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余华是个很实诚的人,他在电影发布会上透露的一些信息,事后证明不是故弄玄虚。
他说,《河边的错误》没有答案,他也不知道是谁犯了错误。
他还说,这部小说是27岁时写的,那时候正在探索先锋主义。叙事迷宫、破坏与变异、梦与诗、意识流,都是先锋小说的特征。总之,变相提醒我们不能当现实主义来看。
如果执迷于逻辑与真相去看《河边的错误》,可能会非常难受。小说和电影虽然长了一张悬疑和刑侦的脸,但没拍胸脯说“真相只有一个”。就像梦境里的一切,逻辑统统失灵,寻找确定性只会徒劳无功。
那么《河边的错误》究竟讲了些什么呢?以下解读版本,也请不要当作“真相”。
河边发生了一起命案,被害人是孤寡老人幺四婆婆,她收养了一个疯子,但所有人都说疯子很温和,石头扔他身上都不生气的那种。所以刑警队长马哲,一开始并没有怀疑到疯子头上。
在没有DNA比对、没有摄像头的年代,刑警破案全靠线索。河边命案的现场,留下了一个女士用的包。刑警队长马哲顺着包里的磁带,找到了尸体目击者钱玲,发现了一段“见不得光”的感情。
这段地下情的男主王宏,在向马哲交代出另一个线索“烫着大波浪的女人”后,很快也死在了河边。他本想约钱玲去河边分手,身上还留着一封分手信。
马哲现在剩下的线索,只有“大波浪”了。在寻找大波浪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理发店老板许亮的秘密。原来许亮就是大波浪,他喜欢穿女装,曾经还因为和男人谈恋爱被冠以“流氓罪”,蹲了好几年监狱。
那个年代,女装癖被曝光,是相当难堪的一件事。许亮选择用跳楼这种惨烈的方式,自杀在了马哲面前。
去过河边的钱玲、许亮、王宏都和案件毫无关系,但因为自己身上背负的秘密,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报警。可他们的讳莫如深,却使他们成为了线索。而真正的凶手,那个疯子,反而因为缺乏“动机”,被警察所忽略。
最后经常去河边玩耍,渴望见到凶手的孩子也被杀了。这次有目击证人,指认了疯子。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是一个真相明确的凶杀案。
但另一条线,是马哲的精神状态。影片前半段,他还是个思维有条理、做事有章法的刑警,但随着案件的深入,他的臆想症似乎越来越严重。他记得自己在云南时立过三等功,但怎么也找不到证书,打电话给曾经的战友求证时,战友取笑他那时候天天喝酒,哪有什么三等功。
他的妻子怀孕,被查出来孩子有10%的可能是个疯子。马哲劝妻子打了这个孩子,但妻子执意要留。两人争吵之下,马哲赌气把妻子拼图中的几块扔进了马桶冲掉。但后面这幅拼图,竟然又完整地挂在了墙上。
臆想症最严重的部分,是和疯子的交集。马哲以为自己开枪杀死了疯子,他去自首时,却发现手枪里七发子弹,一发没少。
影片的最后,马哲在河边杀死了疯子。不太真实的柔光之下,马哲荣获了三等功,孩子长到了一岁。夫妻俩给孩子洗澡,孩子在澡盆里摆弄着石子,就像当初疯子在河边摆弄石子一样。
如果马哲患上了臆想症,那么电影呈现的哪部分是真实,哪部分是幻想,观众已然分不清楚。
某种程度上,马哲是理性和正义的化身,疯子代表了荒诞与无序。理性本来要消灭荒诞,把世界重新拉回确定性轨道。但他越动用理性去思索和寻找,越被“混乱”折磨得处处碰壁。
于是“理性”思维模型崩溃了,真实感变得错乱。最后,疯子看似死了,但理性的马哲变成了另一个疯子。
所以,放弃为这部电影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吧,导演压根没想告诉你一个确定的答案。如果非要执着于此,你我和马哲,又有何分别呢?
上荔枝云集
买江苏名品
荔枝云集
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