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界生物学

本帖将按一定顺序补充本世界观的自然生态相关背景信息,从而更好地为主贴的更新服务
死亡天使水母镇楼辐射动物超门,8.6-7.2亿年前。
骄傲地巡游吧,播撒死亡的天国使者你在远古的水族之上作王
先占上二楼
本帖的内容全部为主贴世界观的生物学背景补充,描述了除人类(以巨人亚科,伟人亚科,矮人亚科三大分支为代表的人科动物)以外的生物。人类的相关信息在主贴已经讲的比较清楚了以后,人文社会、重大历史事件都放在主贴,而生物学相关设定都放在这个贴里更新。大家可以按照个人喜好选择观看
主贴链接放在下面:http://tieba.baidu.com/p/7580070935?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23.1.0&st=1652107209&is_video=false&unique=BB0D97E8D8FEAF3BBEDDD62E25E85123
万物起源
自52亿年前本行星从一堆岩石碎片逐渐在重力作用下固缩成球形之后,只过了不足四亿年,也就是距今49亿年前,神就创造了最古老的生命:微质滴(Micro Masdrop)。
原初的微质滴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是一种高度复杂且完善的生命形态了。微质滴最初的进化过程可能被故意调整的极快,以至于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揭示本门酸-加林酸式质滴的来源。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微质滴以本门酸单链为遗传物质,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进行信息遗传、基因扩增以及合成生命所需的代谢产物。这种单链有机物和DNA截然不同:虽然是单链,但是本门酸单体之间的链接异常牢固,很少因为外力被突变;此外,组成本门酸的五种单体不存在互补配对效应。但是正因如此,他们不能按照双链互补配对的原理进行复制,而是需要借助中间分子:可以与本门酸五种单体互补配对的加林酸分子进行一次合成,形成与本门酸互补的加林酸长链;和本门酸相反,加林酸链稳定性很差,因此这个世界中对进化至关重要的突变几乎都是在这个转录-逆转录式的本门酸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后,质滴会再从加林酸链逆转录为本门酸。同样的,加林酸不但充当了遗传物质扩增中间产物的角色,还具备类似RNA的功能。在本门酸链被转录为加林酸链后,加林酸链被加林球蛋白翻译为蛋白质或多糖。而多糖和蛋白质则共同充当异世界生命活动的基石:在这个世界中,极其复杂多样的大分子多糖和蛋白质一样共同支撑起复杂的生命活动。
微质滴生命活动分析:波罗菌。
在它的体表覆盖着一层柱多糖,这些多糖分子如同瓷砖一样紧密贴合保护住质滴脆弱的表面;在柱多糖下方,则是一层界酸分子组成的质滴膜。界酸是一种两端亲水,中间段疏水的两性分子,因此只能组成单层膜。与现实中磷脂双分子不同,界酸膜更加稳定坚固,但流动性较差。这一缺点由极其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功能加以弥补。现在,波罗菌正在进行多糖合成:我们可以看到他内部的本门酸分子正在与保护本门酸的串珠蛋白解离,并且与转录机器结合并产生加林酸链。加林酸链下一步被交给贝壳形状的加林球蛋白进行翻译,产生大串的多糖分子。这些多糖分子(或蛋白质)将会奔赴各处执行自己的使命。
这一套生命活动机制贯穿了从微质滴到植物到庞大的古龙再到人类的一切生命形态,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生命架构的底层逻辑了。
半质滴
半质滴可以被在某种程度上视作一种高度特化的微质滴。最初的半质滴大约出现在三十八亿年前,也就是在最初的微质滴出现十几亿年后。半质滴的区别在于他们丢失了壳多糖合酶、衣多糖合酶和壳多糖转移酶、黏着酶等一系列重要的多糖外壳合成系统组成成员编码基因,因此完全失去了合成多糖外壳的能力。因此在旧版翻译中,半质滴也被被称作裸质滴。
牺牲了多糖外壳的代价是,半质滴失去了重要的保护屏障,但换来的是他们拥有极其活跃的膜活动,能够完成包括攀爬粗糙表面、吞噬其他微质滴在内的多种复杂的动作,也能够长到远超大多数微质滴的巨大体型(最大的微质滴能达到几个微米)。也许是出于弥补,半质滴内部具有极其复杂的多层膜结构,包括消化体、转移体、修饰体和卫星体等等。这些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独立演化出来的细胞器。
罗氏菌,一种寄生在多层衣壳藻体表的大型半质滴生物。他们会捕食宿主体外的其他微质滴或半质滴,但是也会偷偷啃咬宿主体表的多糖外壳,甚至从伤口处吞噬宿主体内的组织。罗氏菌为代表的一类半质滴生物是最早演化出背腹之分的生物,他们永远只用一面去贴近攀附的基质,并形成吞噬泡从身体下方进食,形成所谓的“腹面”。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就是背面,一些消化残渣会从这一面排泄出去。
隐生宙生态系统:大立柱森林。
亚夏巴尔图省,阿布坝组,约34-28亿年前(铅同位素测年)
在没有任何单体长度达到厘米级的生物存在的年代,也会有美轮美奂的复杂生态系统吗?答案是肯定的。发现于亚夏帝国巴尔图省的阿布坝化石群揭露了最早存在于约34亿年前的潮间带海底森林。这片微型森林构成的主体是叠片菌,这种大型微质滴生物组成小队营团体生活,以求在惨烈的生存战争中幸存。
叠片菌是典型的光合作用菌类,他们的小团体被整齐螺成一列,就像盘子一样一个叠一个,被包裹在公用的多糖壳里。叠片菌及大多数光合菌共同享有的鞘多糖外壳是透明的,允许光线透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偏振效应把紫外线偏射出去,保护内部脆弱的遗传物质。每根叠片菌立柱最顶端的几个个体始终保持旺盛的分裂,并且大量合成鞘多糖补充到外壳当中;相对的,这些个体忙于这些活动,光合作用效率很差。中间的大多数碟片则是光合作用的主力,他们不再分裂并通过光合作用大量积累能量,输送给顶端碟片;而立柱根部的碟片则是被牺牲掉的衰老个体。
在这片生存竞争激烈的微观丛林中,除了叠片菌,还有类似链状菌这样的光合菌在争夺光线;此外,窃取生产者能量的各种小偷,尤其是次生性演化出寄生性的光合菌:黄株球菌密密麻麻盘踞在叠片菌的根部,他们一边通过微弱的光合作用生产一些养料,一边贪婪地蚕食叠片菌基部的衰老个体。这样,这些立柱叠片菌就在顶端的不断生长和根部不断消耗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着长度的动态平衡。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微质滴生物游弋在海底森林中,另外一些半质滴生物则在追逐吞食他们。这样的景象与几十亿年后的宏观生态系统如出一辙。
海底热泉生态系统:化能合成菌菌毯
26亿年前,古波尔克海大洋中脊,叠层岩化石。
这是一篇妖艳的微观草原,无数短棒状的赤霄杆菌密密麻麻定植于其他同类的尸首之上,组成了一片猩红的世界。这些古老的营硝化作用微质滴生物在没有任何光线的深海热泉喷口附近生存,与争着向高处生长的光合作用生产者不同,他们需要尽量平铺成薄薄的一层,以便最高效地摄取弥漫在海水中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来自于黑烟囱中日夜喷涌出的地壳物质,构成了这个没有任何光线的黑暗世界生态系统的基石。这片草原供养着其他如同羊群一般啃食菌毯的半质滴生物和以黄刺菌门为主的微质滴生物,从黑烟囱的基座一直蔓延至靠近黑烟囱喷口的位置。最靠近喷口的区域是绝对的生命禁区,尽管这些嗜热质滴已经演化出以多糖类酶为主导的生命维持系统,因为多糖类酶的耐热性能显著优于蛋白类酶;然而在喷口处400摄氏度以上的超热水已经超出了他们能够承受的上限。而黑烟囱的主体,松散的沉积物堆积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在逐渐堆高之后,黑烟囱就会因为自身重力崩塌,顷刻之间毁灭这片“草原”。但是,一些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会从沉积物当中钻出来,重启这个微型生态系统。就这样,在无数次生长-崩塌-重启的循环中,一层生物遗骸、一层黑烟囱沉积物,一层一层堆叠、挤压形成的类似现实中叠层岩的化石在海底形成。不管怎样,在未来的大灭绝事件中,这些温暖的海底绿洲成为了很多生物的最后家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