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使
19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卷九 论语)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如何才能使百姓服从?」
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人,把他安排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百姓就会服从;举用邪曲自私的人,把他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会服从。」
193.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译文】
天下最重要的职位在于尚书,尚书的选拔岂能不重视?然而现在尚书大多是从郎官提升上来的,尽管他们通晓文法,善于应对,但这只是小聪明,大多没有办大事的能力。因此应当选拔那些做过州官且素有名声的人任职,他们应对上下级关系可能有点迟缓,有时甚至有点儿抓不住重点,但他们一心向着国家,办事周密。
【批注】①枢要:指中央政权中机要的部门或官职。②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③郎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94.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卷八 周书)
【译文】
凭言语选用人才,人们就会巧饰其言语;凭德行选用人才,人们就会竭力完善德行。巧饰的言语毫无用处,竭力完善德行则必有成果。
195.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译文】
因此贤明的君主任用人选,谄媚阿谀的人不放在身边,结党营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时发挥他的优点,不强求他的缺点;任用他的专长,不强求他的弱项。这就是用人的主要原则。
196.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不可以权辱。(卷四十八 典语)
【译文】
选拔大臣时不能不精确恰当;任命大臣时不能不信任;任他们为官,不能不待之以礼;免去他们的官职,也不能使他们受辱。
197.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译文】
君主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员的俸禄,官员就会形成欺诈和贪污腐败的风气;懂得增加俸禄,而不知道怎样减少官职,财力就会空虚不足;知道减少官职,而不懂得如何使他们竭尽全力,事情就繁多而显得职位短缺。
198.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例程,当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译文】
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减省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不做事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让官员一定有职责,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承担事务一定接受俸禄,用俸禄付替耕作,这是古付的常规,也是当今所适宜的原则。
199.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译文】
德行厚实的人反而屈居下位,这是帝王的过错;德行浅薄的人反而地位尊贵,这是帝王的失误。宁可委屈了君子,千万不能误用小人。委屈了君子,君子的怨恨还不深;误用了小人,小人引出的祸患却是深远的。
200.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智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奸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 孙卿子)
【译文】
国君有六大隐患:让贤能的人为政,却与不贤的人去限制他;让有智慧的人谋虑政事,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让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令,却与奸邪的人怀疑他。虽然想成功,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四、至公
20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卷七 礼记)
【译文】
大道实现的时候,是以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贤任能,为天下人服务。因此,人们不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慈爱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茁壮成长,使所有鳏夫、寡妇、孤儿、无后嗣的老人,以及身残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顾和赡养。这样,人人都能真诚相处,就不会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阴谋出现,盗窃和作乱的事也不会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202.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 六韬)
【译文】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203.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卷四十九 傅子)
【译文】
能通达天下人意志的,最重要的是要公正。能做到最公正的人,最重要的是没有嫉妒之心。
♥204.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也。明分职,序事业,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悦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译文】
为人君者,爱民就可以使人心安定,喜好贤士就能使国家兴盛,两者都没有就要危亡。明别职务上应尽的本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选拔贤才,任用能人,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则公道通达私门杜塞,公义彰明而私事止息。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得以任用,奸佞巴结的人受到遏止;贪图利益的人被辞退,廉洁奉公的人受到重用。
205.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卷十七 汉书五)
【译文】
我(董仲舒)听说尧接受了委托,当了皇帝,以天下之忧为己忧,却没有听说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高兴。(小编注:原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来自这儿的。)
206.贾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卷十六 汉书四)
【译文】
陆贾说:「天下安定,要重视丞相;天下危乱,要重视将领。将相和睦,贤者就乐于归附;贤者归附,天下即使有变化,权力也不会分散。」
20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先公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卷十二 史记下)
【译文】
只不过我(蔺相如)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今我们两虎发生争斗,势必不可能共存。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考虑国家的安危在先而个人的私怨在后。
五、教化
208.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卷九 论语)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个人后天的习染不同,渐渐差异愈来愈大了。」
209.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卷四十九 傅子)
【译文】
先王知道人有乐善好德的天性,而又有贪慕虚荣和重视私利的习性,所以提倡美德,而抑制人的贪心。提倡美德,所以礼让盛行;抑制贪心,所以廉耻得以保存。
210.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卷四十二 盐铁论)
【译文】
治理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化。
211.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
【译文】
在上者怎么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这样就称为教化。
212.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卷四十九 傅子)
【译文】
古代有德行的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行自己崇尚的美德来教导天下,而民众没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恶的丑行来告诫天下,而民众没有不知道羞耻的。
2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卷九 论语)
【译文】
孔子说:「身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长辈和上司,做事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言而有信,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实行这五事以外,再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
214.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卷九 孝经)
【译文】
古圣先王明白顺从人性的教育是可以感化人民的,所以率先实行博爱,而人民受到影响,就没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向人民宣扬仁义道德,人民感发,就起而实行,形成风气;率先做到恭敬、谦让,人民就不会争斗抢夺;制定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赏善罚恶,明示人民应崇尚或应厌弃之事,人民知道禁令就不会违反。
215.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卷九 孝经)
【译文】
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没有比弘扬孝道更好的了,因为孝是仁爱的原点。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比弘扬悌道更好的了。改善社会风气习俗,没有比用良善的音乐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安稳君长,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守本分,没有比礼教更好的了。礼的含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因此,尊敬别人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别人的哥哥,弟弟就会高兴;尊敬别人的君王,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高兴。所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意义啊!」
♥216.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卷十二 史记下)
【译文】
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义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
老子说:「法律政令愈详细具体,走法律漏洞的盗贼反而愈来愈多。」
217.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卷十二 史记下)
【译文】
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明察治理者,应当能够分辨得出。
(小编注:子贱:人名。单父:地名。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治理单父。)
♥218.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译文】
人民不懂得礼义,国家有了法律也实行不了。法律能将不孝之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拥有孔子、曾子那样的德行;法令能对盗窃的人处刑,却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清廉。孔子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他们都能做到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说出的话能成为人们依循的规则,行为能成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墨作曾」,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219.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译文】
文子请教关于德、仁、义、礼的学问。老子说:「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倾慕向往的,义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礼是百姓所恭敬端肃的。这四个方面,是圣人用来统领万物的。」
220.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卷二十六 魏志下)
【译文】
尊显贤明,表彰美德,是圣明的帝王所重视的;提倡善行和教化,是孔子所称道的。
22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卷三十二 管子)
【译文】
打算有一年的收获,最好是种五谷;打算有十年的连续收获,最好是种植树木;打算终身有获益,最好是培植人才。
222.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卷九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项应当敬畏的事:敬畏因果报应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位之人,敬畏圣人的教诲。小人不知道因果报应而肆无忌惮,轻佻地对待高居上位的人,戏侮圣人的教诲。
223.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卷十四 汉书二)
【译文】
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他们沉潜涵泳于六经的教诲之中,时刻留意推行仁义的机会。他们远宗尧舜的道理而加以传述,取法周文王、周武王的道理而加以阐明,效法孔子并以之为师,崇尚古圣先王的教诲,以道作为学问的最高境界。
224.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卷十四 汉书二)
【译文】
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著作记载了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能抓住纲要和根本,清静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自我克制,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礼让和《易经》的谦逊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道家所崇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