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篇·推荐一本让你不再“自律”的书



文章编号231019

前两天,在问一问回答了一道关于自律的问题,然后系统不停地邀请我回答有关自律的问题,搞得我烦不胜烦,就写了这篇文章。
我非常讨厌某些人动不动就把“自律”挂在嘴边上,因为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上次说过,自从读完《认知觉醒》后,我就立志做一个读书写作跑步三件套的长期主义者。
可惜的是,在这两年期间,我跑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倒是断断续续读了不少,写作呢,你可以看看我的主页,十月之前一共写了多少篇。
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就因为这样,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力不足,不自律的人,直到我碰到一本书才改变了我的认知。
这本书就是李睿秋的《打开心智》,微信读书上的“神作”。

《打开心智》里引用了大量学术文献驳斥了“意志力有限”理论,甚至“意志力”这个概念,至今都没有科学依据,具体情况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但是,如果你相信——意志力是无限的,只要我想去做,就能做到——那你就会更自信,做事更有动力,表现更好,也会有更强的幸福感。
相反,如果你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那你更可能会有放弃的理由——等我练好了意志力,我再做。
人是喜欢寻求解释的动物,当你把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归咎于自己缺少某种特质时,你就更容易原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当我们用一个虚假的理由去获得解释和安慰时,往往会忽略了问题的根本,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尽量不要用“意志力有限”这个理由来放纵自己,而应该用“意志力无限”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主动能动性,从而解决困难和问题,让自己充满激情和自信。
很多人所谓的不自律,往往是因为意志力不足,但是现在,“意志力不足”被我们解决了,那我们就能自律的去做事吗?
不太可能,我们不想做某件事,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动力不足,一是阻力太大。
动力不足,往往是因为找不到乐趣。那些自律做事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爱吃苦受罪,是苦行僧,而是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乐趣和价值。
比如跑步,你可能认为那些每天跑步的人吃饱撑着没事干,天天这么累不难受吗?但是那些跑步的人呢,却很喜欢那种奔跑的感觉,喜欢大汗淋漓,不断超越自己的感觉。
阻力太大,往往是因为大脑的惯性。大脑为了节省能量,最喜欢的就是按照既往的路径、既往的模式去行动,因为这样最“省力”了,只要启动旧习惯就行了。
任何对既往路径的改变,都会打破大脑的惯性,引起它的排斥和不适。
大脑就会不停给你扯后腿,让你恢复原样——“说好了一起躺平,你竟敢偷偷努力!呸,想的美!”
世人都知道枕头风厉害,其实更厉害的是“脑中风”——大脑亲自帮你找各种理由、替你开脱,让你放弃的没有丝毫心理负担。
所以,‍要想变得“更自律”,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去挖掘和提高自己的动力,同时想办法减少面对的阻力。

那么,如何运用“动力-阻力”模型来实现自我驱动呢?
作者提出了三个步骤:
1、设定框架:我想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发生哪些改变?
2、建立系统:如果把所有的改变简化成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
3、优化完善:不断复盘和思考是不是离目标更近了,然后不断完善。
我们以读书来举个例子。
一般来说,你可能是这样制定读书计划:我今年要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笔记,输出多少文章,每天要读多少小时……这样的计划不是说不好,而是把目标聚焦在数量上,意义不大。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首先要设计一个框架:我为什么要读书?想了解的领域和主题是什么?我想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
然后设计一个小的阅读系统,比如每天下班之后读10分钟,可以随便写点笔记,几个关键词也可以。
这个系统一定要尽量小,可以轻易就能运转,不会触碰大脑反弹。就这样先读一周看看效果。
一周过后进行复盘,自己这一周读的怎么样?做了哪些笔记?是不是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
如果不是,就微微调整一下:如果是,那就再完善一些,比如可以跟朋友讨论,也可以看视频、报一些课程等。
就这样,尽量提高自己的兴趣和乐趣,增加动力,让这个阅读系统运转更快、更强。
我们都学过“系统论”:想要改变一个系统,你要找到这个系统的薄弱点,然后朝它持续地、有效地施加一个力,让整个系统缓慢的偏移,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们原先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早已运转多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系统。如果想通过外力一下子就彻底改变,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运转良好的系统,本身可以抵制和化解外力的作用。
所以,好的习惯一定不是凭空生成、刻意坚持的,而是先采取一个最小的必要步骤,持续地、有效地施加作用,把新系统嵌入旧系统中,慢慢壮大,然后彻底取代旧系统。
就像《打开心智》书中所言: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