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凡是买了一堆书没读、报了一堆课没上、心中有无数欲望的人,几乎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


你好,我是李壹尘,一个极致践行读书、写作、跑步的践人。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今天是我日更第46天了,每天看着跳跃上升的粉丝数和不断加过来的朋友,心里总有种不真实感。
十天涨了2800个粉丝,加我微信的有350多人,这是真的吗?
如果十天前有人跟我这样说,我只会说:吹~吹~吹牛皮~吹个牛皮割韭菜~
回想起两年前的我,为了不写作而各种拖延,有时候想起来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但是这些天我慢慢放下了手掌,只因我明白了一件事:
认知决定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听我给你吹,不是,听我给说。
认知是什么?就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了解。
比如说一把椅子,一台电脑,这在我们的认知中是非常具体的,因为我们大脑中有这个东西的表征,所以哪怕是一张非常抽象的画作,我们也可以轻易的认出这是椅子还是电脑。

但是,有些东西是我们从来没见过、没经历过的,在我们的大脑中根本没有具体的形象,而大脑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往往是缺乏感知能力的。
举个例子,现在让你穿越到宋朝,把你的现代记忆全部封存起来,你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宋朝农民,这时一个土匪闯进你家,一把大刀架在了你的脖子上,你会怎么样?痛哭流涕,哭哭求饶:大王,你就饶了我吧~
土匪抢了你的钱就走了,没杀你,你正松了口气,这时我拿着一把冲锋枪出现在你面前,想跟你借点钱花花,你会害怕吗?不会,你会蹦起来给我一拳:靠,被人用刀指着也就算了,你拿个烧火棍吓唬谁呢?
你知道刀能伤人,却不知道冲锋枪更厉害,因为你的脑子没有这个认知。
对于未知的东西,大脑很难准确的感知,不信你可以试试——想一想自己未来五年是什么样子——你会感到很模糊,然后你快速感受一下现在,你能很明显感受到—— 在感知未来和现在时,大脑激活的区域不同。
也就是说,你的大脑并不认为“未来的你”是你,它会认为“未来的你”和“现在的你”是两个人。
绕了这么远,我想说啥呢?
我想说的是,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对未来的感知越详细、具体,你就可以用未来的视角指导现在的你。
你的认知水平越低,你就沉迷于现在,及时享乐——未来怎么样管我何事?颇有一种“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的感觉。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行动悖论”:我们想要看到一个确切结果再去行动,但是我们不行动,肯定不会出现结果。
这就变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没写作之前,总是刷到各种论调,有人说自媒体已死,有人说自媒体正是上车的时候,大家各持己见滔滔而谈,弄得我这个吃瓜群众晕头转向,根本不知道听谁的。
我就想看到一个确切结果——普通人还能不能搞自媒体?
看不到结果,我就不敢行动,怕浪费自己的时间,可是我越不行动,不去亲身实践一次,就越看不清楚结果,然后我就一直拖延着不行动。
那时总幻想:老天啊,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位大佬看破我的故作坚强,愿意手把手带着我从头做起,那该多好啊!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到:“凡是买了一堆书没读、报了一堆课没上、心中有无数欲望的人,几乎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
我倒是读了不少书,一个课程都没报(贫穷使我快乐),但是因为从没做成一件事,所以就有了无数的欲望。
当我真正每天写作时,我才知道,你必须先走出第一步,慢慢往前走,你才能看清目标和结果。
那怎么才能走出第一步呢?
先相信再看见。
我在《不破除这个认知,你永远都赚不到钱》中说到,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你只有先相信,你才会行动,而只有行动了,你才能看见结果。

反过来,如果你想先看见结果才会相信,即使这个结果摆在你的眼前,你也分不清是否真实,因为你没有躬身入局,没有实践就没有正确的认知,所以你永远不会行动,也永远不会看见结果。
道理很简单:你想破局,唯一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让自己离目标更近一点,这样你才能看得清。
有些朋友想看看被我推荐多次的《认知觉醒》,看清楚了,它就长这个模样,千万别买错了。
当然,你不一定非得在我这里买,货比三家,哪个更便宜买哪个,能省一点是一点。
都看到这里了,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今天是公众号日更第46/1000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