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酷评]赌片 江湖片 黑社会片 人生无常 宿命 规律

  李逵刚一出场,宋江就给了他十两银子。拿了银子的李逵,想要请宋江,却又恨自己近日输钱,无法充好汉,“如今得他这十两银子,且将去赌一赌。倘或赢得几贯钱来,请他一请也好看。”在这样的赌徒是心里只有两个字:输和嬴。而且,他们虽然都知道赌博肯定会有输家,但却坚信自己就是那个嬴家。

  抱着必嬴的心态,“李逵慌忙跑出城外小张乙赌房里来,便去场上,将这十两银子撇在地下,叫道:‘把头钱过来我博。”谁知李逵的手气不好,很快就将十银子输了。李逵便不认账了,“便就地下掳了银子,又抢了别人赌的十来两银子,都搂在布衫兜里”,而那些他的赌友们,这时也“一发齐上,要夺那银子。被李逵指东打西,指南打北。李逵把这伙人打得没地躲处”。
  
  看来,真的是“赌场上无父子”,只认钱不认人。而且,赌输了的赌徒,还真的什么都做出来,所以,赌场就必须有武松和顾大嫂这样的人镇着,不然,像李逵的这样赌输了的赌徒闹事,免不了引发斗殴事件。
  赌徒都会祸及家族,每个赌徒都坚信自己会嬴,可事实上,他们都会输得精光,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变故。

  《水浒》里的金钱豹子汤隆自述:“父亲原是延安府知寨官来,……近年父亲在任亡故。小人贪赌,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权在此间打铁度日”,可见他是因为贪赌而致家道中落。

  还有殃及家庭

  吴用劝说阮氏三雄入伙打劫生辰纲,阮氏三雄的娘就抱怨阮小五:“鱼又不得打,连日去赌钱,输得没了分文,却才讨了我头上钗儿,出镇上赌去了。”

  而阮小七也说:“哥哥正不知怎地,赌钱只是输。却不晦气!若说哥哥不赢,我也输得赤条条地。”
  如果阮小五的有正经的用途,他的母亲对他要了自己的钗儿不会有任何看法,可是,他却是因为赌输了要翻本,那么,他的母亲当然非常生气。
  
  东平府警察局长何涛的弟弟也是一个赌徒,他来看望兄嫂,警察局长哥哥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你来做甚么?不去赌钱,却来怎地?”

  连见他都觉得生气,还有什么兄弟的情分?想想也是,堂堂的警察局长,弟弟却是这样一个嗜赌如命的家伙,让局座大人的面子往哪儿搁?他怎能不生气?还会有什么兄弟的情分吗?
  赌徒在乎的其实未必是输赢,而是输赢带来的刺激,所以真正的赌徒必然是输的赤条条的、

  赌徒是不可能发财的


  但是 善于赚钱的人都喜欢赌、

  这点大概很多人想不到
  我盘点了一下 我老家的亲友邻居,只要生意做的稍微做的大一点的人都是喜欢赌博的人

  注意,喜欢赌博的人未必是赌徒,原因很简单,赌徒不懂得收手

  一个懂得收手的赌徒必然是生意场上的高手,这不是赌徒了,这可以称得上是赌神了,因为,任何一个赌徒在赚钱或是亏钱之后想的是下一把,而非是收手

  那么,为什么我说“我老家的亲友邻居,只要生意做的稍微做的大一点的人都是喜欢赌博的人”?

  换句话说,只要是不喜欢赌博的人或者是从来不上赌桌的人,做生意都赚不了钱,或者是根本就做不起来、、什么原因呢?

  下次聊 下了
  我老家是农村的,前面提到过我老家的几个表弟 堂弟做生意,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关键的原因是 小农意识里面的根源之一:缺乏合作意识、、

  这里说第二个原因,就是典型的求稳---一个农民,从播种到收获,基本上是恒定的,几乎没有不确定的因素、


  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天气,但是 发生巨变的天气毕竟很少,尤其是天灾地震 洪水更小

  所以,几乎每个农民都是保守的,胆小的 这是生产方式决定的
  但是 做生意需要眼光,需要胆量,而且需要冒险、


  这些都是农民所不具备的,而喜欢赌博的人恰恰具有这种素质、、

  我有一个远房表弟,现在做的比较大,在出道之前,就是赌博,将家里输的一干二净,老婆要离婚,将孩子也带走了,目的是防止孩子学坏,

  有一天 他幡然悔悟,做起了生意,在几乎没有本钱的情况下,就靠自己的眼光与胆量,现在开了一家超市,承包了一个食堂,还有开办了短期租赁的单身公寓
  现在,他的整个家族都在为他服务,比如说父母进货,爷爷奶奶帮他看门,书生帮他看店

  这些长辈都是以前骂他没出息瞧不起他的人,其中有以前非常风光的大学生

  关键的原因在于,他的素质里面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东西:赌性

  那么 赌性在做生意中有什么作用呢?

  
  做生意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业,最成功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工作其实就是两件事

  第一 应对不确定性,利润来自不确定啊

  第二 推动社会的创新,注意,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自家创新,还包括推动社会创新

  这两点恰恰跟赌博是类似的

  赌博看起来是公平的,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其实是不公平的,这个不公平来自哪里呢?
  来自千术、

  赌性决定了千术的千变万化,不断被人识破,但是不能创新;所以,在赌坛上不可能有永远的冠军,道理很简单,冠军会成为众矢之的,必然会“枪打出头鸟”

  这就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的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多少人在研究你的战术,多少人在揣摩你的弱点,你可以成为六连冠,七连冠,但是绝对成不了八连冠

  道理很简单,你已经成了人们的公敌

  冠军就是行业的公敌啊
  所以 赌博同样面对两个难题

  第一 环境的不确定,比如说对手故意干扰你的情绪,扰乱你的思维

  第二 千术的不断创新、

  这就是赌博与办企业相同的地方、

  但是,他们也有区别

  企业家有风险意识,就是知道要回避风险,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手,什么时候该跟进

  而赌徒不是,赌徒往往将所有的钱输干净了才会收手
  同样,政治家面临的也是同样的两个情况,尤其是战争环境下,

  第一 环境的千变万化

  第二 对手手段的花样翻新

  所以 ,任何政治家与军事家都必须要有赌性、只不过赌性换了一个名称,叫做素质,政治家的素质

  任何人,要成为‘潮人’,就必须面临这两个情况:翻新与变化
  反过来,你要成为一个“大家”,比如说企业家 政治家 赌博家,你就要尽可能地将不确定变成确定、、尽可能地了解别人的花样、、

  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将生产的环境变成稳定的环境,道理很简单,你有对手,对手存在的目的就是跟你捣乱的、

  所以 只要存在不确定,就存在运气的问题

  那么 运气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人所说的运气 其实是两个部分组成的、
  、

  第一 就是你的人品,比如说你的人品好,人们都愿意帮你,那么 你的运气就好、

  第二 就是你的直觉,所谓的直觉就是你的职业本能。比如说,一个球朝你飞来了,直觉告诉你马上躲,比如有人用刀朝你的头砍过来,你会本能地用胳膊去挡,这就是长期的职业操练所形成的一种本能,一个新手是不会有直觉的,除非他有天赋

  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大家必须人品好,而且技术常常翻新,另外就是翻新的速度必须超过对手
  很多人做事不顺,就怪自己运气不好,根本就想不到为什么运气如此不好、、、


  
  关于赌徒的赌性,与困境中产生的狼性有点相似,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只不过赌徒盯着的是赌桌上的赌资,而狼盯着的是食物

  这就是我强调的执行力与行动力、

  但是,有狼性未必能成事,道理很简单,目标限制了他

  就是说,他们盯着的只是眼前的食物与桌上的钱,而且都是零和博弈,结果就是与所有的人为敌

  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看重的恰恰不是食物与钱财,而是世界,尤其是人
  目标不同,方法就不同,因为单纯具有狼性的人只看重眼前的食物,而政治领袖 企业家 这类大‘家’就必须兼顾自己的食物与大家的食物

  换句话说,这类大家不但不能抢别人的食物,还得给别人带来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赢

  这就是境界的不同,你给别人带来的食物越多,你将越受欢迎,你的天地就越广,这样你才能成事、

  而又这样的境界的,只有懂知识的人、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单凭自己的体验或者是周围人的常识,是很难开拓自己的眼界的
  所以 出生贵族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读书;看看几乎所有造反成功的,都是识字的、

  真正的文盲是很难成事的,最典型的是陈胜吴广;而同时代的刘邦尽管出生于底层,但是却是一个识字的---刘邦是亭长,不识字的人是不会让你当亭长的

  另外,就是声望--出生皇族的,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家族威望,比如说朱元璋的旗帜:韩林儿,比如说本来是放牛娃的楚怀王

  但是出生贵族的,有个致命的缺陷:缺乏狼性
  因为自小条件好,所以,出生贵族的孩子大多比较温和,假设是女孩的话,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家闺秀

  道德经里面说过一句话,不见欲,心不乱。(原话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说:没有欲望,心就安宁;出生于贵族的孩子不在乎钱财,对于很多事情见怪不怪--正因为没有欲望,所以,他们失去了做大事的基本素质:狼性

  最典型的是袁绍 袁术,优柔寡断,多谋不善断--袁绍的多谋不善断,典型的反应了他的出身:多谋源于读书多,不善断,是因为没有执行能力,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我多次说过的 :男穷养,女富养--其实就是跟狼性有关

  男穷养目的是培养男孩的狼性,女富养是因为女孩天生就有资源:身体;富养的目的是避免因为一个馒头,女孩就上床了--不欲则心不乱
  
  一个人做大事必须要兼备两个能力:决策能力与执行能力

  就是我所说的狼性与眼力


  狼性更多的是与生存环境有关,在温室里面是培养不出狼性的;而眼力与自己的视野有关

  曾经说过几个历史人物,比如说张良就有视野,但是没有狼性;陈平有狼性但是没有视野

  项羽成也是贵族,败也是贵族、

  成于贵族是因为项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包括剑术与骑术,败于没有视野--个是项羽的个人原因,项羽读的书是万人敌的兵书,而非是文史类的人文书籍,所以,项羽没有大的视野

  这里就要说到两个历史人物:郭嘉与诸葛亮
  
  要说诸葛亮,就必然先说到刘备

  其实刘备一生有四大错、

  第一:桃园三结义

  第二:封五虎将

  第三 称帝、

  第四 借荆州不还、、

  这四大错,我在后面慢慢分析

  那么 ,这四大错的根本是什么?

  
  我忽然想起几个字:农民式的狡黠

  什么是农民式的狡黠?

  你看看《亮剑》里面的李云龙,就知道什么叫农民式的狡黠,

  你看他跟国军将领打交道使的那种无赖,

  你看他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显露出的那种小聪明,

  这就是农民式的狡黠最好的写照。
  农民卖西瓜,专门找几个好西瓜放到车门边上,到了市场停车打开车厢板,故意用脚把西瓜踢下去摔开,皮薄瓤红。既然摔了,就免费让大家吃。吃起来水大瓤沙。于是大家纷纷购买。

  买回家才发现:瓜皮比肥膘都厚,十斤西瓜七斤半瓜皮,有的干脆白瓤白仔。  
  
  咱们再来看看一个人买杨梅的经历

  买了一筐杨梅,从上面看来个个健康,还不让挨个拣,我惧怕此地方言(此地人方言平常说活像吵架,而吵架则简直像撒泼了),就没敢说个不字,心里存了侥幸,想,总不会坑人吧?

  看她长的挺面善的。回到家倒将出来,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筐子底下三分之二的杨梅已经流脓淌水了,无语。

  不敢去找她评理,因为,去年因为买杨梅受了欺骗,正要讲理,所有卖杨梅的,包括买杨梅的本地人都结成统一战线用此地鸟语发射唾沫星子,我虽五短身材,但梁山后裔长的敦实,正待动粗,撒目一下四周,一拳之后,根本无法逃脱,只好认栽了。
  很多人用“农民式的狡黠”来说明一个人愚蠢的小聪明,农民式的狡黠,有它的局限,它仅仅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

  农民式的狡黠恰恰会限制了他很多东西,只要放在他的农民式逻辑中,就能体现出他的智慧,但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既然地球是圆的,我怎么没有滑下去啊”这样的局限。

  小聪明永远代替不了大智慧,泥鳅就是泥鳅,再翻腾也起不了大浪
  
  那么,究竟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大智慧呢?

  小聪明与大智慧,其实是个心态问题,也是一个境界问题

  什么是大智慧,大家知道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吗?

  “呆若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

  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 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反过来,气势汹汹 好斗 目光炯炯就是小聪明

  所以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而是一分呆气。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没有人说他们聪明,

  那么,为什么大智慧在没有成果之前不容易被大众直接认同?

  关键原因就是迟钝,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应慢;大智慧从不喜欢只了解零星信息就作判断,所以反应常常会比小聪明者慢。

  在众人眼里,大智慧显得比较寡言,比较笨拙,木讷质朴。
  大智慧与小聪明,最关键的是两点

  第一 利益与格局;大智慧者以环境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的山水不露,稳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坐山观虎斗的气概,有种任你有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你看穿的沉稳。”

  小聪明者几乎都是自私的,他们虽然会为亲人和朋友着想,但极少真的为社会着想。

  牺牲社会获得私利,为亲情为友情牺牲真理为虎作伥,甚至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这是不对的,这是小聪明让现代人讨厌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几乎所有的小聪明者几乎都视诚信不重要,他们追求急功近利,所以,总是因为小利失去大利,为近利失去远利

  大智慧者往往看问题比一般人远,常常拒绝急功近利,说话都极具深度,让听着豁然开朗。、


  第二点 就是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

  大智慧是指很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大智慧者遇事能寻找各种解决方案,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大智慧者平时喜欢弄清事物的原委,不轻易作出判断。他们懂得只有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他们极其谦虚好学,并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不追求速成。在待人上,他们反而不象小聪明那样动不动就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人都有特长,都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大智慧者从不把自己与环境分得太清,把自己看成社会的一分子,因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们极少自私。

  他们不是不为自己谋利益,只是他们懂得为自己谋利益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为自己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能帮助别人为社会作贡献。正因为此,他们寻求获得比奉献少。

  他们从不夸大自己,以免别人让他做自己没有把握或不称职的事情(他们真正理解了中国《易》中当位的思想)。
  小聪明者的知识大都建立在自己的感觉基础上,抽象思维能力就差,判断真理的能力就很差,自然就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即没有自己的做人原则,虽然他们有固定的行为模式,有所谓的他们的道德,那只是一些长期人云亦云形成的大众化观念。

  小聪明具体表现在灵活、敏捷和果断,但许多情况下是属于天生的,而且是人类的低级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本能反应

  只有小聪明的人,常常是在没有什么良好教育的自然环境下长大的。

  对一个智力平凡的人来说,自发地产生大思维的概率是不大的。能综合各种感觉经验,领悟自然,领悟人生,进而脱离原始自私的本性,把自己融入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人自然很少。
  所以 农民式的狡黠,其实就是小聪明,他们永远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小格局,道理很简单,他们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小气,好占小便宜的同时没有契约意识、

  那么,我们具体分析刘备这个人

  要分析刘备这个人,首先就要从借荆州开始

  那么,刘备是怎么借荆州的呢?
  赤壁战后,周瑜攻打江陵,打了一年半,才打下来,这是东吴独立取得的,而刘备专心攻打江南四郡,自己治所设在了公安,与江陵隔江而望。

  这时孙刘两家的战时同盟已经结束了,双方在战后,矛盾已经体现出来,可是由于荆州士族愿意归附刘备,刘备力量壮大起来,史称“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就是说孙权主动把妹妹送过来,把战时同盟延长为战后同盟。

  可是江陵在周瑜手中,这始终是刘备的心病,于是他跑去见孙权,希望得到江陵,这一提议受到了周瑜的反对,提出软禁刘备的计划,中心思想就是不依靠刘备,自己发展。周瑜的提议受到了孙权的否定,但是刘备的提议同样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周瑜提议,请兵攻川,获得孙权的准许,可惜还没实行,周瑜就死了。鲁肃继任,便把原来刘备的提议搬上日程,主动把江陵‘送给’刘备了。

  鲁肃是有眼光的,东吴失去了周瑜,没有能力对抗刘备曹操,需要联合一个,而且孙权有攻合肥的计划,还要防止曹操南下报仇,总的来说,也是符合东吴利益的
  换句话说,鲁肃主动将江陵借给你刘备,让你发展;这就如别人给你借钱让你做生意;

  你要做的是感谢他,而且还要付利息;但是,刘备做了什么?

  有借无还

  这就相当于你不但不付利息,连别人的本金也给吃了,这样的人在民间称为什么?

  就是我们所说的无赖,无赖往往是跟地痞联系在一起的、

  换句话说,只有地痞才能做无赖,无赖大多是地痞
  换句话说 刘备的本质就是一个地痞---一个没有契约意识的 喜欢耍小聪明的无赖

  任何人一旦被戴上了无赖的帽子,还有人愿意跟你交往吗?

  肯定没有,道理很简单,你没有契约意识,别人跟你交往的交易成本太高、、

  现代社会对于欠债不还的人就是告上法院,但是在丛林法则之下的竞争环境下,就只有靠武力讨债了

  这就爆发了夷陵之战,就是就是元气大伤

  不仅仅是损失了地盘,还损失了人力物力,最严重的是,失去了孙权这个盟友,即使后来修好了关系,但是,伤好了,疤还在,孙权还敢完全信任蜀国吗?

  就如现在的中国人敢轻易相信朝鲜吗,哪怕是赌咒发誓?
  因为荆州,不但让蜀国元气大伤,更主要的是:刘关张同时死于荆州,真正的做到了同年同月死

  所以 夷陵之战的失败实际上就是因为典型的小农意识;
  
  一般说来,一个组织的扩大,有两种方式,合纵连横与自我壮大

  曹操就是走的自我壮大这条路,但是刘备不是,刘备到处依附,然后是合纵连横

  注意 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就如两个同是学校毕业的学生,一个出来就开始创业,一个是到处给人打工,攒够了资金之后,才出来创业

  我们看看刘备究竟在哪些地方打过工?

  曹操、袁绍、刘表、刘璋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他在商人张士平、苏双的资助下组织一支队伍,在镇压起义中初露锋芒。但由于力量弱小,一直没有固定地盘,公元196年,陶谦推荐刘备为豫州刺使,驻屯小沛(江苏沛县),陶谦病逝后将徐州(江苏徐州)让给刘备,曹操上表推荐刘备做镇东将军,封为宜城亭侯。

  后徐州被吕布侵占,刘备依附曹操,在曹操帮助下消灭吕布,

  公元200年刘备占据徐州,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兵败。

  刘备逃往青州(山东潍坊北)依附袁绍,

  曹操攻破袁绍后刘备南下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河南新野),

  公元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帮助他联吴抗魏,经赤壁一战获得荆州地区(河南与湖北衔接地区以及湖南北部一带)。公元211年进驻益州(四川地区),公元212年至公元214年,刘备围攻成都(四川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称益州牧。公元219年5月,刘备占领汉中(陕西汉中),7月自立汉中王。公元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
  大家 仔细看看,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的作为,有两个明显错误的地方

  第一 东奔西跑,要知道不硬碰硬,是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地盘的,就是因为有了赤壁之战这个硬碰硬,刘备才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为什么要硬碰硬?

  就是因为大部分的资源已经被瓜分了,靠寄生在别人的地盘上,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

  这点是基本的常识 刘备居然不懂
  曹操有了官渡之战的硬碰硬,才夺得一半的地盘,没有武力的支持,你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地盘

  为什么刘备没有这个概念?或者说有了这个概念,为什么刘备没有去硬碰硬?

  关键还是那个出身---刘备是个卖草鞋的,本质上还是农民,就是那种做小生意的农民

  有那种农民式的狡黠,却没有流氓无产者那种天生的狼性

  所以,只知道合纵连横,但是不懂得以小博大

  第二 没有战略,就是说刘备志大才疏,一心想恢复汉室,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一直到诸葛亮出山之后,才有了个隆中对,后面才出现了与孙权合作的赤壁之战

  换句话说,刘备没有政治头脑,完全凭借那种天生的本能与小聪明在打天下

  那么,刘备的长处是什么呢?

  是用人,诸葛亮的出山不就是刘备请出来的吗;问题在于蜀先亡恰恰就是因为刘备用人的缺陷
  用人就要说到刘备的桃园三结义

  对于桃园三结义,很多人都持赞赏的态度,其实是极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小圈子

  
  我们看看历史上同样是从蜀地开始走向成功的刘邦,假设他有小圈子的概念,就轮不到韩信---道理很简单,樊哙是自己的妹夫,用樊哙就可以了,也轮不到张良与陈平,他们都是外来的人啊

  还有 你看看朱元璋,一开始就不是靠小圈子打下来的,而是靠明教---任何做大的人,是不存在小圈子的,至少起步的时候不是

  李密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小圈子的概念太明显,他排斥翟让的人

  桃园三结义直接限制了刘备的视野,最终连诸葛亮这样的人都进不来、
  刘备的小家子气极其严重,曹操临时都没有称帝,你干嘛急吼吼地称帝?看看朱元璋,深挖洞 广积粮 缓称王

  称帝就面临着财富分配的问题,就是封王封侯的问题,在天下未定之前,封王封侯其实就是找死、道理很简单,没有完全公平的分配,只要存在分配,就会有人不服;有人不服,就会出现捣乱、

  另外就是出现了一个隐患,分配多的人想长期多占,就是长期占有王侯的位子,那么就会出现王侯越来越多的情况,这必然导致集团的负担加重;如果你限制王侯的数目,就会出现新人上不来的情况,因为老人不会主动让位的;假设你强迫老人主动让位,就会出现内乱

  刘备的封王封侯之一就是五虎将,这个跟梁山上的108将差不多----梁山的衰亡其实就是从108将的分配开始的

  要知道,中国的十大元帅 十大将军的分配,都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分封的
  刘备的过早称帝必然带来内部不合,而蜀国的灭亡恰恰跟诸葛亮不能统管三股势力有关、

  这就是刘备的短视之处,也是典型的小农意识,盯住的是小便宜,鼠目寸光而已

  刘备的桃园三结义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刘备本人的灭亡,还有蜀国的衰亡---假设刘备不是给关羽报仇,就不会发兵攻打吴国;刘备至少可以多活几年,还有保存了蜀国的实力、

  我们看看同样是姓刘,同样是从蜀地发迹的 也跟刘备是一家人的刘邦是怎么对待人才的?
  刘邦也是依靠三个人,萧何 张良与韩信---问题在于这是班子,不是小圈子

  刘邦的小圈子应该是樊哙,萧何,还有曹参---问题在于,刘邦用人不仅仅局限于小圈子,而是放眼于天下,所以,类似于张良 韩信的这样的可以纵横捭阖的人才才能被刘邦所用、、

  还有 看看刘邦身边的人,本身就很大气---韩信首先是曹参发现的 然后被萧何与曹参同时推荐上去的

  你比较一下张飞与关羽,对于刘备引进来的人才都是持敌意与排斥的态度--最典型的是关羽,居然瞧不起诸葛亮

  另外 刘邦的筑坛拜将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要知道 韩信本身来自于敌方,而且寸功未立,即使是被萧何推荐,一般人也没这个胆子公开拜将啊?

  刘邦如果不愿意,萧何是不敢替刘邦做主的吧
  刘备的小圈子从头到尾都妨碍了刘备的发展与壮大。刘备如果聪明点,完全可以学刘邦如何对待樊哙的、

  至少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啊,而关羽 张飞不过是结义兄弟而已---给你待遇,但是不给你实权,更不能封为五虎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元老,加上一个五虎将的称号,就等于霸占了蜀国最好的优质资源,这等于蜀国的发展壮大是极其不利的、

  夷陵之战本身就是意气用事导致的,这个意气用事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关羽的意气用事,假设关羽跟孙权结为亲家,至少矛盾不会如此激化

  第二 刘备的兄弟义气,假设刘备没有小圈子意识,就不会发生夷陵之战;其实比较一下刘邦就明白了

  刘邦的老爹 老婆孩子被项羽扣押,还准备烹杀。但是,刘邦并没有为了救自己的老婆孩子与老爹,而牺牲军队的利益、

  换句话说,刘邦考虑的是战争,自己的亲人不是首要考虑的,而刘备恰恰颠倒了这个关系
  刘备的小家子气还有一个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明明是你借人家荆州不还,本身就理亏,你还在捉弄人家,

  反过来就说明孙权有那种大局意识

  第一 没有杀你刘备,假设孙权有心杀刘备,一万个母亲也拦不住,你诸葛亮的主意再多 关羽的武艺再好也是有边界的,道理很简单,刘备在人家的地盘上

  第二 没有阻止孙尚香嫁给刘备、

  所以 孙权明显要高刘备一筹。刘备得了便宜还卖乖,故意让士兵羞辱周瑜
  “赔了夫人又折兵”,本身就说明了刘备的恶毒---原因很简单,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本身就说明孙权的大度 宽厚;而刘备能带领孙尚香安全离开东吴,完全是因为孙权根本就没打算阻止

  孙权有心阻止的话,不可能拦不住的

  这就如金胖子在北京,没有中南海的同意,你再有官二代的支持,也逃不出中国的边界、、道理很简单,边防军会直接毙了你

  本来就是人家在成全你,你刘备却在嘲讽人家的不聪明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犹太人、中国人和日本人。

  但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影响下的国内科学家和文学家至今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这就是小聪明与大智慧之间的区别---说到底,刘备只是会玩小聪明而已,

  将别人的大气与谦让视为愚蠢,这才是可悲的
  
  看不起人的本身就说明刘备集团只会小聪明,看不清形势才是真正不聪明,看不懂对手只能说是愚蠢了

  刘备集团根本就没看明白孙权在嫁妹这件事上的真正动机--所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可悲

  那么 这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计谋是谁出的?

  诸葛亮
  尊重对手,是政治斗争中最起码的原则---原因很简单,只有尊重对手,你才会有耐心地了解对方,才会知彼知己

  刘备集团得了便宜还卖乖,不仅仅是不尊重对手,何况这个对手还是自己的盟友,更是轻视对手的表现,所以,刘备集团在夷陵之战中被烧的一干二净,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了解你的敌人,是需要能力的;
  正视你的敌人,是需要勇气的;
  尊重你的敌人,是需要智慧的!

  这是三种境界,至少刘备集团没有达到’尊重对手’这个层次
  咱们 继续

  大家记住,我是将 赌片 江湖片 黑社会的片子一起串联起来了,跳跃性很大,但是主线是很清楚的

  就是说 人是怎么壮大自己的

  而且 主要是以经典名著为主,不懂的,大家可以直接问我


  在说《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之前,咱们说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狼性故事、、
  今天 我跟一个重钢(重庆钢铁厂)的人聊天,他告诉我一件事,这让我突然想起狼性 这个词语

  几十年前,重钢在郊区三江镇有一个分厂

  这个镇比较偏僻,基本上就是这个分厂的组成人员,而且相对封闭

  本来,相对于本地然来说,这个分厂的条件相当不错;就如上海石化相对于上海金山本地人来说,待遇相当不错一样,问题在于分厂的人的参照系是总厂

  而总厂在重庆市区,郊区跟市区比,当然不是一个档次,尽管待遇差不多

  所以,他们都有上进的动力,就是希望调动到总厂

  问题在于,他们都是没门路的人,有门路的话,就不会到郊区了

  所以,强烈的对比(总厂与分厂的对比)迫使他们的狼性爆发了、

  为了进市区,他们一个个拼命地发奋,结果十年之后,反过来评估,发现分厂出了很多的人才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市区的几万人的总厂所出的人才总和居然比不上一个几千人的分厂

  最大的一个人才是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的第一任市长:蒲海清;还有很多的有名的作家 画家

  而总厂反倒人才不多
  分厂进总厂 就如上海石化厂的人希望进市区一样,都有无穷的动力

  那么 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个动力来自哪里?

  首先是目标--就是进市区;那么 这个目标是怎么来的?

  就是强烈的对比,假设市区的条件跟郊区的生活条件差不多,甚至差一些,在郊区的人就不会喷发出如此强烈的上进心

  换句话说,因为对比才发觉了差距,因为有了差距,就有了动力

  这是狼性的第一个条件:对比产生的差距
  第二个条件 就是能力;在分厂的人有多少啊,为什么最终成功的是少数人?

  道理很简单,能力上的差距,导致很多人认命了

  所以,逆境远非造就一种积极人格的充分条件,无数处在困苦和逆境中的人们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说:逆境是产生动力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一定产生动力;

  仅就客观环境而论,我们至少可为这种缺乏刺激的逆境找到两个原因:

  (一)这一环境是封闭的,没有对比的苦难不会给当事者更多的刺激,比如说在分厂的人从来没去过总厂,就感觉不到差距

  (二)这一环境是窒息的,处在其中的人看不到任何改变和跳跃出这一环境的机会,于是他们认命了
  所以说恶劣的环境可以产生狼性,但是未必每个人都会产生

  对于有的人来说,不但不产生狼性,反倒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逆境可能让大部分人自卑,而过度的自卑恰恰会瓦解一个人的活力与斗志

  所以,逆境中的压力可以成就一些人,却也可能摧毁一些人。


  
  写狼性的时候,突然想起在05年左右风靡一时的《狼图腾》,记住,我这里的狼性跟《狼图腾》有质的区别;其实,我根本就没打算提起这本书,我也没想起这本书,是群友提醒我 ,我才想起来

  我的观点跟《狼图腾》的出发点根本就不同

  我的观点是:狼性不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自我训练的,狼性是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有,狼性只适合于恶劣的环境下;

  而《狼图腾》恰恰宣传的是那种狼的精神,在和平时期,狼性恰恰是有害的,因为在和平时期需要的是秩序,而狼性恰恰是提倡反社会秩序的

  另外,很多企业,尤其是销售企业也在提倡狼性,这是把狼性当工具,而且认为狼性是可以培养的,这从根子上就错了

  我这里说狼性 其实是说狼性对于在乱世中的成名成家的人的作用,而且是天生的,或者是环境逼出来的

  说老实话,我根本就瞧不起《狼图腾》这种市场化操作之下的书,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为什么说狼性源于困境或者是逆境呢?

  道理很简单,困境有压力--压力的本质就是伤害,而人的行为之中,避害的动机往往超过趋利的动机

  我在《午夜凶铃。。。。》那个帖子里面说过一个五倍定律,就是说一个人避害的动机要五倍于趋利的动机、

  就如你丢了一元钱,别人给你一元钱,你还是不舒服,除非别人给你五元钱、

  其实 这从食物链就可以解释

  就如狼追杀羊,羊逃命的动机往往超过狼追羊的动机---道理很简单,一旦羊被追上,就是死路一条,而狼如果没追上羊,只不过饿几天肚子而已、

  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类改造环境的动力要比在舒适的环境下人们追求利润的动机强烈的多

  这就是为什么恶劣的环境下有狼性,但是在舒适的环境下没有欲望的原因
  所以,只要是具有狼性的人都是在绝境之中,比如说希特勒,就是因为当时的德国极端的贫困

  比如说朱元璋,本身就是个四处乞讨的和尚(美其名曰 化缘)

  具有狼性的人,往往视野狭窄,就如狼只盯住食物,所以,生活在极端状态下,能成功的极少、

  而最终成功的,都是有一定的视野的,比如说 希特勒本身就是学艺术的,其实就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比如说朱元璋,说不上是不是知识分子,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阅人无数

  朱元璋在当游方和尚的时候,结交了无数的好汉,还有见惯了人情冷暖世态炎

  我曾经说过读书的三个境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而朱元璋恰恰是处于阅人无数阶段,而且兼备了行万里

  何况,朱元璋不是真正的文盲,在当和尚的时候,庙里不会不教他认字,还有,在郭子兴的兵营里面,不可能不学文化与兵法
  咱们 继续说狼性,前面说过,狼性成立的第一个条件:困境

  现在说说第二个条件:性格

  这个条件 我突然想起了武松跟林冲

  这两个人的经历有非常多的相同的地方,比如说都被人诬陷,都被流放,都被暗杀

  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

  咱们具体来说说一件事 野猪林
  林冲在被发配的路上,对两个要杀他的两个公人始终都没有防备,要不是鲁智深暗中护送,林冲可能被杀

  还有,在山神庙的时候,要不是自己住的草棚倒塌,估计自己也被杀死了,而且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换句话说,林冲两次被救,都是运气

  反过来,我们看看武松

  武松在上二龙山之前,有四次被暗算的经历
  第一次就是:景阳冈上的那只虎,这只虎不完全算是暗算,毕竟上景阳冈的时候,店小二还有 官府榜文都提醒过他

  第二 就是孙二娘的十字坡,差点被麻药麻翻

  第三次 就是张都监的诬陷 这是典型的被暗算,而且也是唯一被暗算成功的一次

  第四次就是飞云浦差点被公人与杀手所杀

  尤其是第四次,差点就送了命

  但是,每次武松都有惊无险,为什么?
  
  关键的原因是警觉---正因为武松知道景阳冈上有老虎,所以,即使是睡着了,而且是醉了,也没有睡踏实,这让他逃过一命

  同样,在孙二娘的十字坡,武松一开始就发觉是黑店;

  当然,在飞云浦的时候,武松知道自己被张都监陷害,所以,从头到尾都在提防这两个公人

  反过来,看看林冲,知道自己被高俅陷害,但是对两个公人居然一点防备都没有

  这说明什么问题?


  
  不能说林冲善良,林冲一点不善良,将老婆送给高衙内的时候,一点不手软,而且在山神庙杀人之后,抢老百姓的酒食一点不犹豫,另外,就是杀王伦的时候,一点也没犹豫,不管怎么样,王伦最终没有赶走你啊;

  只能说林冲的生活太好,对于环境没有警觉性

  一个人可以一次上当,两次上当,不可能三次上当 ,四次上当;也不可能每次上当都这么运气好

  我们看看林冲上的三次当

  第一次: 白虎节堂,这次可以说是自己没有防备,尤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的诬陷;这点,武松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就是张都监诬陷武松偷东西----对于熟人的诬陷,一般人很难防备的,尤其是自己的上次

  但是 第二次就不应该了,野猪林的时候,林冲居然一点不怀疑两个公人;对比一下武松,大家就明白了---武松上了张都监的一次当,就不看再上第二次,所以自始至终都在怀疑两个公人---结果就是因为运气好,林冲逃过一劫,但是,武松却是靠自己的判断能力与武功硬碰硬救了自己

  第三次 风雪山神庙---这个估计一般人都会上当,因为大雪封山的时候,估计没人会陷害自己;但是,林冲不一样,已经连续吃了两次亏,假设是武松看草料场,或者是曹操看草料场,大家想想会怎么做?

  
  他们不会睡在草棚里面,道理很简单,提防被人暗算,而是睡在草垛里面;而且是一个晚上换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晚上换几个地方

  目的就是让人找不到自己;那么,有人会假设,如果有人放火的话,不就无法逃走了吗?

  问题在于曹操这类枭雄不可能想不到火烧,武松既然在提防敌人,也不可能不防备、

  只要有了防备,其实办法就很多,比如睡在可以逃生的草垛里面,一旦有人放火,爬起身就离开草垛、

  或者是干脆不睡在草垛里面,另外搭一个房子,但是外形像草垛,白天在草棚里面休息,晚上睡在隐藏的房子里面、

  这样的话,就多了一次逃生的机会

  其实 林冲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林冲一点警觉性都没有,显然不能用妥协 懦弱来解释,只能说 林冲以往很顺,八十万禁军教头啊,对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任何体验

  恶劣的环境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存活下来的都是对外界比较敏感 警觉性强 动物

  人也是如此,一个在稳定而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必然缺乏警觉性,必然对于环境的敏感度也差,所以,被人暗算的时候,自己一点反制的办法也没有;尤其是林冲在被判刑之后,环境还是恶劣,但是林冲还是没有那种防备意识,关键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以前过的很顺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处在优越地位的人,往往要为他享有的诸种优越条件付出沉重的代价,林冲就在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付出代价
  这就是尽管有前车之鉴,尽管有圣人的至理名言,但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名门贵族走马灯一般地替换,家运五代不衰便要成为治家有方的美谈的原因

  
  这个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八旗子弟没落的原因--对满人没落的原因,清朝的几代统治者早有洞悉。

  雍正说,八旗子弟中的“贫困者乃以美食鲜衣之故也”。

  乾隆说,旗人“唯知鲜衣美食,荡费财资,相习成风,全不知悔,旗人的贫乏率由于此。”

  嘉庆说:“由平日不知撙节。若能将衣食两者随时加以省吝,即可免于匮乏。”

  但是,任凭清朝几代天子三令五申,提倡骑射,提倡节俭,仍然无力挽回颓势。

  满人虽为中原大地的后来者,但他们的没落实为中国历代贵族没落之写照,正因为贵族走向没落比比皆是,所以《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书》被奉为法宝——那几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教诲。
  换句话说,任何人在舒适的环境下,都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有两个

  第一:对于环境的敏感度变得迟钝,就是我们所说的警觉性差,这也是很多的大型企业 垄断企业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第二:就是自废武功;因为环境舒适,所以,就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你看看在垄断国企里面的员工,有多少是有真本事的,完全靠的就是垄断超额利润

  林冲的武功不弱,但是警觉性差,所以 吃亏不少;

  那么 为什么环境舒适的人就会丧失警觉性呢?


  刚才 写的怎么消失了啊?

  为什么处在顺境和优越条件下的人们往往要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缺少的是什么?

  客观看,他们缺少的是适当的压力,注意,这里的压力有两个意思

  第一 必须有压力

  第二 必须适当

  压力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压力太小导致刺激太弱,因而也便削弱了当事者适应和进取的动力。

  很多心理学家,即使是专门研究压力的危害作用的心理学家汉斯·塞利也承认:“压力是生活的刺激。压力使我们振作,使我们生存。”

  伯利内的实验显示,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对复杂、新奇和出乎意料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更多。林泽等人的实验显示:“那些用来经受电击和夹趾威胁试验的幼兽,长大以后似乎比早年没受过压力的同窝动物更能应付压力情境。”早年的优越条件无疑会释去沉重的压力,不利于当事者坚强性格的形成。
  记住这句话:“那些用来经受电击和夹趾威胁试验的幼兽,长大以后似乎比早年没受过压力的同窝动物更能应付压力情境。”

  早年的优越条件无疑会释去沉重的压力,但是却不利于当事者坚强性格的形成。


  所以,面临同样的困境,面对同样的压力,武松跟林冲的反应截然不同---原因很简单

  武松是哥哥养大的,每天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何况还被人欺负,武松出场的时候,就是因为将人打伤了,为什么武松喜欢打架?

  显然,与别人欺负他家很穷有关,大家去注意一下小孩子,挨打的大多是家里很穷的孩子
  正因为武松的生存环境很恶劣,所以武松对于外界环境相当敏感,看看 在孙二娘的十字坡的时候,武松一开始就在防备店小二与孙二娘、

  而林冲尽管也能吃苦--练武是要吃苦的,但是却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对于外界的敏感性,就是因为太顺,环境太舒适

  这点,我们还可以借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自卑与过度补偿--来透视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在生命之初都是自卑的;自卑感是所有人成就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他最初把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有缺陷的人可能会努力加强该器官或通过发展其他器官的机能来补偿缺陷。一种过度补偿使他获得超水平的发展。比如古希腊的德谟斯梯尼战胜了口吃成为伟大的演说家;凯撒、亚历山大、罗斯福都在战胜生理缺陷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武松这个人本身就是过度补偿的产物,比如说身材高大,身体敏捷,赤手空拳能打死老虎,这就是对矮小的哥哥的补偿、

  产生补偿的前提是:缺陷

  而缺陷本身就说明家里很穷啊、、

  武大为什么那么矮小--显然是营养不良,加上先天性疾病导致的

  营养不良,不就是穷引起的吗/
  成功、富足、舒适,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而一旦得到它,马上就导致反面,因为顺境反而不利于发展,

  这似乎是个悖论,岂不令人无所适从!

  但这却并非悖论,而是现实中似乎真实存在着的循环。

  就家族以至民族而言,没有长盛不衰的;历史地看,一盛一衰、周而复始的情况更多些。

  就社会而言,恰如帕雷托所言“历史是贵族的坟墓”,不断有腐败的贵族衰落或被淘汰,不断有新的精英从平民中产生,精英的位置并未真空。

  这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真正本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精英循环的本质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社会的结构是“下大上小”的金字塔结构,所以,并不是一切底层的人都能卷入这种‘精英循环’”,但是进入精英循环的肯定是最底层的草民

  关键的原因是:草民有一种天生的狼性:警觉性与进取心,还有不要命的打法(比如说自杀性攻击)

  而 出生优越的人固然因为视角开阔,但是却丧失了那种人本来就有的狼性


  林冲就丧失了,当然,要不是林冲的运气好,估计早就到阎王爷那里去报道了
  那么顺境和优越的条件是否必然要人们为之付出代价呢?

  很多人持否定态度,就是说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只要自律吗,就可以避免这个代价

  问题是,真的可能吗?

  前面说过的满清,他们可以说比任何一个朝代的皇族都励精图治,而且从乾隆开始就在注意这个问题(乾隆之前为什么不存在这个问题?乾隆之前在战争时期,而且内部还没有平定,所以 八旗子弟的战斗力不能存在,而且非常精锐)

  但是,任凭清朝几代天子三令五申,提倡骑射,提倡节俭,仍然无力挽回颓势。

  道理很简单,顺境之中是产生不了狼性的,所以 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

  社会是公平的,任何人都有机会啊







  
  那么 为什么连警觉的武松都会上当呢/

  人不可能不上当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 你是跟人打交道;你可以防身边的骗子,但是你防不了陌生的骗子

  第二 你不可能防备所有的人,因为这样会导致你的交易成本很高,你活的就必然很累,这样 你必然有松懈的时候,有松懈,对于骗子来说,就有机会;

  所以,真正的骗子大多是自己信任的人,只有自己信任,才有机会啊--自己信任的人,往往就是自己身边的人,比如同事 上司

  你看看 张都监就是武松的上司,而且对武松很好,而高俅也是林冲的上司,这些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啊,假设他们连身边人都怀疑的话,那就是标准的多疑了

  多疑的人是没有真正的朋友的 而且活得很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