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光辉岁月”——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影世界》特别推出“光影中国,光辉岁月”系列专题,重温20部经典国产电影,细数75载光影故事,与新中国一起追梦,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峥嵘岁月,镌刻光荣梦想。


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桥》,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展示工人阶级的形象。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最初总工程师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工人们也不太积极。厂长走进群众中,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献计献策,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大获成功。此后,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积极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拍这部电影时,剧组中只有两人曾从事过电影工作,其他演员都没拍过电影,有的人甚至没看过电影。导演要求演员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经过二十多天的磨练,演员们不仅学会了生产一线的操作技能,而且从服饰到言行上都找到了表演依据。


当时拍片的条件非常艰苦,东影的布景片多因战乱损毁,且摄影棚内无暖气设备,为尽快烘干重新搭制的布景,剧组只能用大铁桶生火烘烤,摄影棚内经常浓烟滚滚。在拍摄平炉出钢水的戏时,飞溅出来的钢花溅到摄影师的身上点着了棉衣,但他不能停止摇胶片,幸好旁边三个同事抱着湿棉被蒙在他身上才把火给扑灭。


《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现在看来表现手法比较朴素,以近似于白描的电影语言来刻画人物,表现生活。但它为国产电影探索了新的风格,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