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全文(Ⅰ)



公众号:诸子界 如何在本站查找《书籍》?
​​​








      夫为人在世,生居中国,禀三才之德,为万物之灵,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皇王水土,父母生身,圣贤垂教。而从教者,达道为先。非博学无以广知,不明心无以见性。虽有生而知之者,近者奇稀。昔夏禹王闻善言,犹然下拜,何况凡世人乎?(我们活在世间、生在中国,秉承天地人一体之德教,作为万物之灵,感恩天地容载、日月大地江河的滋养,感恩父母生下我们,古圣先贤教化我们!而我们接受教诲,要向着“道”为首要选项。如果不博学百家之长,就不会有广泛的知识积累,不明白“心”的实质就不能见到原本的真性。虽然有天生就具足“明心”的人,但近世非常少见。以前夏朝的大禹听到了“善”的言论,都马上谦恭求教,何况我们这些俗世凡人呢?!)  曩(nǎng)古圣贤遗誌经书,千言万语,只要教人为善。所以立“仁、义、礼、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别贤、愚之阶,辨善、恶之异。盖为经书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览观习行者少。况今学者,不过学其文艺为先,未有先学德行为本。及今劝世,多劝修物外之善因,少劝为当行之善事。其昔贤文等书,亦乃于世流传。
(综观以前古圣先贤留下的典籍,千言万语,其核心内容都是教育后人要当“善”人,说好话,做好事!所以有了“五常”的说教,把“君子”与“小人”、“贤德”与“愚昧”、“善”与“恶”等的品行作了区分或说明。经典书籍上都是嘉言善行,但看今天的社会上,能去对照学习、身体力行的人却很少。现在的人,都偏向学习经典上的语法修辞,而忽略了学习典籍里透露出的、最根本德行!也就是学的表面形式,而不是领会内在精神!)  今之好听善言,君子观以为奇,罔知古今之要语,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闻圣贤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强为乱作胡行。夫为善恶,祸福报应昭然。富贵贫贱,成败兴衰似梦,时刻须防不测,朝夕如履薄冰。常存一念中平,非横自然永息,存于其心,自然言行相顾,贯串无疑,所为焉从差误矣?
    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酉二月既望武林 后学范立本序



●明朝初年刊行的《明心宝鉴》,是中国历史上翻译介绍到西方的第一本汉文古籍,是明朝时比《菜根谭》更流行的劝善书、启蒙书,荟萃明代之前中国古圣先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
●600多年来,这本书盛行于韩、日、越等地。它也是韩国“大长今”最早的启蒙读本——长今在与各地官衙的医女们一起接受医女训练时,学习的经典课开篇即是这本书。
●令人诧异的是,这样一本书却在中国静默了很多年!

“《明心宝鉴》依内容分为上下二卷共20篇,分别是:继善、天理、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
“内容几乎涉及和囊括了一个人生存于世所要面对和经历的、有关待人接物、立身处世、言谈举止、心性品行、齐家治国等方方面面。从主题上看,《明心宝鉴》主要是关于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八方面传统美德教育的。”

继善篇 第一 
凡四十七条

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徐神翁曰:“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顽受祸殃。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藏。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里思量日所为。
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汉昭烈将终(《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庄子曰:“一日不念善,诸恶自皆起。”  西山真先生曰:“择善固执,惟日孜孜。”  耳听善言,不堕三恶。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晋国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太公(周代吕尚的称号。即姜太公。)曰:“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颜子曰:“善以自益,恶以自损。故君子务其益以防损,非以求名且以远辱。”  太公曰:“见善如渴,闻恶如聋。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马援曰:“终身为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颜子曰:“君子见毫厘之善不可倾之,行有纤毫之恶不可为之。”  《易》曰:“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言不善,则千里违之。”  但存心里正,不用问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问。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司马温公《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景行录》云:“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恩义广施,人生何处不相逢?仇冤莫结,路逢险处难回避。  庄子云:“于我善者,我亦善之。于我恶者,我亦善之。我既于人无恶,人能于我无恶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故舌柔能存,齿刚则折也。”  太公曰:“仁慈者寿,凶暴者亡。”  太公曰:“懦必寿昌,勇必夭亡。”  老子曰:“君子为善若水,拥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过颡,能方能圆,委曲随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强而不刚,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是以柔弱胜刚强。”  《书》云:“为善不同,同归于理。为政不同,同归于治。恶必须远,善必须近。”  《景行录》云:“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行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日日行方便,时时发善心。  力到处,行方便。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天上人间,方便第一。  《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人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至,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东岳圣帝垂训:“天地无私,神明暗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倚尽,有福不可享尽,贫困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损人安己,切宜戒之!”​​​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  康节邵先生戒子孙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或曰:不谓之吉人,则吾不信也。凶也者,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饰非,贪淫乐祸,嫉良善如仇隙,犯刑宪如饮食,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嗣。或曰:不谓之凶人,则吾不信也。《传》有之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先儒曰:“一日或闻一善言,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行合道义,不卜自吉。行悖道义,纵卜亦凶。人当自卜,不必卜神。  我如为善,虽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我如为恶,虽位极人臣,有人议其逆。  《周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履霜坚冰至。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旦一夕之事,其由来者渐矣。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条
  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近思录》云:“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诸葛武侯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愿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  康节邵先生曰:“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玄帝垂训:“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忠孝略》曰:“欺人必自欺其心,欺其心必自欺其天。心其可欺乎?”  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瞒,天不可瞒。  世人要瞒人,分明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在屋檐头,须有听得时。你道不听得,古今放过谁?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我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心恶,天不错。  皇天不负道心人,皇天不负孝心人,皇天不负好心人,皇天不负善心人。  《益智书》云:“恶错若满,天必戮之。”  庄子曰:“若人作不善得显名者,人不害,天必诛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深耕浅种,尚有天灾;利己损人,岂无果报?  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先儒曰:“非灾横祸,世人常叹无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说。”  若无后来报应,造物何以谢颜回?除却永劫灾殃,上帝胡私私曹操?
​​​​​​​​​​​
重刊《明心宝鉴》序
​  尝闻鉴能照物而妍媸无或遗也。《郁离子》曰:“明鉴照胆,不启栊帘之颜。”今以鉴名书,而有明心之益,不谓之宝而何哉?虽然鉴有照胆之明而栊帘之颜尚尤不启,矧能明其心乎?呜呼!通是说者,可谓知其道矣。何也?鉴固可以照形,而理尚可以明心,正汤之盘铭之意。有曰:汤以人之洗濯之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今书名《宝鉴》,是集群圣之大成,萃诸贤之蕴奥,其义惟在明善复初,穷理尽性,而有日新之益,其明心得不因此而明焉。予平生珍爱是书,于侍御之暇,朝夕披览,其所喜者,字句立意,多以忠孝为先。但其中文字多舛,遂播正拾遗,捐俸锓梓以广其传,俾人同归于忠孝之域矣。其于世教未必无小补云。  大明嘉靖岁次癸丑仲秋上浣之吉守庵曹玄序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