻拦在秦岭的峡谷之中艰难前行,最后只能撤军。
更重要的是,如果邓艾真的趁魏军大举伐蜀之时偷度阴平,那么等待他的除了守在阴平险要之处的一千士卒之外,还有从附近江油城调来的大批增援部队,然后陷入死地之中。
所以说,如果诸葛亮还活着,邓艾根本不会偷渡阴平。如果他一意孤行强行偷度阴平,必定是死路一条。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晋书》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