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暑假,对于还在幼儿园小班中班的宝宝来说,暑假当然是要“浪”的,但对于已经大班,开学就要升一年级的娃来说,粑粑麻麻可能就很难心安理得地让娃“浪”了~
很多家长会纠结,要不要抓紧娃升小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给孩子报一个线下“衔接班”?
这类班大家估计都有所耳闻,课程表排的非常满,从早上 8:30 到下午 17:00,和小学作息别无二致,什么拼音、识字、数学、控笔、单词👇
“幼小衔接班”课表
主打在一个暑假让娃突击学完小学一年级的所有“重点”内容,并且只需要接送娃上下学,不费爸妈,看起来确实是省心省力还高效。
不过,面对是否报名幼小衔接班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也会感到矛盾,犹豫不决。
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提前接触小学课程,适应学习节奏,避免落后。毕竟,以下这些情况,确实也极其普遍的存在——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发现周围的孩子都不是零基础,就我们家娃是零基础,但老师总会根据大部分孩子的水平决定教学进度,很多知识都是简单教一下,根本不会像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那样从头开始教,娃跟不上就让家长回去带着补,所以我们家娃一开始就学得很吃力。
也有的家长表示,老师的教学进度快还不算什么,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在低年级不允许留作业——
我们孩子班上的老师是从头开始教,但问题在于现在不允许留作业,可学习新的知识总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适当的做点作业其实就是在“消化吸收”,现在没作业,很担心孩子每天是不是都在“囫囵吞枣”。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一些顾虑,担心提前学习小学内容会让孩子在真正上小学时失去专心和兴趣,出现上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以上,全都是事实情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上幼小衔接班。所以,今天萌医生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聊聊这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
在聊幼小衔接班前,咱们先来简单唠唠,我们常说的“幼小衔接”到底是啥,“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仅仅只是学科知识吗?
早在上个世纪末,早期教育专家就发现,真正能预测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是“入学准备”( school readiness )。
所谓的的“入学准备”,其实和咱们现在常说的 “幼小衔接”是一个东西,它指的可不是简单地学学语文、数学、英语就可以了,它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社交能力、情绪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
研究发现,注意力、思维方式、兴趣培养、自我调控、精细动作、情绪与社会性……都与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而“大班去上幼小衔接班”或是“花一个暑假上幼小衔接班突击学”,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学准备水平。
那怎么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孩子的学科水平呢?
很简单——积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个幼小衔接班就能解决的。真正的幼小衔接,其实从孩子进入幼儿园那一刻就开始了,换句话说,幼儿园就是用来给孩子做“小学入学准备”的。
想依靠一个暑假完成本应该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积累,你相信吗?!
而且,粑粑麻麻们最关心的,关于“幼小衔接”中孩子学习的衔接,并不仅仅指的是知识上的衔接,还包括了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知识上的衔接,这个大家都熟悉,就是语数外三门学科类的衔接了。
但很多人会忽略孩子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含孩子面对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态度,是自主的还是每次都要人催促?是敷衍不当回事还是认真对待的?学习时的专注度如何?有没有时间观念?
再比如学习方式,是否是科学的?在学习新知识后会不会主动进行复习巩固?
还有很多细节,在家能不能把自己的书桌收拾的有条不紊?在学校每节课前会不会做课前准备,把课上所需的东西都摆好?
学习习惯,就像是一个收藏夹,里面涵盖了所有能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拔尖的优秀习惯。
二、暑假要送娃
去“幼小衔接班”吗?
明确了“幼小衔接”中孩子“学习衔接”到底“衔”什么,那么,我们有必要送娃去“幼小衔接班”吗?
对于这个问题,萌医生的态度一直都很明确:我不赞成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
原因有两点——
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市面上的幼小衔接班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太过窄化,线下班开展的“突击式学习”并不科学;二是从这些幼小衔接班的授课内容来看,是“治标不治本”的。
下面咱们就来展开说说——
从时间上来说:“突击”并不科学
“幼小衔接”通常视为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事,市面上很多幼小衔接机构更是会宣传大班毕业后的暑假是“幼小衔接”的“黄金期”,因此大多幼小衔接班的开设时长就是“幼儿园最后一个暑假”,甚至是“上小学前最后 2 周”。
但实际上,“幼小衔接”是从孩子入园到毕业的一个有逻辑的过程,并不是从大班才开始,“幼小衔接”包含的是孩子身心、生活、社会及学习四大方面的准备,也并非是单一知识层面的衔接。
可以说,真正的幼小衔接是并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个至少持续 3 年的马拉松,跨度从幼儿园中、大班到小学3年级,更远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打基础——
在孩子上小班时,侧重身心和生活准备,从基本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入手,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等孩子上了中班,慢慢要从社会交往和任务意识入手,从规划日常小事起养成任务意识和时间观念,形成归纳整理习惯;
到了大班,则可以侧重学习准备,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科知识入手。
也就是说,幼小衔接 ≠ 从大班才开始衔接,一个暑假或几周的幼小衔接班也是不可能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的。
2、从内容上来说:治标不治本
幼小衔接班,还可能会忽略“最重要的事”,就是孩子的“核心能力”的学习。
拿语文来说,幼小衔接班把一个暑假的时间都花在“识字”上。然而,识字这个工作根本就不需要学习,它是一个从 3 岁就可以开始缓慢积累的过程,让孩子去课堂上学识字,实在是没有必要……
而数学就更是如此了,数学思维的建立,才应该是正处于 2-6 岁“思维黄金期”的孩子应该开始建立的,而不是计算背乘法表、学会“XX 以内的加减法”。
此外,从文章一开始的那张“幼小衔接班课程表”可以看出,市面上的幼小衔接机构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仿照小学课堂,定点上下课、按时放学,甚至还有家庭作业。
可以说,在“学习习惯”的衔接上,幼小衔接班并没有起到“衔”的作用,甚至连过渡都没有,仅仅只是粗暴低让孩子“提前”进入了小学的作息。
在授课方式和老师的态度上也是如此,大多“幼小衔接班”的老师会直接按对待小学生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
奖惩分明:只有作业写得好才会被表扬,写得不好的孩子就要一遍一遍擦掉重写;
以结果论英雄:做的好的孩子才有奖励,做的一般的不会去注意;
课堂纪律严明:上课必须坐端正,不能有小动作,发言必须举手,否则就要被说;
……
这些都会让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节奏、不完全具备规则意识的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可以说,在学习习惯上,“幼小衔接班”完全没有什么“衔接”可言,很鸡肋。
三、真正的幼小衔接
应该怎么做?
那么,真正的幼小衔接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自己可以给孩子做“幼小衔接”吗?
当然可以!甚至萌医生认为,父母才是孩子幼小衔接最好的老师。
因为不论是小学低年级的“授课快”、“不允许有作业”,还是幼小衔接班的“治标不治本”,其实都把我们家长逼向了“自己给孩子衔接”的怪圈。
到头来还是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自己给娃做衔接也最靠谱!
只不过有的粑粑麻麻一看到“幼小衔接”就打退堂鼓,觉得工程量浩大,太费爸妈,但实际上,这事儿也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其实“学习上的衔接”就两大部分——知识的衔接和学习习惯的衔接。
其中,知识的衔接,也就是学科衔接,咱们可以借助很多不费爸妈的工具,学习习惯的衔接则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下面萌医生就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1、学科的衔接
学科衔接的学科,当然就是语数外了,这部分的内容咱们之前专门写过一篇“幼小衔接(学科版)”——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个啥?两年内要上小学的孩子,收好这份“懒人版”幼小衔接攻略!
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这篇文章,下面咱给大家列个大纲,让粑粑麻麻更直观地感受下👇
2、学习习惯的衔接
下面咱们来说这个以前没说过,大家也和容易忽略的“学习习惯的衔接”,萌医生认为主要能分两大部分——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先来说专注力。
可以说,低年级老师反应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上课容易走神,小动作多且不会听讲。
研究也表明,在我国,约70%以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的情况。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大家想想,孩子在幼儿园,通常情况下最多最多只需要 20-25 分钟的专注力,但到了小学,一节课起码 45 分钟。
并且,这45分钟,不会注水,基本上全是干货,因为小学老师不会像幼师那样,关注每一个孩子,经常停下来问小朋友有没有听懂之类的。
上课时间长、信息量大密度又高,在一开始,很多孩子都很难适应,课堂效率不高,很难学得轻松学的好。
而低年级的内容相对简单,孩子想要学好并不需要多聪明或多少知识储备,只要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听清听懂老师说话即可。
在低年级说专注力和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挂钩都不为过。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其实,孩子的专注力,和没有培养关系不大,和家长的养育方式关系更大。简单来说,就是“不打扰,就是最大的温柔”。
在空间上,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空间,比如自己的书桌、家里的图书角,甚至是单独用来玩的空间,在孩子进行活动时,我们做到不打扰、不破坏,就已经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了。
并且,这些不同的空间会让孩子形成“边界感”,明白“这个地方就是用来阅读的,在这里就不要去想玩的事情了,如果要玩,那么就去用来玩的地方”,也能让孩子更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同理,在时间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固定且独立学习时间,让孩子明白事情分为“必须要做的”和“想要做的”,最好先完成“应做的”(大多时间固定),在培养专注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平时粑粑麻麻也可以注意从交流入手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比如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开用长一点的句子,并且不要在像以前那样一句话重复很多遍,哪怕说的慢一点也没关系,让孩子注意听,一次尽可能获取多的信息。(PS:熏听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听完后我们一定要跟孩子进行交流)
再来说时间管理能力。
通常刚上小学的孩子会不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具体会表现为——作业做不完、出门磨蹭迟到、每天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上什么课……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差的表现。
这一点也是需要“衔接”的,毕竟孩子如果对时间没概念,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因此,粑粑麻麻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时间可视,比如让孩子用“计时器”,当孩子肉眼可见计时器上的红色区域一点点缩小时,自然会感受到“一分钟原来这么短暂”。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将“时间”和“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刷一本英语分级需要多久?看一本书需要多久?早上穿衣+洗漱需要多久?吃早餐需要多久?每天上学从起床到出门需要多久,这期间又又多长时间在磨蹭?
我们可以给孩子配一个小闹钟,让孩子在日常中观察记下自己做各种事情所需要的大致事件,慢慢不论是制定计划还是日常交流,孩子在思维上就自然进行了一个转换——
不必再说我要刷15分钟分级,而是我要刷1本分级;不必再说明天要看半小时书,而是明天打算看半本书……
“每件事件所需要的时间”孩子心里大致有数,也方便孩子进行时间管理。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End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