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275年,南宋临安城里,朝野上下乱成一团。此时的南宋,没有了汴京的如梦繁华,没有了铠甲闪亮旌旗猎猎的百万军队。没有了岳飞、韩世忠、辛弃疾这些战功赫赫的武将,没有了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这些胸怀天下的文臣......
▲▲▲
赵昺(bǐng),男,汉族,临安府钱塘县人,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为俞修容。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
南宋,这个自靖康之变以来就南渡偏安的政权,眼下,已经摇摇欲坠,崩溃在即。
面对节节推进的蒙古兵,南宋各级官员,纷纷抛下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㬎弃职逃命。
公元1276年,元军攻克了临安城,南宋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赵昰与赵昺出逃,最后在金华成功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和。
众臣民最后拥赵昰为帝,张世杰任签书枢密院事。
这个南宋小朝廷在蒙古军的大举围攻之下,只能风餐露宿四处流亡,时刻处于风雨飘摇当中。
公元1278年,宋端宗赵昰去世。
对于赵昰来说,他彻底解脱了,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不必餐风露宿,不必心力交瘁。
可对于大宋军民来说顿时觉得天塌下来了。
赵昰虽然年纪不大,但他是大宋的精神领袖。有他在,大臣和民众还有一个坚定的主心骨,大家还有一丝希望。而今,随着赵昰的去世,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大宋的国运已经到头了。
有些大臣已经在收拾行囊,另寻出路,有些士兵已经丧失战斗意志。
悲伤、无助、心酸写在所有人的脸上,也刻在所有人的心头。
赵昰的灵前白布飘飘,众人低头不语。这片白色,似乎在为大宋唱响无言的挽歌。
此时,宰相陆秀夫在沉默而立的人群中,发现了赵昺。
此刻,陆秀夫的心中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立此子为皇帝。
如此,国家尚能凝聚人心,大宋尚有一线希望。
陆秀夫拉过来皇子赵昺,大声地对众人说:今当立皇子赵昺为皇帝。然后开始行下跪礼,众人也跟随着陆秀夫开始下跪。
公元1278年,赵昺于宋端宗灵前正式即位。
之后,陆秀夫和文天祥,开始外出募兵,壮大军事力量。
但是,蒙古军一路追击,宋朝军队一路败退。南宋政府已经退无可退、逃无可逃。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大海。
就这样,一场关乎南宋存亡,也是史上最有骨气的一战蓄势待发,这就是南宋和蒙古的最后一战:崖山海战。
公元1279年,宋军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的组织下,募兵二十万,舰船将近两千艘。
随后三十万蒙古军队在张弘范的率领下也追至此,崖山海战正式打响。
由于张世杰的指挥失误,最终,在滔天的巨浪中,宋军兵败如山倒,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天的海战以宋军全面溃败结束。
张世杰率部突围,而赵昺和陆秀夫终究没能突围出去。
这时赵昺和陆秀夫面临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投降,可以保全性命。二是殉国,不做亡国之君和亡国宰相。
陆秀夫选择了第二种,他盛装朝服,手仗利剑,来到赵昺面前,恭恭敬敬三叩首。
说:“臣等不才,中兴之路绝矣。我大宋江山的徽宗、钦宗、恭帝因投降受尽了北人的屈辱。陛下不应重蹈旧路,当为国死难。”
赵昺说不愿受辱,愿同宰相和军民共赴国难。
赵昺把传国玉玺绑在腰间,陆秀夫背着赵昺,纵身一跃,永远地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随后,宋朝十万军民也跟着跳入这茫茫大海中,他们宁愿与大宋王朝一同化为乌有,也绝不做亡国奴!
《宋史》记载: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这种悲壮画面,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
突围出去的张世杰也并没有独自逃生,而是找到了赵昺的母亲杨太后!希望她可以另寻赵氏后人,以图再起,然而当太后知道儿子已经殉国后,也立马投了海。
紧跟着,张世杰也跳海自杀。
至此南宋彻底宣告结束,也标志着国祚三百一十九年的大宋王朝彻底灭亡。
蒙古军把被俘虏的文天祥,押解到了千里迢迢的大都,多次劝降未果,甚至开出了宰相的条件,也被文天祥拒绝。
最后没办法只好处死文天祥,行刑当天,文天祥面朝南面叩首三次后,从容就义。
纵观整个崖山海战,即便当时胜负已十分明了,但是至始至终也没有一个将士选择投降保命,个个都是战斗到最后一刻才集体跳海殉国。
大宋君臣和军民用他们的行动证明,有一种东西,叫气节。
宋少帝赵昺,他虽然是大宋的最后一位皇帝,但是大宋的灭亡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他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在帝国风雨飘摇中即位,经过苦苦抗争,虽未能为末世王朝续命,但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大宋王朝的谢幕涂上了一抹极其悲壮的色彩。
当我们提到宋朝时,也别忘了宋朝曾经有一个8岁的皇帝,名叫赵昺,他没有投降,殉了国。
[1] 《宋史》
[2] 《大宋王朝》
[3] 《元史》
[4] 《续资治通鉴》
[5] 《明史》
[6] 白立超:崖山之战 | 来源:文史天地 | 2022-01-03
[7] 滕玲:崖山:感天动地的那一战 | 来源:地球 | 2017-08-08
[8] 田华:崖山海战杂思 | 来源:济宁学院学报 | 2013-05-31
[9] 夏春晖:从杨瑞云撰《重修陆丞相祠碑记》谈陆秀夫精神| 来源: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06-20
*文中图片|由Ai生成或来源于网络
内容策划 / Presented
✚
策划 Producer :趣说历史
撰文 Writer :田布衣 排版 Editor:陈小莉
设计&版权©:十二文化
©原创内容,不支持任何形式的转载,翻版必究!
“历史如此有趣”
“希望历史带给更多的人思考与力量”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