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吕坤 《呻吟语》是一部为人处世的奇书,内容包含广泛,分析透彻,是众多后世名人拜读的经典之作。《呻吟语》阐述了天地间的生存发展规律,以物喻人,揭示了人性的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人之资质为三等,深沉庄重为第一,坦诚豪爽为第二,聪明睿颖为第三。在处世存活之道上,提倡君子的“顺乎天命”,要谨言、慎行、约己、清心寡欲, 如此,则可以因“阴静”而存也。
《呻吟语》精彩片断及翻译
【原文】
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
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 而敢于有为。
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
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
未必人人皆此,而引其大 凡也。【译文】人的见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四十岁以前进取心强, 但认识尚未成熟,因此敢作敢为。四十岁以后思想定型,思维稳定,遇事总要斟酌再行。六十岁以后思想消极保守,虽然认识深刻周详,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并非每个人的状况都如此,但就一般的情形来说都是这样。【原文】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
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译文】 就一个人的天资来说,深沉庄重是第一等禀赋,坦诚豪爽, 光明磊落是第二等禀赋,聪明睿颖,智识过人是第三等禀赋。【原文】
凡人光明博大,
深厚含蓄是天地之气,
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
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
严凝敛约、喜刑好杀是秋之气,
沉藏固啬是冬之气,
暴怒是震雷之气,
狂肆是疾风之气,
错惑是霾雾之气,
隐恨留连是积阴之气,
从容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
聪明洞达是青天朗月之气,
有所钟者,必有所似。【译文】 如果用四时之气候来比拟人,光明博大,胸襟磊落,浑厚含 蓄则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纵欲任性是长夏之气;严厉凝重、苛刻束敛,喜好刑罚和杀戮是秋之气;深藏不露是冬 之气;暴怒是雷震之气;轻狂恣肆是疾风之气;从容温雅是和风 甘雨之气;聪颖豁达是青天朗月之气。如果注重个人的性情和气 质,必然有所相似之处。【原文】
蜗藏于壳,烈日经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也。此之谓以神用先天造物命脉处。【译文】蜗牛的肉躯藏匿在壳中,终年遭受烈日的暴晒但没有干枯而死亡,此间必定有晒不干的道理。这就是大自然创造万物的神奇之处。【原文】
兰以火而香,亦以火而灭;
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
炮以火而声,亦以火而泄。
阴者,所以存也;
阳者,所以亡也。
岂独声色,气味然哉?世知郁者之为足,是谓万年之烛。【译文】 因为有火的燃烧,兰草才散发出香味,同时因火将其燃尽而 消亡;膏油也是用火点燃才大放光明,也因为火将其燃尽而枯 竭;火炮因火的点燃才发出声音,也因火将其泻泄殆尽。因此, 保持静止状态就能存留下去,而处于运动状态则会消亡。难道只 是声音、色彩、气味是这样的吗?如果世人都知道因充裕而心满 意足,这就真可以称得上是万年不灭的蜡烛。【原文】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
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
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
但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谓命在我,幸气数之或然。
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译文】 命运的根本在于上天。君子的命运在于自我,小人的命运也在自我。君子以道义来对待命运,不违背道义的准则,因而命运不值得理论;小人以个人的贪欲来与命运相抗争,对不能得到的却一定想得到,而不肯接受命运的现实,由此,君子说的命运在 我,即是顺应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小人说的命运在我,只不过希望侥幸或偶然走运。正因为如此,君子之心常常泰然平和,而小人之心则常常劳碌困顿。
《性命章》的精华体现在吕坤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上。
吕坤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死亡,都不过是一种规律在发生作用。比如花草树木的萌生、茂盛和枯萎, 泥土山石的凝集与涣散,人和动物的生死,存在与不存在, 都无不如此,此中根本没有其它因素。这种辩证的世界观尽管带有自发的朴素性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它否定了冥冥中的主宰——鬼神。否定了鬼神则在客观上否定了天授君权的理论,这一点很有积极意义。然而,在对于万物生存的规律上,吕坤却提出了静虚的观点,即所谓的“阴者,所以存也;阳者,所以亡也”。实际上,他的这一观点是老子观点的翻版。老子在《道德经》 第十六章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要求人们保持 心灵的虚寂,保持心境的清静,这种力图从内心精神世界消除现实矛盾的观点,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为此,吕坤提出“人生而静”,所以保持本性的君子心境安泰, 而违背本性的小人常常劳碌,而要成为君子,就必须谨言、 慎行、约己、节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这里,吕坤对“欲”的理解贬大于褒,把它看作是万般罪孽的渊薮。但是,饮食男女,芸芸众生,谁能没有欲念呢?就是孤守青灯、不化不禄的尘外高人,也不能幸免,因为他们也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尊崇,这不也是一种欲念吗?人类社会延续至今,倘若没有向上的欲念在支撑,世界也许仍然滞留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当然,倘若只有欲念来支撑世界,世界恐怕早已不复存在了。因此说,世界既需要人们用欲念来推动它的发展,改变它的面貌,又要求对人的贪欲有所节制,以免欲海翻波导致整个世界的堕落与覆亡。使某些人收敛其肆意的言行是对的;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又是不对的,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酒色财气以外,更有道义与公德的存在,而后者往往是为人的根本。
【存心】 围绕一个“心”字,系统地阐述了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内心的修养。提出修心贵在“静虚”,不为外物所迷惑, 置万物于度外,只有这样,才能看物真切,德业精进。天地间一切真滋味,惟有静才能品尝得出。而要达到“静”,就必须摆脱 “恋”、 “激”、 “得”、 “失”、 “毁”、 “誉”、 “伪”的束缚, 就必须学会“忍”、“敬”。“静虚”并非无为,君子畏徒生,不畏舍生,要铁肩担“道”,坚守真知灼见,以包容天的大公之心, 公平处世为人,如此,方能达到收放自如(如习鹰驯雉)、既坚刚又温润的极境。【原文】
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
只凭静虚中,正何等自在。【译文】心境应像天平一样,称量物品时物品时上时下而度衡不乱, 物品拿走以后天平依然悬挂于此。只要处在如此静虚之中,将是 多么悠闲自在啊!【原文】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能以容闲畅, 无拘迫懊恨之状。
若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夫同,何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
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搏击飞腾,主人略不防闲,及上臂归庭,却恁忘机自得,略不惊惧。【译文】 一个人要收敛放纵的心,不要像追赶放出的鱼那样。既然已经捕放在笠中,就应让它感到从容舒畅,没有像被捕到时的懊恼之状。假若恨它难以收敛,便把它束在网上,就好像没有捕到鱼一样,为什么呢?同样都是没有收获的。因此再把它放纵了那就一发不可收拾。高尚的君子的心就好像经过训练的苍鹰和野鸡, 任它搏击飞腾,主人一点也不用操心。等到它们回归庭院,却是 那样悠然自得,一点也不感到惊惧。【原文】
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译文】治学的人只要事事留心,行事一丝一毫都不马虎了草,那么品德和学业的进步,就像东去之水汩汩不断。【原文】
常使精神在心目间,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乱应酬。岂无偶合?终非心上经历过,竟无长进。譬之梦 食,岂能饱哉?【译文】 经常使头脑保持清醒,就会有主见而不被外界所诱惑,否则是糊里糊涂地应酬物事。难道没有偶然的巧合?即使有也毕竟不 是自己心上经历过,因而终究没有长进。这就好像在梦中吃东 西,哪里能够吃得饱呢?【原文】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
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
是以君子之心无时不敬畏也。【译文】防止欲望要像用力拉住逆水而行的小船,只要稍稍松劲就会 顺水而下地飘走;竭力求善就像攀缘没有枝桠的大树,刚一停脚 就会滑落下去。因此,君子的心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原文】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
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译文】收敛一个欲念,就会招来许多的善行;一旦放纵欲念,那么 各种邪恶行为就会乘虚而入。【原文】
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
耳中有声,则听万物皆妄闻也。
心中无物,则处万物皆妄意也。
是故此心贵虚。【译文】眼睛患有翳,则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的;耳朵有耳鸣的毛 病,则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是不真实的。心中有所顾忌和牵累,则处理一切事务时都不能达到目的。所以人的心境最可贵的就是虚无。【原文】
忘是无心之病,助长是有心之病。
心要从容自在,活泼于有无之间。【译文】 遗忘是由于没有留心的缘故,滋长是过于留心的缘故,人的心境应该是从容自在,在真实和虚无之中自由地来去。【原文】
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不了,一刻才离便乱了。门尽开阖,枢 常静;妍蚩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
惟静也, 故能张主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
便是睡时此念不静,作个梦儿也胡乱。【译文】“静”这个字,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一旦离开便会混乱不堪。门整天不断的关和开,而户枢却常静止着;漂亮和丑陋的面 容天天在镜子前留连,而镜子却常常静止着;人们每天忙于各种 应酬,而心里却静如止水,惟独有“静”能制动。如果随波逐 流,随着动而动,所要作的事就必定没有什么结果。即使在睡觉 时不保持宁静的心境,所做的梦也会乱七八糟的。【原文】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作热闹人,说孟浪话,岂无一得?皆偶合也。【译文】人世间真正的滋味,只有心境平静的人才能够品尝得出来;人世间的真正内涵,只有心境平静的人才能渗得透;人世间的真情实景,只有心境平静的人识得破。凑热闹的人,说些孟浪轻率 的话,难道就没有一点对的地方吗?如果说有,那只能纯粹是巧合罢了。【原文】
伪者,岂必在言行间哉?
实心为民,杂一念德我之心便是伪;
实心为善,杂一念求知之心便是伪;
道理上该做十分,只争一毫未满足便是伪;
汲汲于向义,才有二三心便是伪;
白昼所为皆善,而梦寐有非僻之干便是伪;
心中有九分,外面做得恰象十 分便是伪。【译文】“伪”字的意思难道仅仅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吗?真心真意 为大众,若掺杂了一丝要人回报的念头就是伪;诚心诚意地施善 行乐,若掺杂一点希望别人知恩的想法就是伪;按理应做到十 分,若尚差一毫没有做到就是伪;刻意追求正义,但偶然有三心 二意就是伪;白天的所作所为都是善事,若认错里梦见干非份 的事就是伪;心里只有九分东西,外表却装出拥有十分的样子 就是伪。【原文】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译文】自己的长处不要表露在外,应掩藏几分,这就是用含蓄培养 自己深沉的品性;别人有缺点要替他掩饰几分,这是用以拓宽自 己博大浑厚的胸襟。【原文】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处人第一法。
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 外,是养心第一法。【译文】 宁静忍耐,是考虑事情的最好方法.从容稳重,是处理事情 的最好方法。谦逊退让,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体谅宽容,是 与人相处的最好方法 而把富贵、贫贱、生死、坎坷置之度外, 则是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原文】
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进德者之忌也。
去此八字,曰主静。
静则凝重,静中镜自是宽阔。【译文】“躁心浮气,浅衷狭量”,这八个字是追求品德进步的人应特 别忌讳的,要除去这八个字,只需用一个字即可,那就是“静” 静能使人庄重沉凝,在恬静的心境中一切都会宽广辽阔。【原文】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
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译文】心里只要能够摆脱贪恋,便会觉得十分爽快清净,自在洒 脱。人的一生最痛苦的地方,就是心里藕断丝连,拖泥带水,明 明知道不可能据有,却又不能断然割舍。【原文】
目不容一尘,齿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
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译文】 眼睛里不能容纳一点灰尘,齿缝间不能容留一点菜茎,这并 不是我才有的感觉。可是在人的心灵中丛生的许多荆棘,人们怎 么能容忍得了呢?【原文】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译文】一旦思想有所松懈散漫,一切都会弄得无法收拾;一旦心中 有所疏忽遗漏,一切事都变得难以视听;一旦思维过于固执僵化,一切行为都难以适应客观规律。【原文】
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
只于动静、语默、接物、应事 时,件件想一想,便见浑身都过失。
须动合天则,然后为是。
日用间如何疏忽得一时?
学者思之。【译文】 如果不修养身心,就看不出自己的短处。只有在行动和休 憩、谈话或沉默、为人处世的时候,仔细地考虑一下每件事,就 会发觉自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短处和过失。因此,必须按照客观 规律行事,然后才能有正确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能够有一 时一刻的疏忽呢?做学问的人要反复考虑这个问题。【原文】
迷人之迷,其觉也易;
明人之迷,其觉也难。【译文】 糊涂人的迷误之处,让他觉悟还比较容易,而聪明人陷于迷 误,让他觉悟就很困难了。【原文】
心相信,则迹者土苴也何烦语言?
相疑,则迹者媒孽也,益生猜贰。故有誓心不足自明。
避嫌反成自诬者,相疑之故之。是 故心一而迹万。
故君子治心不修迹,中孚治心之至也。
豚鱼且信,何疑之有?【译文】只要内心信任,人们相互的行为就像泥土与草木一样十分融 洽,还用得着语言来表白吗?假如相互疑忌,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成了媒介,更使人产生疑忌。所以通过发誓不足以表明心迹,想避嫌疑反而弄巧成拙,这就是互相猜疑的缘故。心志仅有一个, 可行为却有许许多多。所以君子重视内心修养而不注重行为表 现,而心境的最高境界是忠实虔诚。河鱼尚且能够取信,人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原文】
忍、激二字是祸福矣。【译文】 忍耐和激怒,是得到幸福或灾祸的关键所在。【原文】
学者只多忻喜,心便不是凝道之器。【译文】 做学问的人如果一味地满足于欢乐和喜悦,那么他的内心就 无法更深地学习思考。【原文】
小人亦有坦荡荡处,无忌惮是已。
君子亦有常戚戚处,终身之忧是已。【译文】 小人也有坦荡如砥的时候,只不过因为他无所顾忌罢了。君子也时常有郁郁寡欢的时候,那就是终生怀有的忧患意识。【原文】
种豆,其苗必豆;
种瓜,其苗必瓜。
未有所存如是,而所发不如是者。
必本人欲,而事欲天理;
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将能乎?
是以君子慎其所存。
所存是种种皆是;
所存非种种皆非,未有分毫爽者。【译文】种豆,长出的必定是豆苗;种瓜,长出的必定是瓜苗。绝没有播种的种子和长出的植物是不一样的。心中存在着某种私欲, 却想做出符合天理的事;心地本来十分邪恶,而所说的话想正直,那怎么可能呢?因此,君子十分慎重内心的道德修养。心中所存的是正气,行为也就正当;心中所存的是邪恶,行为也必然邪恶,这是不会有一点差错的。【原文】
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只脱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
或问之,曰:“凡炎热念、骄矜念、华美念、欲速念、浮薄念、声名念,皆童心也”。【译文】 幼稚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弊端。只要没有了幼稚之心,就能成 为大人君子了。也许有人问什么是幼稚,答案是:“大凡附权 贵、好矜骄、爱漂亮、急惰性、轻薄心、逐名利等念头,都是幼 稚心的表现。”【原文】
欲,只是有进气无退气;
理,只有退气无进气。
善学者审于进退之间而已。【译文】 欲望,只能使人进取而不退缩;理智,是能使人谦让而不进取。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不过是能审视二者的关系罢了?【原文】
说不得真知明见,一些涵养不到,发出来便是本象,仓卒之际,自然掩护不得。【译文】不能说自己已获得了真知卓见,如果涵养方面有所欠缺,言 行中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因为仓卒之间,自然掩饰不住。【原文】
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
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译文】如果想了解一个人,那首要的是了解他的内心;如果想了解整个世界,则应该从了解一个人开始。【原文】
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
一动手无更改之事,诚之于思 故也。【译文】名士君子一旦言出就必定驷马难追;一旦动手做某件事就决 不再更改,这是因为经过千思百虑的缘故。【原文】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译文】勤俭就会节约,节约则各种善举都会兴旺起来;奢侈就会放 纵,放纵则会使各种 坏事都一齐泛滥。【原文】
天下国家之存亡,身之生死,人系敬怠二字。
敬则慎, 慎则百务修举;
怠则 苟,苟则万事隳颓。自天子以至庶人,莫不如此,此千古圣贤之就就,而亡人之所必由也。【译文】从天下国家的生存和灭亡,到达个人的生与死,都取决于 “敬怠”两个字。因为敬畏行动就谨慎小心,由于谨慎行事,办任何事都会成功;懈怠就马虎,马虎了事就什么事都办不成。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没有不是这样的。这就是千古以来圣贤之所以兢兢业业的缘故,也是失败者、灭亡者必然灭亡失败的原因。
【原文】
每日点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
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知此。【译文】每天自我反省,要检查自己的思想是从德性,还是从气质、 习惯或者是物欲方面所产生的。像这样每天反省检察,久而久之 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刚开始修身养性的人,必须特 别注意这方面。【原文】
克一个公己公人心,便是吴越一家;
任一个自私自利心,便是父子仇雠,天下兴亡,国家治乱,百姓死生,只争这个些子。【译文】只要有大公无私的胸襟,就是吴越宿敌之国也会亲如一家;放纵一颗自私自利的心,就是父子之亲也会变成仇敌。天下的兴 与衰,国家的治与乱,百姓的生与死,都和这些有关。【原文】
为人辨冤白谤是第一天理。【译文】 勇于替蒙受冤屈或遭诽谤的人辩白,是最具良知、最为可贵 的天理。【原文】
明者料人之所避,而狡者避人之所料,以此相与,是贼本真而长奸伪也。是以君子宁犯人之疑,而不贼己之心。【译文】 聪明的人能够预料别人的隐讳;而奸诈之徒能躲避别人预料 中的事情,当这两种现象混合在一起时,就会伤害纯良的本性而 助长奸诈虚伪的心理。所以君子宁可让人疑忌,也不愿改变自己 的本性。【原文】
大利不换小义,况以小利坏大义乎?贪者可以戒矣。【译文】 利益再大也不能用小道义去换取,又怎么能用微小的利益去 损害大的道义呢?贪婪的人可要以此为戒啊!【原文】
杀身者不是刀剑,不是寇仇,乃自家心杀了自家。【译文】 伤害自己的不是刀剑,不是强盗仇敌,而是自己的邪恶的心 害了自己。【原文】
浑身五脏六腑,百脉千络,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发甲爪,以至衣裳冠履,都无分毫罪过,都与尧舜一般,只是一点方寸之心千过万罪,禽兽不如。千古圣贤只是治心,更不说别个:学者只是知得这个可恨,便有许大见识。【译文】 全身的各个器官,从五脏六腑、百脉千络、耳目口鼻、四肢面骸、毛发指甲,直到衣服鞋帽,都没有一点点过错,就象尧和舜一样完美,然而方寸之心虽小却会犯各种各样的过错、罪恶, 甚至连禽兽都不如。所以古代圣贤只强调要修身养性,而不在乎其它的了。治学的人只要能知道了解心的可恨之处,就能增加许多见解和认识。【原文】
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陨身败家之贼,如何纵容得他?【译文】人心是一个肆意猖狂,毫无顾忌,无拘无束的东西,可以称 得上是摧残生命毁灭家庭的罪魁祸首,所以怎么能放纵它呢?【原文】
良知何处来?生于良心;
良心何处来?生于天命。【译文】良知产生于什么地方呢?良知是从良心中产生的;而良心又 是什么地方产生的呢?良心是天命生出来的。【原文】
心要实,又要虚。
无物之谓虚,无妄之谓实。
惟虚故实,惟实故虚。
心要小,又要大。
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债天下之事。【译文】 心地既要充实,又要虚无。没有贪欲称作虚无,没有妄念称作充实。有了虚无就能充实;有了充实就能虚无。心地既要纤细入微,又要宽阔博大。宽阔的心能包容天下一切事物,纤细的心能仔细审度天下的万事万物。【原文】
沉静非缄默之谓也。
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
虽终日言语,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或稠人广众中应繁剧,不害其为沉静,神定故也。
一有飞扬动扰之意,虽端坐终日,寂无一语,而色貌自浮。或意虽不飞扬动扰,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谓沉静。
真沉静底自是惺惚,包一段全副精神在里。【译文】 沉静和沉默不语并不是同一个意思。意志涵养很深并且神情 十分闲雅正派,这就叫做真正的沉静。即使整日话语不断,或者在千军万马中攻击博杀,或者在大庭广众、人口稠密的地方办事,他的沉静依然不会受到干扰,这是由于精神安定的缘故。一旦心中情绪浮躁,即使整天端坐不动,沉寂不言,但仍然在脸上表情中显露出来;或者即使心中不浮躁,但昏昏欲睡,这都不是 沉静。真正的沉静,相当自然地表现在清醒的全部精神上。【经典评析】 《伊索寓言》中有一段故事,老爷让伊索拿出最珍贵的东西招待客人,伊索端出一盘口舌。后来,老爷又让伊索拿出最糟糕的食品,伊索端出的仍是一盘口舌。老爷十分奇怪这件事,问伊索这是何故,伊索回答说,因为口舌既可以铄金,也可以为碑。所以它既非常珍贵又十分令人憎恶。如果拿吕坤的观点同伊索的观点相比,我们只能说伊索只说对了一半。吕坤认为,人的口舌和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四肢形体,发肤指甲一样,只不过处于奴婢般的从属地位,支配人们行为的则在于心灵,它才是万恶之源、万善之本。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千百年来,圣贤之人特别重视、讲究修心。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新旧体制更替之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沉渣泛起, 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个人的内在涵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个人内心的极境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崇高的境界呢?实际上,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人们内心的贪欲。它促使人们去作奸犯科,为所欲为。如不加以节制,它就会 肆意猖獗,小则损害自己的身心,大则导致国毁家亡。古今 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商纣为博得美人一笑,倾城倾 国,这是美色欲;向主子摇尾乞怜,求得一顶乌纱帽,这是 名利欲;利用职权行贿受贿,这是金钱欲。如此等等。要防 止这些欲念并非易事,就像逆水行舟,稍有不慎,就会前功 尽弃。纵有千日从事义举,若逞己一时私欲,同样可能沦为 万劫不复的渊薮。所以心境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万事难为,是因为私欲作怪。一旦摆脱了私欲,人的心境就可以到达极境,即所谓的净境。当此时,心灵受到洗涤净化,清静充盈整个身心,没有一点污秽。于是,心境坦荡如砥,拥有包容万千事物的度量。正如古人所言:心地无私 天地宽。一旦具有天宽地阔的心境,国家就会大治,天下百业同兴,百姓安居乐业。因为心念公正,必然以天下为己任,勇担道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产党员孔繁森的事迹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榜样,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孔繁森一样的勇于献身的英雄人物。
禅宗著名大师神秀有一句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 明境亦非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古人尚如此强调心境的修养,对今人,以及后来者难道不更应该这样吗?回到开头的故事,也许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对呀, 伊索应该端出的是一盘心来。对极了,只不过要注意的是, 只是莲子、核桃心,万万不可是人心。否则,就又动了罪恶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