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酷评]赌片 江湖片 黑社会片 人生无常 宿命 规律

     换句话说,狼性是天生的,是两个要素决定的

  第一 逆境

  第二 出生

  那么 狼性具有什么缺陷呢?

  我们从武松分析狼性的缺陷

  所谓的狼性,其实就是为了眼前的一只羊,而拼命厮杀

  注意,具有狼性的人眼中看见的只是羊,而且是眼前的这只羊
  我们看看武松这个人

  每逢受到武力威胁的时候,显得万分精明。

  武松在孙二娘黑店不吃蒙汗药,很精明;
  他在飞云浦对付杀手谋害时,也很精明。

  可是武松在对付成套的阴谋诡计(连环套)时,十分愚钝。

  在上流社会的场面中,如在张都监中秋家宴上,则手足无措,不敢言语。他在张都监之流的恭维面前不识歹人的面目。

  为什么呢?
  换句话说,武松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那么,武松为什么会吃软不吃硬呢?这个性格是怎么养成的呢?



  
  在分析武松的性格的产生原因之前,我们先说说武松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在孙二娘黑店,他本要动手惩罚孙二娘的,却因及时赶到的张青一番吃软好话而放手,又因张青、孙二娘的一番恭维赞美而与他们结义为兄弟。

  大家看出来没有,武松其实是一个没有善恶是非观念的人,起先是因为自己要受伤害,所以嫉恶如仇

  后来因为对方的示软、赞美和热情提供帮助,就结下生死之交,让他们继续危害过路客商和旅人。

  我们再看看看武松惹下的最大祸患,灭掉张都监一家几十口人的情况
  
  后来在孟州牢营,囚犯都要领教一百杀威棒,否则必须交上银子,才可过门。武松深恨牢头压榨囚犯的钱财,宁愿挨打也不付钱。

  可是在小管营施恩有目的的收买和恭敬之下,竟然甘愿挑战蒋门神,为他们黑吃黑斗争卖命。

  我们看看施恩是个什么人?

  小恶霸连妓女和囚犯也不放过,“路过妓女要先参见小弟,然后许她趁食物”。

  我们看看同样的饭店十字坡,张青因为“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作戏,赔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还结果了他,那厮们你我相传,去戏台上说得我等江湖上好汉不英雄”,

  “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切不可害他。”

  换句话说,张青作恶是有底线的,而施恩的底线比开黑店的张青 孙二娘还低
  我们再来看看武松如何处理与张都监的关系的

  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之后,武松又被都监张蒙方的花言巧语和金钱收买所欺骗,甘愿为他卖命效力。

  结果效劳的机会果真来了,武松半夜听到有贼,他奋不顾身卖命捉贼,结果反给当贼而抓。

  我们看看 武松视为朋友的三个人--张都监 施恩 张青 还有宋江,都是怎么结交为朋友的
  武松结交朋友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对我好---谁对我好,谁就是自己的朋友;至于这个朋友的人品怎么样,跟我没关系

  换句话说,武松结交朋友的唯一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就如动物一样,谁给它食物,就跟谁走

  一般说来,为了抵御恶劣的环境,动物们都会抱团---比如说,天气寒冷的时候,抱团取暖。

  对付大的动物的时候,也会抱团,比如说狼狮子猎取大型食草动物 牛 或者是斑马的时候

  所以说,抱团是动物对付恶劣环境的本能
  只要是动物 都有抱团的本能,越是低级动物,越抱团,比如说 蜜蜂 苍蝇 文章 蚂蚁

  人也是如此,越是生活在贫困下的人们越抱团---这就是为什么黑社会出现在穷人区的原因,比如说 杜月笙的斧头帮,比如说 青红帮 都是出现在码头工人 或者是搬运工聚聚的地方的原因

  他们抱团的原因不是为了正义,也不是为了打击恶霸,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需要:生存

  这就是狼性的局限性,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非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生存
  反过来,看看 林冲几乎没有朋友,道理很简单,林冲根本就没有抱团的生存需要

  林冲衣食无忧,生活稳定,根本就不需要跟人打交道、

  所以,狼性只是小聪明,

  狼性或许让自己过得很好,但是却不是容易受人尊敬的人---因为具有狼性的人都是侵略性很强的人,他们获取利益的方式,是零和博弈;

  就是损人利己的方式,最终导致损人不利己

  武松就是这样的人

  或许有人不服,武松从来就没有伤害过别人,怎么谈得上损人不利己呢?
  
  其实 武松的哥哥 武大之死 就是武松导致的,这个我在《午夜凶铃。。。。》这个帖子里面分析过,我大致说一下

  武松不善于处理家务事,尤其是不懂得如何对待已经出轨的 或者是打算出轨的家人

  结果就激化了矛盾,导致了武大之死

  武大之死 关键在于潘金莲的出轨,而潘金莲的出轨却是武松没有处理好的缘故

  那么 武松究竟错在哪里呢?

  
  潘金莲之所以出轨,是因为失恋--因爱慕武松而失恋,结果被激发出了恶的一面

  如果潘金莲本性就是淫妇,她嫁给武大郎的时候,她完全可以想偷谁偷谁,何必非等武松回来以后?

  换句话说,潘金莲本性不坏,甚至为了躲避一些泼皮的纠缠,潘金莲跟武大甚至从清河县搬家到阳谷县

  那么,激发出恶的一面的是谁?

  武松
  当潘金莲表达出对武松的爱意的时候,武松的表现是恶语相向,一点都不留情面,而且明里暗里对嫂子语中带刺

  一个真正会处理家事的人,会怎么做?

  第一 坚决拒绝;语气要坚定,但是态度要温和

  第二 不能伤害嫂子,因为嫂子还要跟哥哥过日子,跟自己还是一家人,日后也好见面

  第三 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哥哥,给嫂子留点面子,因为,嫂子还要见人

  而武松对嫂子的恶语相向直接导致了叔嫂关系的破裂,导致了西门庆的趁虚而入
  假设武松善待嫂子,依然把嫂子当做嫂子看的话,潘金莲不至于如此苦闷;也就不会在外面寻找温暖了

  这是武松害死武大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武松的暴力;无论是武大还是潘金莲都知道武松嫉恶如仇,一旦知道这件事之后,不会放过潘金莲

  假设武松是个明事理的人,即使是嫂子出轨了,也不追究---道理很简单,嫂子出轨是正常的,不出轨才不正常---那么,潘金莲就不至于直接下毒手了,当然,前提是潘金莲知道武松不会报复自己,或者最多打一顿,而不至于杀人

  这是武松害死武大的第二个原因
  这样对待潘金莲,估计即使是现代人都做不到,问题在于,这个办法其实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符合人性的办法、

  那么武松为什么没想到呢,更谈不上做到了?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教养

  武松毕竟只是一个草莽英雄,所以他虽然在江湖上富于历练,精明过人,但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缺乏认识社会、人生和各种人士的基本原则,显得颇为愚钝。
  这种精明,就是被人用来贬低上海人的一个词“精明而不高明”,就是我所说的小聪明

  这种小聪明者都是技术型的,即有一定的特长。比如武松的武功就很厉害

  他们机灵敏捷,应变能力很强,这点在前面我在前面分析武松与林冲的时候详细过;所以,在办具体琐碎事务的能力很强,让领导一看就喜欢,也因此容易得到提拨。、这就是施恩看重武松的原因之一

  然而只有小聪明的人,做事浮躁,不能识大体,纠缠于细节,在没有别人的指导情况下,几乎办不成大事。这点具体体现在武松对待潘金莲出轨的错误处理上,最终直接导致了武大的惨死

  许多小聪明者什么都敢参与,无知者无畏啊,因而确实让这部分小聪明者不会落后时代多远。这点体现在武松孤身一人独闯蜈蚣岭上
  所有的小聪明者几乎都急功近利,总是为小利失去大利,为近利失去远利,而且几乎只看到物质财富而看不到精神财富。

  小聪明者几乎都是自私的,因而他们虽然会为亲人和朋友着想,但极少真的为社会着想。牺牲社会获得私利,为亲情为友情牺牲真理为虎作伥,甚至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这是不对的,这是小聪明让现代人讨厌的最重要原因。

  这也是我瞧不起武松的地方---境界太低

  只有小聪明的人,常常是在没有什么良好教育的自然环境下长大的。对一个智力平凡的人来说,自发地产生大思维的概率是不大的。能综合各种感觉经验,领悟自然,领悟人生,进而脱离原始自私,把自己融入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人自然很少。

  由于小聪明者的知识大都建立在自己的感觉基础上,抽象思维能力就差,判断真理的能力就很差,自然就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即没有自己的做人原则)
  这就如一个在偏远的山区长大,从没有出过村庄的 很少与外界接触的人很难想象出 地球是圆的 这个观念一样,

  这个观念的产生必须源于外界--比如说读书,比如说人文素质很高的环境;所以,小聪明的形成与社会意识环境的落后关系相当大。落后的社会意识让这个社会绝大部分人轻视理性,极其相信不可靠的感觉和个人经验。

  注意 这个说法也可以用来解释 泼妇 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教养与人文环境

  而教养与人文环境与财富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鸡窝里面飞出金凤凰的可能性非常小
  灵活、敏捷和果断确实是聪明的一些特点,但许多情况下是属于天生的,而且是人类的低级属性。

  所以,小聪明是指特有的具体能力,小聪明者其实指缺乏综合思维能力者。

  正因为武松自小缺乏教养,就缺少儒家 道家这类思想的熏陶

  儒、道经典教诲人们以仁义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和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力维护社会正义等等,武松和李逵都是不懂的,也没有人对他们进行这样的教育。所以他们只是以自己眼前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以此观察和认识社会和人事,这就难免失误,难免交错朋友,难免走上人生的歧途。

  但是武松毕竟天性善良,又有灵性和悟性,所以在经过多次大小教训之后,他不做朝廷招安后的芝麻绿豆小官,摘下假头陀的帽子,毅然在杭州真的出家,过起清苦宁静的修行生活,为普天下受苦人思索解脱的可能和途径,以此安度余生。

  这也是武松的聪明之处,换句话说,武松最后终于获得了大智慧,只可惜这个大智慧的代价太大,有些晚了些

  不过,幸运的是,武松最终得道了,距离成仙就不远了
  咱们继续分析武松的狼性,分析之前说说我本人经历的一件事

  我刚毕业的时候,单位有集体宿舍,两个人一个宿舍---我同宿舍的打算让老婆过来住,就跟我商量,打算让我搬出来

  于是找到了同单位的另外一个科室的一个宿舍

  这个宿舍其实是空的,因为宿舍里面的两个人都在外面租房子住

  我于是就搬了进去,当然,我是以其中的一个人的名义搬进去的
  结果,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另外的一个人不干了,跑到单位去举报,就是以违反宿舍纪律,擅自更改宿舍的名义

  当时,我非常奇怪,你将我赶出去,宿舍还是空的,你本人并没有享受到-----你没住在这里,你在外面租房住啊(他们的老婆孩子都在这里,所以,都在外面租房子住)

  真正该举报的应该是我,因为我给别人腾地方,结果被人赶来赶去,我当时非常难以理解

  其实 直到现在都难以理解

  
  于是,我又搬了一个宿舍---搬到同科室的一个宿舍---上次的宿舍是同单位,不同科室,这次干脆是同科室了。这个宿舍有人住,只不过是一个人,另外一个人也是在外面租房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住的人,三天两头赶我走--也是以宿舍的主人的名义

  于是 我再次搬家,搬家多了,我就在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不能简单地以自私来解释,道理很简单,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原因指向我,认为我不善于与人相处---其实,这个原因不值一驳,假设我不懂与人相处的话,我就不会成全人家夫妻两了
  很多人将原因指向了我,认为我不善与人相处,其实,这个理由根本不值一驳,道理很简单,我在外面被人赶来赶去,不就是为了成全别人夫妻吗?

  假设用他们工作了几年,用经济压力来解释他们的行为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事情就难以解释了

  刚毕业的头一个月,集中培训,就是分配来的大学生集中住在一起,每天听课

  所以 很多人通宵打扑克,白天上课就睡觉

  我不习惯这种环境,于是就找其中一个喜欢打扑克的人换宿舍,这样晚上可以睡个好觉
  没想到的是,他同宿舍的另外一个人不同意---这个人不喜欢打扑克,但是因为同宿舍的这个人喜欢打扑克(打扑克的场所就是我这个宿舍),所以,自己的宿舍反倒落了个清静,假设搬进了我这个不喜欢打扑克的人,就相当于宿舍有了两个人,宿舍相对不清净了

  这个集体宿舍其实反映了世态炎凉,让我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到成全别人?

  假设人人都有成全别人的概念的话,我分担的成本就很低,原因很简单,我不用搬来搬去
  相反,正因为大家都没有成人之美的概念,我平均两个月搬了一次家,直到两年后搬回自己的宿舍
  、

  记得第一次被人赶的时候,我非常恼怒,因为我没反应过来---我没想到他是在赶我

  他不高兴地对我说,“两个人的宿舍三个人住”,说的时候气氛相当沉闷;

  其实是两人宿舍我一个人住,因为宿舍本来的‘主人’都在外面租房, 我当时非常恼怒,直接告诉他:如果真正住进来三个人,我马上走

  我之所以有底气,有两个原因:

  第一 我是顶替其中一个人的名额住进来的,对他本人来说根本没有影响

  第二 大家都是同事,出门在外为什么不相互支撑一下,何况我也是因为支撑别人住进来的

  第三 其实 我对“他在赶我”这件事还没有任何概念,因为我根本不担心没地方住,大不了搬回去---假设我意识到”他在赶我“,我或许不至于声音如此强硬
  见到赶不走我,他就跑到总务科去举报,说我违反了宿舍的秩序,动员了单位的力量,我才搬走

  当然他赶我走,其实也是有理由的,就是宿舍是两个人的,但是我搬进来的时候,只经过一个人的同意;问题在于,这个理由很难摆上桌面,因为,宿舍终归不是你私人的,而且 大家都是同事,你直接赶我,会得罪几个人

  我在分析这件事的时候,其实一直在想一个词语:格局

  就是说这些人,为什么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关键的原因是格局太低
  其实,这件事非常好解决、

  让我搬出去的这对夫妻只要给他一点礼品就行了---可惜,他们舍不得--给礼品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就如同支付报酬,这个人或许主观上不愿意让我住进去,因为有这个报酬也会改变主意

  当然,这对夫妻也没有给我礼品---我提礼品,不是在乎他们的回报,而是分析他们办事方式上的不妥

  那么 根子在哪里呢?

  合同意识的缺乏---非常实用、明确的利益判断,就是我们贬称的“自私”
  合作意识的缺乏

  合作意识的前提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成人之美,当然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利益

  宿舍本来就是单位的,空着本身就是浪费,别人住进来对你也没有负面影响,你为什么不成全别人呢?

  那么 这个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
  
  根子上还是因为穷

  有这样一个故事,学心理学的大概都知道

  就是在海上漂过的人对于淡水的感情非常强烈。这样的人见到水就想藏起来---即使他本人都知道,根本用不着,

  我刚才百度了一下海上漂的人的心态::

  第一晚上能看到亮光,想着有船来救我们,死去的人都是因为产生了亮光的幻觉,迫不及待地跳海游向心目中的亮光--尽管这个亮光是虚幻的,结果就是死亡;而活下来的,都是能抗拒幻觉的诱惑的人

  第二想着有水喝。这个有水喝,就造成了强烈的创伤后综合症--对于水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所以,获救之后,他们有个习惯:藏水;见到矿泉水就想藏起来

  这个心态 其实就是穷人的心态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的人 对于资源有一种潜意识的占有欲---即使这个资源自己用不上,也舍不得给人用,即使最终没用上

  所以,生活在极端贫困地区的人到了大城市以后,给人的感觉是“小气”,没有任何合作的概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藏水心态

  这就是穷人的致命的弱点:没有合作意识,、、

  所以,他们有狼性,但是他们成不了气候,甚至对社会还是有害的,因为他们往往采取零和博弈的手段
  这种心态会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代遗传下去,这就是为什么农村的大学生缺少合作意识的根源

  而合作意识恰恰是维持一个社会生存的终极力量,也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但是,极端的贫困却直接破坏了这个力量
  
  这种缺乏合作意识 在武松身上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典型的是独闯蜈蚣岭---你一个人武功再高,也未必抗得过人家一个山寨的人

  如果没有曹正 孙二娘的主动相助,能否活下来都是一个问题

  还有 就是景阳冈打虎,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用不着一个人独自闯岗---即使你不相信店小二,你可以不住店

  这就是具有狼性的人的性格缺陷:没有智慧

  这注定了他们不能成事,除非自己有悟性,自我矫正
  越是极端贫困下生活的人越是难以摆脱那种极端自私的本能,尽管他不想自私--因为童年时候因为困难 因为饿肚子产生的记忆一生都难以抹平

  所以,真正成大器的人 反倒不是那种极端贫困的人--原因很简单,他舍不得,他无法克服环境给他的创伤

  这就是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贪恋,贪恋权位---过早称帝,导致了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这也是刘备失败的原因之一:极端贫困导致的小气
  很多人,尤其是唯物主义者与无神论者,都喜欢从主观上找原因,任何人占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是物质财富,就认为他很有能力,从根子上否定了环境对于人的作用

  须知,人才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无论他的能力多大,即使是希特勒--也不会是神仙,超越不了环境

  这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注意,我不推崇达尔文的丛林法则,我只是说 任何人都超越不了环境,除非一种情况下:你有足够的理性 知识与执行能力 号召能力
  比如说,有的人被强迫迁徙到沙漠地区---有的人会被动适应,就是迁就环境,默默忍受环境对于自己的伤害

  但是,有学识的人会栽树种草,有目的地改造环境,哪怕自己最终享受不了最终的结果,至少给儿孙造福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所以,达尔文的丛林法则强调的是被动适应,没有任何主动改造的任何意味---而主动改造的前提是

  第一 你的学识 你至少要知道哪种草 哪种树的存活率高,而且成长的周期短

  第二 你的执行能力 四十多度的高温之下,别人都躲在家里,你却在种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第三 你未必享受得到,因为树木成林之后,才对环境有根本的改造作用;而从一无所有的荒漠到树木成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而是五十年 上百年的事情 所以,或许你根本就享受不到树荫的阴凉

  第四 人的因素---你成最终功了,但是别人会霸占你的树林,将你赶走,

  所以,要改造环境必须有真正的大智慧,还要有执行能力,这些素质在原始但是愚昧的社会里面是难以产生的,因为原始的传统意识和落后的统治意识会让人束缚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人们智力大量浪费。

  比如说,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就被主流社会扭曲为让你去适应环境,而非是改造环境---道理很简单,这个环境对于主流人物有利

  人不是动物,动物不懂得改造环境,但是懂得迁徙--人超越动物的地方是可以改造环境

  但是改造环境的条件之一是:遵从自然规律,而这个自然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 或者是神仙
  一般说对待环境,有三种类型的人

  第一 被动适应环境,这就是武松这类型的人,

  第二 一种是主动适应环境,这就是刘邦这样类型的人,主动去改造环境

  还有一种是宋江这种人,左右摇摆, 想改造环境,但是却担心自己享受不到成功,所以,左右摇摆,到处投机


  不适应环境,但是也不愿意改造环境的人就只有成为环境的受害者,最终被淘汰了
  武松就是不折不扣的环境的产物,而刘邦就是客观环境与主管努力的产品,而宋江是属于半成品---准确的说法是次品,、

  假设他主动适应环境的话,就会老老实实去当一个书吏

  假设他想改造环境的话,就会跟方腊联盟,而非是为敌,这样的人才是可悲的

  大家要记住一个观念:大部分都是环境的产物,只有极少数才能超越环境--这样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人
  
  而狼性大多是环境的产物,最明显的是 陈胜吴广这样的人

  具有大智慧的人大多是环境与主观努力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类型的人,其实很多,比如曾国藩,刘邦,

  环境与主观努力结合不成功的产物就是汪精卫 宋江 李密这类架夹生饭
  

  
  人是环境的产物 ,估计很多人不服,这里 我就分析一下《三国》里面的空城计


  其实我原本不打算分析空城计的,只是在群里连续讨论了两天,不保存下来太可惜,于是就写出来了

  空城计,本来不是诸葛亮给司马懿使的计策,只是小说的演义而已,这里姑且当做真有其事来讨论
  
  关于 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会上当,其实流传了很多的说法,而且还是似是而非的说法

  主要的说法有:

  第一 司马懿是为了挟敌自重,如果诸葛亮被消灭了,自己也会被曹魏收拾

  第二 司马懿过于谨慎、

  其实,这些都是不值一驳 也是不懂政治的人的说法
  关于第一种说法 ,司马懿是故意 放过诸葛亮的,我这里照抄一篇博文,网上搜索来的
  ===========================================================================

  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放过诸葛亮
  我们看三国演义都为诸葛亮的空城妙计折服。
  几个老军在城门口洒扫。两个小童一左一右,诸葛亮端坐城头焚香抚琴。
  诸葛亮胸有城府镇定自若,视千军万马如无物。奇哉诸葛亮。
  诡计多端的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杀至城下。却不一鼓作气杀上城头生擒诸葛亮。而是大喝诸葛亮肯定有埋伏,赶快退军。
  司马懿在千载难逢的战机面前退军,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司马懿完全可以派一支侦察部队或则特种兵去核实情况。然后决定军队的进退。或则用火炮轰击斩首诸葛亮,用特等射手射杀诸葛亮。司马懿没有用任何方法置诸葛亮于死地。而是乘胜而退,莫名其妙地放过了诸葛亮。司马懿脑子进水了吗。
  没有,司马懿是为了自保才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司马懿家族是东汉王朝的世家大族,司马懿很早就表露出了出类拔萃的天赋。曹操却始终都不敢使用司马懿,因为曹操忌惮司马懿的才情,曹操曾经如此评价司马懿,“鹰视狼顾”。意思就是司马懿的眼睛像鹰一样的看人,而且司马懿经常像狼一样,行走间突然后顾。说明司马懿是一个心机很深而且诡谲多疑,加上才能出众,曹操不得不防。司马懿确实有才能,曹操不得已使用了司马懿也不过是做一些办公室的文案工作。
  司马懿三朝元老却始终在怀疑中被使用,使用中被疑忌。魏国遇到危机时被委以重任,危机过后被撤换。直到司马懿晚年靠诈病卧床才逃过被杀的命运。
  可见司马懿一生都是在疑忌和谨慎自保中偷生的。司马懿是唯一可以和诸葛亮匹敌的军事家、战略家。
  司马懿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司马懿是唯一被视作外人的权臣,是不得不用,用又不放心的能人。有诸葛亮这样的敌人,司马懿也就有了存在和当官的机会。诸葛亮支撑的蜀国灭亡了。司马懿也就下岗失业了。甚至有被杀的危险。而且司马懿此时羽翼未丰,没有实力夺取魏国的天下。所以他需要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实力。
  所以他和诸葛亮虽然才能不相上下,智力堪称劲敌。但是双方的军事实力却有强弱之分。司马懿却始终没有主动进攻到蜀国的境内。
  司马懿的军队都是骑兵,张颌就有十万马队,可以快速反应,机动、灵活。而诸葛亮的部队则大部分是山地野战部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出了祁山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司马懿完全可以在平原地带用骑兵围剿诸葛亮的步兵。而司马懿却没有这么做,没有诱敌深入,主动的撤退。而是步步设防,使用胶皮糖战术和诸葛亮对垒,等待诸葛亮粮尽退兵。
  司马懿是优势占尽,逗你玩。诸葛亮是虚张声势陪着玩。诸葛亮明知不可为,偏要为之。他知道,出了祁山他的山地野战部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他就在山地间迟滞、消耗司马懿。他不同意魏延奇袭长安的计划盖应如此。其真实目的就是以进攻作为防守的利器。迟滞魏国灭亡蜀国的时间。而司马懿则是用诸葛亮做钓饵,钓取魏国的江山。
  司马懿从来不将诸葛亮置于死地。就是等待着改朝换代的机会。诸葛亮困在西城,司马懿有了难得的机遇,擒获诸葛亮立下不世之功。
  但是,司马懿的脑子却转的奇快。大喝一声,有埋伏!掉转马头,飞快地逃跑。十五万大军一起撤退,岂不是地动山摇,一时哪里能够都跑光?也不过就是戏说罢了。
  司马懿故意放过对手的目的不就昭然若揭了吗?司马懿故意不出兵和诸葛亮作战,在部下愤然不平时候却要故意向朝廷请战。难道他不知道朝廷派他来是干吗的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人人皆知。司马懿就是要演戏给大家看。不是我不打,是朝廷不让打。而朝廷呢也心知肚明。只是不理解司马懿的真实用意。既然司马懿没有必要请战而请战,必然是前方有不战的理由。于是智力不如司马懿的魏国皇帝就极其愚蠢地配合着司马懿下达了不许出战的命令。
  等到司马懿回朝,皇上也有理由狐疑呀,只是拿不到证据。于是司马懿被几次下岗。到了曹爽当权,司马懿就只好装疯卖傻才能够免去杀身之祸。真逼到了绝处,也就有了大逆转的可能。曹爽出城,司马懿立刻就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政权。
  以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司马懿的精心设计,哪有后来的大晋王朝。以致后来司马懿的玄孙晋明帝问臣下王导,晋朝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王导说了司马家族的历史,晋帝竟然羞愧的伏在床上不敢抬头。
  可见司马懿祖孙三代的诡谲是多么的渊深绵长。
  等到钟会、邓艾、诸葛绪取汉中、灭蜀国的时候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除了诸葛亮这个劲敌已经死去以外和其他原因。最为重要的是中原王朝的强大和军事实力的雄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证明司马懿为了自保,明明可以捉住诸葛亮却故意放诸葛亮一马,是空城计成功的主要原因。
  其实 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一句话:司马懿不杀诸葛亮是挟敌自重--有诸葛亮这样的敌人,司马懿也就有了存在和当官的机会。诸葛亮支撑的蜀国灭亡了。司马懿也就下岗失业了。甚至有被杀的危险。而且司马懿此时羽翼未丰,没有实力夺取魏国的天下。所以他需要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实力。

  这个明显就是阴谋论---就是因为司马懿最终获胜了,所以前面走的每一步都在掌控之中、、

  人们在考虑司马懿挟敌自重的时候,恰恰忘记了一个后果:诸葛亮是个劲敌

  咱们假设,诸葛亮再次来犯,曹魏政权不启用你司马懿,你司马懿又能奈何诸葛亮?
  假设启用了司马懿,但是曹魏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蜀国与吴国 同时进攻,而且兵分四路,你司马懿再厉害,也只能对付一路吧


  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诸葛亮救可能一举迁灭了曹魏,

  覆巢之下无完卵---连朝廷都保不住,还轮得到你司马懿逍遥自在吗?

  所以,放过诸葛亮绝对不是司马懿的主观的想法,也是不可能的想法、

  那么 就是第二种可能:司马懿过于谨慎

  其实 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尽管司马懿谨慎,但是并不胆小

  我们看看 当时的实际情况
  当时的情况下,司马懿之所以没有主动进攻,无非是担心中了埋伏、

  那么,在古代战争中,可能中哪些埋伏呢?

  其实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问的是:消灭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诸葛亮的终极手段有哪些?

  在冷兵器时代,要消灭十五万人,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不同于现在,有炸弹,大炮,有机枪,实在不行的话,有原子弹

  就是说,现代技术,只要条件允许,几个人就可以杀了十五万人
  但是 古代战争中,消灭对方主要是靠两个手段

  第一 人力,就是直接靠人厮杀,这个就是人海战术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即使全部是老弱病残,或者说是十五万头猪,诸葛亮没有几万人是杀不光的

  第二 就是靠自然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主要是两个:

  一 火攻,看看 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 夷陵之战 还有赤壁之战,哪次不是火攻?

  二 水淹,最典型的是关羽的水淹七军

  那么 这三个计策,诸葛亮用得上吗?
  最可行的办法有

  第一:火攻;将司马懿的人马放进城市,然后放火,同时关闭城门,城外的伏兵倾巢而出

  问题是行得通吗?

  刘备历来是以亲民的形象号召天下的,诸葛亮要放火的话,必然会烧掉老百姓的房子,结果就是将一个城池全部给毁灭了,司马懿料定诸葛亮没有这个胆子


  第二 就是城内设伏,当司马懿进城之后,关闭城门,然后关门打狗---这个行得通么?


  
  换句话说,与司马懿进行的是巷战

  大家想想看,凭借巷战消灭敌人十五万的战争有吗?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近代现代战争,一旦进入巷战,就意味着已经输了;

  咱们说说看,为什么巷战司马懿肯定认定自己会赢?

  咱们假设诸葛亮有八万人,诸葛亮不会愚蠢到去打巷战,为什么/
  任何人守城的时候,都想到要利用城墙这个天然屏障---不然的话,为什么要筑墙啊?

  诸葛亮如果如果城门大开,就等于说无险可守,有险不守,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还有,诸葛亮如果将八万大军放在城内,还有一个危险,一旦司马懿知道城内有八万大军,反过来可以火攻,直接派人进城放火,最不济用火箭---注意,此火箭非现代上天的航空器,是带火的飞箭

  然后 派人在城门等着,出来一个收拾一个

  这对于司马懿来说,不是收拾你诸葛亮的天赐良机吗?
  还有 一种可能,就是诸葛亮在城外设伏,然后前后夹击--城里的军队与城外的军队两面攻击司马懿的军队

  问题在于,当城外的伏兵冲到眼前的时候,司马懿的军队已经进城了---道理很简单,无论城里有多少敌人,城门大开,司马懿进城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直接进去就可以了

  只要军队进去了,直接关城门---将诸葛亮的伏兵关在城外

  还有 假设城外真的有伏兵的话,司马懿撤退反倒是最愚蠢的办法---因为伏兵就是拦截你的,不如直接进城,还可以凭借城墙阻拦你、
  所以 ,诸葛亮的城门大开,只要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 诸葛亮没有兵力了

  不然不会玩这种花样

  剩下的就是具体操作了

  首先就是 司马懿派一支特种部队进城,目的有两个

  第一 火力侦察

  第二 擒贼先擒王--直接抓获诸葛亮,实在不行的话,杀了也不错

  然后,大军进城,你诸葛亮一点脾气也没有
  诸葛亮还有一个办法对付司马懿,就是水淹,问题在于 水呢?哪来的水啊?

  所以,司马懿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说书人的意淫

  那么,咱们假设司马懿确实中计了,那么司马懿中计最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俺去吃饭也 ,下次聊
  
  咱们 继续分析司马懿的空城计

  司马懿中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点估计只有学心理学的才能意识到
  
  咱们先说说一个歌曲《黑色星期天》,

  《黑色星期天》,也叫《忧郁的星期天》,是匈牙利钢琴手鲁兰斯·查理斯遭遇爱情失败後於1933年写下的乐曲。歌中描述了一个不幸的男子无法将其所爱的人重新召回身边的经历。该曲情调极度哀伤,此後据说有100多人在听了这首歌後相继自杀,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一时间,神秘的恐怖气氛笼罩著欧美。

  据悉,1929年美国还未完全摆脱股市崩溃所触发的经济大萧条的阴影,又於1937-1938年之间再度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给大批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相当强的绝望情绪。这种情绪波及到了整个社会并导致该乐曲迅速在美国流行。不少因股市崩溃的美国人自杀後被人联系到该音乐的流行,於是,美、英、法、西班牙等国家的电台为此特别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抵制《黑色星期天》。此後,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开始销毁有关这首乐曲的资料,该曲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至於作曲家本人创作该曲的动机,连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也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所以,歌曲《黑色星期天》被称为“魔鬼的邀请书”

  这首歌我刚才,百度,居然找不到,即使找到,估计也不是原版.因为据说原版在十几年前已经被销毁、

  有人否认音乐在心理暗示中的作用,很多的心理专学家都认为,“死亡音乐”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也许有一些自杀事件与其巧合,再加上炒作,“以讹传讹”就夸大了效果。

  音乐对于人的心理暗示,属于专业心理学知识,我只能说有作用,但是作用多大,是要看对象的
  对于这类音乐,“关键的不是听,关键是看你抱著怎样的心情去听”,对待这类所谓“死亡音乐”,假设你自然面对,不要因好奇而刻意聆听,更不必因曾经听过而产生恐惧,问题就不大,因为这毕竟这只是一首较为凄凉的抒情乐曲而已。

  那么,这类歌曲对什么人有作用呢?

  对于特定的人---就是当时的心情与音乐产生共鸣的人,比如说失业的 股市崩溃的人心情凄凉,就容易跟这首歌产生共鸣,就容易自杀

  而“在大灾面前都敢于微笑”的“微笑帝”们是舍不得自杀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说明一点 音乐的心理暗示

  那么音乐跟空城计有关吗?

  我们看看 《三国演义》是怎么描写空城计的

  下面这段是我百度来的,不知道是不是原著里面的原话,咱们姑且当做原话吧
  ========================================================
  话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咱们看看这句---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焚香操琴--就是说 诸葛亮在弹琴,估计就是古筝

  诸葛亮弹琴,很多人理解为是诸葛亮在显示自己的镇定,其实这个解释没有到本质,而是诸葛亮在对司马懿进行心理暗示

  司马懿,一个军事家怎么可能被诸葛亮的音乐所操控呢?

  这里就要说到音乐产生心理暗示的前提:心情
  咱们看看司马懿当时的状态

  司马懿刚刚从街亭追过来--肯定是鞍马劳顿,一路上颠簸 而且急于赶路,心情非常浮躁,现在,突然在空城门口停下来

  这就面临一个急刹车的问题---就是人从运动到静止的转变过程,而人在刚运动之后 是无法马上调整自己的状态到能够思考的静止状态的,(这是人的本性),就是这没有转换的一瞬间 人的脑袋处于真空状态,此时最容易被外界事物的影响所操控

  另外,司马懿长途奔袭,体力未必吃得消,即使吃得消,也很累,很累的人脾气就暴躁,心静不下来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专家要求夫妻两别在下午五点钟左右的时候谈事情的原因:那时候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很累

  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司马懿的脑瓜子瞬间短路,就如卖菜的给人找钱,将一百元的当成十元的找给别人一样
  刚才停电了 两个小时,刚好停电的这个瞬间,让我想起了司马懿在空城计的时候的心理状态

  我写帖正酣,结果突然屏幕变成了黑屏,当时恼火万分,一个电话打到电力局,质问接线小姐,为什么停电

  结果,接线员告诉我,早就通知了,今天十点到十二点停电检修,后来我发现,停电通知早就贴出来了,而且 至少贴了三天

  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我失态?
  就是 面对意料之外的 影响我的生活的反应:焦虑

  因为停电 带来了压力,因为压力失去了理智,因为失去了理智就会失态

  任何人面对意外事件都会失态的,关键的在于 失态的延续时间与恢复理智的时间长短

  为人之所以为伟人,关键原因在于他的反应快--比如说 敌人杀到家门口的时候,一般人会惊恐万分,伟人也会着急,但是他会迅速恢复理智,马上找应对的策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或者是临危不惧

  真正的伟人,不是真正的临危不惧----临危不惧,连神仙都做不到---而是恐惧的时间非常短,短到外人根本就察觉不到
  所以 ,司马懿在空城计中脑袋短路除了我说的从动态到静态的转换与疲劳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的反常行为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不会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轻易城门大开的,

  而 现在诸葛亮居然城门大开,而且自己敢在城楼弹琴,只能导致司马懿产生这样的心理:意外 错愕 甚至焦虑

  任何人遇到这个意外都会停下来思考的--司马懿的先头部队不就是停下来了吗---没有直接进城啊,而是请示司马懿

  这三个原因导致了 司马懿的脑瓜子短路

  而这个短路就让诸葛亮的音乐产生了心理诱导
  我们看看 司马懿弹的音乐,究竟是什么音乐?

  我这里 抄录一段据说是《新三国演义》连续剧第71集 “空城退敌” 的台词

  司马昭:父亲,杀进去!
  司马懿:不可妄动!
  司马懿:这铮铮之音,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
  司马昭:父亲,我怎么就听不出来!
  司马懿:你听,似山间小溪,清澈见底,非心旷神怡者不能为之,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司马昭:父亲,几根琴弦,岂能如此传神?
  司马懿: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听诸葛亮弹琴,如观其肺腑也!我能为诸葛亮知音,不胜荣幸!传我将令,后对改前对,兵退北山!
  司马昭:父亲,何故退兵?
  司马懿:你不知诸葛向来用兵谨慎,不曾弄险,如今城门大开,不见兵将,城中必有埋伏,再者诸葛亮琴声又含杀机,我兵若进城,必中其计!
  有人说诸葛亮弹奏的是《西城退敌》,

  《西城退敌》这首古琴曲其实也是《卧龙吟》的变奏。最初古琴独奏,悠然如水,泰然自若。司马懿凝神细听,赞其琴音“如山间小溪,清澈见底“。然而事实远非二知音论琴那么轻松。

  第一遍独奏旋律结束,第二遍加入了打击乐,气氛的转变了无痕迹,渐趋紧张。古琴音转入伴奏,司马道出琴声暗含杀机,以为此必为孔明诱敌之计。

  孔明亦越来越紧张,汗涔涔而下,但仍毫无畏缩之意。到弦断的一瞬,曲子恰好在一个鼓点上戛然而止。

  显然,司马懿的心理完全被诸葛亮控制了,比如说暗含杀机 似有雄兵 这都是音乐传输给他的信息

  因为脑瓜子短路,司马懿诸葛亮传输的假信息当做真信息,结果就瞬间出错

  命令撤兵
  很多人不相信音乐的心理暗示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其实这种暗示无处不在,比如说运动会上的进行曲

  比如说香港警察驱赶游行示威的人群的时候先放奏贝多芬的交响曲

  比如说 项羽军队的四面楚歌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就是大商场的音乐,比较高端的商场都会播放比较舒缓的音乐,目的是让你慢慢畅游在舒适的环境下,让你一不小心就掏钱了,结果 有人发现,自己无意中买了不需要的东西、
  今天就说这么多吧

  下次继续


  
  咱们 继续

  有人对我说的空城计的分析很不服

  这里 我再多说几句

  很多人都坚持是司马懿有意放过诸葛亮的,就是挟敌自重,而且认为 只要诸葛亮死了,曹魏政权肯定会杀了司马懿

  其实这是抬高了诸葛亮在司马懿的职场中的分量,曹魏政权其实根本没打算杀司马懿,不然的话 怎么解释,诸葛亮病死之后,司马懿还是好好的 曹魏政权干嘛不杀司马懿?
  还有 即使杀了诸葛亮,还有东吴,东吴未必比蜀国弱小啊---既然曹魏连诸葛亮都对付不了 ,又怎么对付东吴呢?

  还有,诸葛亮死了,万一冒出一个比诸葛亮还厉害的人物呢?

  就如周瑜死了,后面的陆逊不差于周瑜啊

  所以,司马懿不杀诸葛亮 是因为挟敌自重的说法完全是意淫,根本就不懂政治与军事
  只要有敌人在,尤其是东吴这样的劲敌在,曹魏政权根本就不可能杀诸葛亮---东吴才是劲敌,而诸葛亮一个小屁崽子而已,司马懿杀了又如何?

  挟敌自重的关键是敌--而这个敌人是所有的敌人,包括东吴 还有蜀国后来的继承人

  所以,只要敌人没有全部被消灭,司马懿的安全就没有问题,而诸葛亮只是曹魏政权的敌人之一,而且还是较不重要的一个敌人,司马懿杀了又何妨?

  换句话说司马懿没有杀诸葛亮,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情景造成的,就是司马懿的脑瓜子瞬间短路,而诸葛亮趁虚而入,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个短路,将司马懿给惊走了
  解释的第二点是:诸葛亮的空城计给司马懿的感觉无法是两点:诸葛亮打算巷战或者是火攻

  无论是巷战 还是火攻,当时最大的损害是对老百姓的损害---就是无意中伤害老百姓的人身或者是财产,这对于一个提倡“爱民如子’的蜀国政权来说,是不允许的

  同样的例子是毛泽东,毛泽东在三次反围剿的时候,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就是跟诸葛亮的空城计给司马懿的感觉差不多,先诱敌深入,然后扎紧口袋 关门打狗---但是却遭到了苏区的老百姓的反对,因为老百姓的房子被国民党的军队毁灭了---对于苏区,国民党肯定采取三光政策,这是消灭苏区的经济基础啊

  所以,在第四次 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剥夺了毛泽东的指挥权,跟这个诱敌深入的计策不无关系啊(解释一下,毛泽东被剥夺指挥权,关键原因还是权力斗争,诱敌深入只是原因之一,而且还是很小的原因)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的反围剿是打阵地战,目的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保护苏区的财产
  所以,诸葛亮根本就不敢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何况一个小城的纵深很小,根本就无法容纳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十五万大军进城,用人力都可以将空城踏平了

  所以 只能说司马懿是脑瓜子短路---就如买东西的找错钱,将十元看成为一百元

  这是唯一而且相对有效的解释

  其余的解释都经不起推敲
  
  咱们 继续说狼性

  今天说说一个问题 为什么武松会中连环计?

  这个问题 我在前面提到过,就是武松赶跑了蒋门神之后,结果中了张都监的连环计,被送进了监狱,差点被在飞云浦干掉,最终导致了张都监一家被杀的惨案

  分析武松的这个连环计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董卓也是中了一个连环计:美人计,就是貂蝉送了董卓的老命

  那么 这些人为什么会中招呢?
  无论是武松 还是董卓,他们的个人能力都很强---就是具有狼性的人,而具有狼性的人都是相信暴力的人,所以他们的手段是零和博弈,就是将别人的财富采取暴力的手段从别人的口袋抢过来,

  结果被抢的人就不服,而抢的人越多,抢的资源越大,得罪的人就越多,这是董卓为什么被王允暗算的原因

  武松被暗算,就是因为虎口拔牙,抢了张都监的快活林,尽管这个快活林没有落在武松的手里,但是毕竟是武松动手抢的,即使武松没抢,只要一旦被张都监察觉武松有抢的实力,也可能会去收拾武松
  说到底,武松 董卓这样的人都是用暴力立足的,而暴力的对象就是社会,无论是好人还是恶人,只要你采取暴力手段,你就树敌了,你就会遭致报复

  所以,报复手段是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防止别人有人用暴力威胁人类生存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所以 相信暴力的人 大多被人暗算---看看 大部分喜欢暴力的人最终都是被人暗算的

  最典型的是斯大林,

  因为暴力会带来报复,所以,聪明的人都知道在暴力对付敌人的时候要用物质财富安抚相关的人,防止被报复

  当然,武松采取斩尽杀绝的办法---比如说杀了张都监一家十几口,但是,你的杀性恶名传出去了,难免不会被人提防,

  所以,具有狼性的人必须要懂得安抚 懂得收买人心 否则就死的很惨
  这就是董卓为什么被王允暗算的原因,不懂得安抚,尤其是安抚身边的人:吕布

  为什么董卓这样的人不懂得安抚呢?

  就是舍不得

  为什么会舍不得呢?

  这个跟他们的本性有关
  一般说来,具有狼性的人是因为穷,环境逼出来的,他们产生狼性就是为了资源

  所以,他们不懂得分享,就是说 他们不会将抢来的资源与人分享

  这是他们的天性


  但是,具有狼性的人都喜欢暴力,暴力必然产生伤害,伤害必然带来报复---所以,为了防止被报复,这种人必须安抚别人 安抚的对象有

  第一 被杀的人的家属

  第二 有能力杀自己的人

  第三 因为自己的杀戮而被吓住的人

  而安抚是必须要钱的

  但是 这样的人恰恰是舍不得钱的人,

  所以 他们必然不会安抚别人,即使安抚,也不到位
  董卓被暗算,就是因为不懂安抚能杀自己的人--吕布

  而武松被暗算,恰恰在于为了资源不择手段,张都监给他一点好处,就将张都监视为朋友

  这两人都是因为具有狼性的人的天生的弱点---小气 而被人暗算的
  
  所以 具有狼性的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弱点:小气

  而做大事的人,恰恰是需要与人分享资源的,因为这样 才能撬动社会资源的杠杆

  所以具有狼性的人如果不能克服小气的毛病,必然带来灭顶之灾

  做的越大,灾难就越大---这是你的手段决定的

  因为 你做的越大,说明你占有的资源越多,而获取资源的手段必然是暴力,就说明你伤害的人越多


  伤害的人越多,报复你的人就越多,董卓就三次遭到了暗杀,伍孚 曹操与吕布

  而这样的人恰恰不懂得分享,不知道安抚 相当于门户大开,结果被王允暗算

  而具有狼性的人都是比较自大的人,比如说武松,一个人走景阳冈,一个人到蜈蚣岭,对于自己容易被人暗算的隐患一点概念也没有,所以,更加容易上当


  另外,在恶劣的环境下,资源本身也招来别人的觊觎,就是说,即使你的资源是合法得来的,比如说是祖上传下来的,但是,只要环境恶劣,就会招来祸患---比如说 大灾之年,你家有上万斤的粮食,无论粮食是否合法,都会招致抢劫;而董卓恰恰争夺的是皇位,

  皇位是最大的资源啊,具有合法伤害权,可以合法伤害别人 但是不被报复,所以呢,要免除伤害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自己当皇帝

  所以,皇位本身就是被虎视眈眈的 被人争夺的对象

  董卓这种天生狼性的人的弱点决定了他们必然死无丧身之地
  作者:沈雅涵 回复日期:2012-09-10 18:14:16 
  回复
  只要有敌人在,尤其是东吴这样的劲敌在,曹魏政权根本就不可能杀诸葛亮---东吴才是劲敌,而诸葛亮一个小屁崽子而已,司马懿杀了又如何?

  -----------------------

  改一下 ,写错了

  只要有敌人在,尤其是东吴这样的劲敌在,曹魏政权根本就不可能杀司马懿


  唉 大家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误导

  勇士用剑的观点 我支持
  咱们继续分析江湖片

  在分析董卓 武松这个类型的人的时候,我忽然发觉,有个重要的原理没有告诉大家,所以很多的问题说不透彻

  这个原理就是要让其他人服从你,有哪些手段,一般说来,有四个手段

  第一 暴力,这个手段是最原始的 也是最常见的手段,从冷言冷语 到嘲讽,到不理睬 到恶语相向 到骂人 大人 杀人 到恐吓 这都是常见的而且低级的手段

  第二 经济手段;就是别人给你钱,我给你帮忙---本质上是交换

  第三 思想---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比如 宗教 邪教 主义 思想

  越是接近近代与现代,越强调思想这个手段,比如说三民主义 马列主义;某d不就是宣称依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XXX思想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吗?

  文革时,在XXX思想的指导下,女人可以一个人杀一头猪;在前年的某地,依靠XXX思想,治好了精神病

  第四 就是信息;信息的作用,我想大家都明白,电脑就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
  每个手段都是有局限性的,每个手段本身也是有档次上的差别的、、、、,一般说来 暴力 经济与思想分为三个档次,暴力的手段最低,也最原始,是最基本的手段,思想是最高级的手段、、

  暴力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具有狼性的人 思想就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而经济,商人使用的最多

  而信息,就如炒菜用的盐或者是水,每道菜都少不了的,问题在于你如何去使用;信息也是一样,无论是暴力 还是经济 思想都需要信息的传递--信息让你不要打错人,至于经济,商人之间不是有商业机密的说法吗?思想的本身就是信息

  为了让大家清楚 我们分析一个案例
  民国土匪征收过路费的“改革”

  1913年到1917年这段时间,民国才刚刚建立,四川广汉这块地面很不素净。川陕大道上,几股土匪光天化日之下设置关卡,拦路抢劫。一时间子弹横飞,行旅惶然,纷纷逃命。很快,这条路上没有人敢走了,贸易凋敝下来,土匪的财源也就断了,整日里端枪对着空无一人的道路发愁:从哪里找回我的饭碗?

  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财政困难”,几拨平日里很少来往的土匪竟破天荒凑在一起,开了个“经济工作联席会议”。会上,通过对各种提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协商,最后终于达成一个协议:

  协议规定:把这条路大体平均地分成几段,在每段的入口处各设一个“收费站”,向来往行人收取保险费,收入就归占据这段道路的土匪。

  收费标准明文规定,一挑盐收保险费5毛,徒手或包袱客一块钱,布贩、丝帮则看货议费,多者百元,少者几元、几十元不等。行人商旅只要按规定交了费,即可持他们发的路票通行,不受限制。

  土匪之间还约定,收费只能进行一次,绝不可重复收费。收费之后,还要负责保护好该路段之内行人之安全,违者要接受处罚。

  接下来,会议精神得到了各路土匪的贯彻执行,情况很快就开始发生变化:路上开始有了三三两两的行人,以后越来越多,川陕大道竟就恢复了往日的繁盛。这中间行旅和土匪双方各有所得:行人交费,也得到了安全保障,兵慌马乱的年代尤为可贵;土匪则坐地收钱,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奇妙的格局在当地延续了很多年,据过来人说,比县太爷治理得还有效
  这个案例本来是学经济的用来阐释经济学道理的,我这里却不是阐述经济学原理,而是阐述政治学原理、

  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土匪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之前,土匪的财源枯竭?

  关键的原因是:只有暴力手段,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四个手段中的第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


  换句话说,土匪的财源枯竭,关键原因是暴力的弊病带来的
  暴力可以强制别人屈从,但是暴力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空间限制;

  就是说你只能强制路过的客商交保护费,但是保护费收重之后,客商可以选择不走你的地界---这就是为什么《水浒》里面的孙二娘 张青的黑店十字坡不杀和尚 妓女与囚徒的原因,不能竭泽而渔

  空间限制,其实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但是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做不了主

  而暴力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没有节制---利润最大化,往往导致竭泽而渔;你将人家的钱全部给掳走了,人家连本钱都没有了,怎么可能做生意;没有生意人,你哪来的保护费?

  所以,你可以强制我交保护费,但是,我可以选择退市--不做生意;这个原理
  在前一段时间,在很多地方的”打假“活动中得到了证实

  综合执法队专门瞄准有一定规模又没有背景的弱势店铺,尤其是外地商铺,只要被他们盯上,他们就会以各种理由连人带货带走,逼迫当事人缴付1万至50万元不等的罚款才放人。报道中还,必须证照齐全才能躲过一劫,诸如:卖牙签的商铺,因为没有森林采伐许可证而被罚款数万。结果就是集体罢市

  这就是暴力的局限性,你可以暴力征服,我可以选择不生产---牛不喝水,强按牛头也没用,因为暴力不是无所不能的,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
  反过来也说明 别看有的人职位很高,但是他的素质很低,使用的手段非常原始

  我们再来看看土匪在联席工作会议之后的情况:土匪则坐地收钱,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什么土匪成功了?

  第一个原因,明码标价---这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不懂明码标价的作用,我到菜场买菜的时候,就只到标价的摊位上买菜,道理很简单,信息透明,你敢标价,至少说明你不敢卖高价;这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明码标价的第二个原因是,去除了恐惧;

  土匪是抢东西的,甚至会杀人,在恐惧之下,人们能不走就不走,能少走就少走,走的人少了,土匪就没有收入了

  所以 土匪必须给路人安全感,否则就没人敢走
  第二点 就是自我约束---一般的人,尤其是有暴力倾向的人是很难自我约束的;比如说你根本无法阻止武松在杀张都监之后滥杀无辜;但是这股土匪做到了,比如说有行人告发小匪重复收费,匪首竟就把那个家伙拉过来毙掉了,处理得比警察还要严厉。这是一种难得的纠错意识-----匪首所做并不过分,否则商旅们凭什么相信你是玩儿真的?

  还有,在终止老办法、实行新规定之间的这段过渡期内,没有收入,土匪头子还得先期给小弟们投入点饭费之类的“成本”,耐心等着境况的好转,

  对于平时骄横惯了的土匪们来说,做到几乎不看,问题在于他们做到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如果都像座山雕那样啃“窝边草”,土匪们最后怕是只有西北风可吃了。

  这不得不说明这股土匪的大智慧,能严格自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确切地说,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
  而具有暴力倾向的人 往往会死无丧身之地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自我约束,不知道暴力是有边界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股土匪,他们征服人的手段就升级了,从单纯的暴力手段升级为经济手段与暴力手段的结合(注意 收保护费本身必须有暴力做后盾的,比如说有的人就是不交,无论多么少,这个时候必须要暴力镇压了,因为保护费,保护费,就是防止别的土匪打劫你,所以他们也提供了服务的,不是说剥削你啊,只不过,他们将暴力转变为服务而已;还有,对付其他不遵守契约的土匪,也是需要暴力的)

  假设,这股土匪有自己的符合时势的思想,比如说类似于XX列主义XXX思想做指导,他们完全可以打天下,他们治理天下的水平远远超过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他们的后辈们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水浒》里面的一个人物,被杨志杀死的地痞牛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