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这是让很多粑粑麻麻都犯难的东西😂😂😂
由于我们家两娃上过的、现在还在上的兴趣班都不少,所以关于兴趣班的问题,萌医生也算是比较有发言权啦,所以也跟大家分享过很多次,比如——
怎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呢?
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
给孩子选兴趣班有哪些大原则?
哪些兴趣班值得推荐?
随着孩子的成长兴趣班应该怎样取舍?
……
但讲了这么多,最近萌医才发现,好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跟大家唠过,就是——兴趣班届的“智商税重灾区”!
咋能把这个给忘了呢❗❗❗
兴趣班届的智商税,可以说是所有母婴智商税里最让家长痛恨的智商税之一,因为它不仅仅浪费钱,更浪费家长和孩子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今天萌医生就给大家盘一盘4个兴趣班智商税,希望粑粑麻麻们看完文章,发现自己一个都没中招~
一、
思维课
思维课,可以说是目前在家长圈里最火热的一个兴趣班了,我们家也是比较看看重这一块。
思维训练,往小了讲和孩子的学业生涯关系紧密,可以说思维课就是应教改而生的。
这几年,很多家长都反应学校的试卷难度剧增,比如咱们之前跟大家分享的“浙江小学语文启蒙卷”,“难”得直接刷爆家长群,而这种“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更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语文阅读量剧增,考验的是孩子的“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考题灵活多变,作文题目复杂,更考验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科整体难度上升,题目不按套路出牌,考验的是孩子的综合思维能力,比如逆向思维、分组思维、整体思维、图形化思维……
可以说,思维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基石。
而往大了讲,思维能力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人际关系、安排工作、看待事件的视角、世界观的塑造……从这个角度讲,思维能力会贯穿孩子的整个人生。
那么,既然思维能力如此重要,为啥我还说它是“智商税”呢?
实际上,萌医生这里指的,是某种类型的思维课。目前市面上的思维课,主要分三种:
线下启蒙机构:线下老师授课;
线上录播课:动画视频结合 AI;
线上直播课:真人老师直播授课。
几乎所有线下启蒙机构,都不会真正进行体系化课程授课,和幼儿园的活动类似,只进行托管和最简单的思维游戏,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思维课。
比如线下的哈巴课,作为一个思维课,课堂内容竟然只是带着小朋友玩教具和桌游(对于 3 岁以后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低级了)。甚至,这些教具和桌游,基本都是已经被淘汰出国内市场、几十年没更新过的老产品(没错,说的就是 HA** 这牌子)。
第二种,录播思维课,在萌医生看来,就是智商税。
这里并不是说所以线上录播课都不好,录播课上课时间自由,可自主选择,听课也可以随时暂停、回看和倍速,一堂课的内容也都是干货。
但由于录播课的形式为“单向输出”,所以,它更适合“不需要那么强的互动性”的课程,比如小学的语文课、数学课,再比如练字课、机器人课、素描课。
而向口才课、围棋课、思维课、科学实验课这样的课程,它们的特点是“交互性强”,每堂课不仅仅是在讲一道有趣的题目、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双向互动”,这需要有专业的真人老师进行“思维引导”。
比如下面这道题👇
看似是一道简单的“数学计算题”,实际上有3种解法,而每一种解法需要的思维能力都不同。
从最简单的“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到“拆解能力”、“化繁为简能力”再到更抽象的“整体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能力”,在解法不断升级的同时,对孩子思维的考验也在不断升级。
(PS:这里咱们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这篇文章(点击链接可查看):每次团子、圆子上完这个兴趣班,我和团子妈都立刻复盘、一刻也不敢耽搁!就生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经历“好奇——探索——猜想——验证——总结——挑战——再验证——再总结——应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实际场景中的问题,让孩子自身探索出解决方法,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方式。
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好的真人老师来引导,基本上就是囫囵吞枣,上一步还没搞清楚就得听下一步了,再有趣的题目也会变成枯燥的负担,孩子很难吸收消化如此多的内容,最终就浪费了一道经典又有趣的题目。
尤其是,没有真人老师的录播课完全不能关注到孩子的“探索”与“猜想”过程,而这两步恰恰是最重要的。
咱们之前也跟大家唠过,思维训练不等于知识灌输,孩子思考的过程比答案重要太多,一种思维方式的掌握,需要孩子在动脑筋的过程中体会。
比如下面这道“花纹对号入座问题”,当老师在课堂上发现有小朋友好像还没明白为什么时,就把这位小朋友的聊天框单独拎出来,进行引导——
👩🏫老师:题目里的花纹是波浪线的,再看选项里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从观察花纹形状入手)
👦🏻小朋友:。。。。。。(小朋友还是没有回答,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老师:你看它像什么?(进一步引导,意在告诉孩子如果不知道怎么描述,就用一个你见过的东西来类比)
👦🏻小朋友:像雪一样。(通过老师的2次引导,孩子经过思考自己发现了两者的一处不同,慢慢进入了状态)
在这种形式下,孩子即使有想法,有想表达的话,也无人回应;一旦孩子的思路是错误的,或者对视频里的话理解有误,也没有人来纠正。
这样一看,录播的思维课,和直接在网上找 100 道带答案的题目给娃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而在直播课上,不仅有老师,还有同龄的小朋友,甚至还会有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这本身都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比如这道“七巧板”题目,一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并没有那么重要,思考、探索、吸收新的知识的过程最重要。
所以,在课堂中拼到一半,老师停下来,通过七巧板的游戏引出“翻转空间和图形变换”问题,全程老师都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大家可以发现,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简直就是梦想中的课堂场景。
所以,在萌医生看来,思维课必须是直播课,必须要有老师专业耐心的引导,必须也只能在真人互动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
口才课
后台经常有粑粑麻麻留言:
孩子表达能力差怎么办?每次说一个事情都要费好大劲……
我家娃超爱说话,但是就是说不清楚😂😂😂逻辑不行,每次都驴头不对马嘴,就是爱叭叭……
我们家娃主打一个不爱说话,以后上学可咋整,怕孩子交不到朋友会影响心理健康……
实际上,这些说的都是孩子的表达能力。
会表达的孩子,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会更受欢迎,并且,粑粑麻麻担心的另一点还在于,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
而大家都知道,近几年的课改要求越来越重视语文,作文,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
往远一点说,之前咱们跟大家唠的“竞赛白名单”,除了科创类就是作文类竞赛最多,可以看出国家的重视程度。
往近了说,现在小学的情况是,三年级之后,作文分值直接占到了 30% 以上,中学作文占总分值不少于 40%,高考作文直接占据了 1/2 语文分值。
可以说,作文好不好,直接决定语文成绩!
这也就要求孩子平时得多表达、多练习,“输入输出两手抓”,平时积累丰富的词汇、巧妙练就清晰的逻辑,将来写作文的时候才能够言之有物。
但为啥我又说口才课是智商税呢?
这是因为,市面上90%的口才课全部都是在教孩子如何正确发音、认字、仪表、形态……
怎么说呢,这些也不是没用,但跟口才根本没什么关系,充其量就是一些“表面功夫”。
那么,什么是口才?
在萌医生看来,“想说、能说、会说”,就是口才。
所以,真正的口才课,应当是能激发孩子的表达欲,以及完善和修缮孩子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更自如更有逻辑地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口才课。
因此,想要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不仅不能找那种让孩子练习发音仪表的,更不能找那种每节课扔给孩子几段文章、几首儿歌的,表达能力靠的可不是记忆,毕竟我还没见过作文好的孩子平时背作文的,这种治标不治本。
所以,表达课一定要找互动性强的课程,因为口才课和思维课一样,需要真人老师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并且,最好是符合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通过培养孩子的表达兴趣、训练语言逻辑思维的课程。
毕竟说到底,语言,也是一种思维,不是吗?
三、
乐高课
一想到玩具,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积木,而一想到积木,大家第一个就会想到乐高。
的确是这样,乐高,或者说积木,是一种很好的玩具,它作为一种益智玩具,能锻炼到宝宝的认知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创造力与想象力……
那么,为什么还说乐高课是“智商税”呢?
大家有木有注意到,积木这玩意儿,通常好像只能陪伴娃幼年时期的“一段时间”,缺乏延续性,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就投入了其他玩具的怀抱。
其实,这有点可惜。因为,积木所带来的东西,本不止于此。
积木分很多种类,复杂程度不同的积木,对娃各项能力的锻炼也是由浅入深的,除了我们最熟悉的砖块搭建,积木还有机械搭建,再往上甚至是机器人编程。
而乐高积木,属于最普通的砖块搭建积木,一般只能进行简单的堆叠,乐高积木的进阶,也仅仅只是积木块更多,搭建的耗时更多,成品的规模更大,并不是真正的“进阶”。
也就是说,这种砖块搭建积木,只适合刚接触积木的低龄宝宝,无法满跟随孩子的成长而进阶。
所以,萌医生之前也跟大家唠过很多次,孩子4岁以后,就不要再玩乐高了,而4岁后上乐高课,更是智商税。
乐高课上的砖块搭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太过机械,不仅耗时耗力,也没有任何上升空间,也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所谓的“机器人启蒙”,实际上乐高体系和咱们之前跟大家唠过的“竞赛白名单”没有丝毫的关系。
这个咱们就不多赘述了,前面已经提到过太多次了,4 岁以后,尽快脱离简单无意义的拼搭,进入到机械启蒙阶段。
尤其是如果孩子对积木、搭建、机器人感兴趣,大家一定要顺应孩子的成长,4岁前开始简单的砖块搭建,4岁后接触机械搭建,5、6岁就可以进阶学习更有趣的机器人编程了。
四、
音乐课
🎵音乐给孩子带来的好处太多了,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和音乐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更是让孩子多了一种享受爱好、自我纾解的方式,甚至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大脑发育,可谓是一举三得。
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觉得音乐启蒙是乐器。
实际上还真不是,音乐启蒙的第一步一定是乐理,如果孩子连基础的乐理知识都完全没有接触过,贸然的就让孩子直接去学钢琴、小提琴这种乐器,很难有很好的效果,相当于“智商税”。
因为直接让孩子学乐器,就相当于一个孩子还没有怎么听过大人说话,没学会说话,就要开始学习演讲一样。
所以,熟悉我们的朋友了解,咱们通常建议让孩子先通过奥尔夫音乐学习乐理和乐感,而不是一上来就让孩子进行专业的乐器训练。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就像我们学习母语或是外语一样,最初我们需要尽可能让孩子适应这种语言环境,而当孩子大一点后,再去学校,系统的学习语法、修辞、事物的名称等等,这样才是更科学、更简单、更自然的学习方式。
比如,先通过奥尔夫音乐入门,学习乐理和乐感,等到娃能体验到音乐的快乐,有一点基础和兴趣后,选择了一些简单好上手的乐器,让娃像接触玩具一样,我个人比较建议打击乐器,比如手鼓、铃鼓、尤克里里、电子琴这些。
我们家团子最早选的也是沙铃和手鼓,后来就进阶到了非洲鼓、音砖,在孩子眼里这些乐器跟玩具没什么两样,非常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兴趣,每次一拿出它们,娃就玩性大发,迫不及待想要演奏它,很好地激发了宝宝对音乐热爱。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End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