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最好的 2 个营养剂,一个是运动,另一个你肯定没想到……


到了暑假,神兽归家,粑粑麻麻又得开始全方位地操心这位“小祖宗”啦!
既希望娃身体健康,体魄强健,又希望娃大脑健康,小脑瓜越来越好使,还希望娃心理健康、快乐成长,主打一个“既要又要还要”😂😂😂
有时候就在想,要是有一种“营养剂”,能同时补“身、脑、心”, 功能三合一就好了!
Emmmmm……你别说,还真有,且答案非常朴素——
第一个是运动,第二个,就是阅读。


是不是感觉过于朴素了,哈哈~
但千万别小瞧这两个“老生常谈”的活动,脑科学领域专家洪兰曾表示,激活大脑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和运动。
不仅如此,阅读和运动这组“cp”, 还真是能“一石三鸟”,对娃的“身”“心”“脑”来说简直就是全方位的“营养剂”,是让孩子变得健康、聪明、专注、自信的“宝藏活动”。
运动,不用多说啦,能够帮助娃强身健体、增强体魄,也有利于孩子长高,这些大家都知道,但运动的好处可不只有这些,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运动锻炼中,大脑神经能得到发育,从而对孩子的专注力、感知力、学习能力,甚至受挫能力都多有益处。
而阅读呢,也不仅仅能让孩子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甚至还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今天萌医生就来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两个“孩子最好的营养剂”——
一、运动
1
运动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运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能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预防近视,往往还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经常运动的孩子,大脑也会更加灵活。

有研究发现,经常能得到运动的小鼠,海马体结构会得到增强。尤其在 4 周后,新大脑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多了一倍,学习能力更强。
后来,科学家们又研究了运动对儿童大脑产生的影响。研究同样发现,孩子运动频率提高的情况下,他们的海马体体积也会变大,在空间感知上的能力也更强。
而另一份反向的研究报告则指出,久坐 2 小时,人的大脑几乎处于停机状态,而在走动 20 分钟后,脑神经又变得异常活跃。
《运动改变大脑》一书中也提到,运动对大脑有益,因为运动可以产生更多有助于提高注意力、自制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化学物质。
事实上,在运动的刺激下,新神经元会加快生长,从而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有利于孩子保持正向情绪)、血清素(有利于记忆的形成和增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有利于增强注意力和专注力)。
之前带团子选足球班时,我和团子旁观过俱乐部的足球比赛,在现场观赛就很明显能发现,足球比赛的时间很长,而每个球员在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无球状态。
因此,孩子必须将注意力扩展到整个球场,注意到球场上的每一个动态:队友的位置、对手的动向以及足球的移动。这就促使孩子们必须提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并扩大他们的注意力范围。
甚至,为了帮助球员进入到一个完全自觉地、在各种突发状况下,都能从容应对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还会有专门的专注力训练,比如,在两队打对抗时,不让一支球队发球,而是教练发球其他队员争球,看到谁走神了就把球往谁那儿踢。

也正因如此,运动对于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有积极的影响,爱运动的孩子,成绩往往更优秀。
某所中学曾经实行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教学方式——零点体育课。
学校先挑选了一批学生,要求他们每天早晨7点在操场集合,参加近2公里长跑,并且要求学生用自身最快速度前进,心率达标才被允许离开操场。
本以为孩子在晨练后身体会吃不消,结果发现:每天到校后先运动再上课的孩子,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17%;那些平时喜欢上课睡觉的孩子,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提高了10.7%。
实际上,咱们平时自己做运动的时候也会感觉到,适当的运动不仅不会让我们身体疲惫、昏昏欲睡,反而能让我们精神一振,思路清晰,就像团子平时总爱先在楼下骑会儿自行车再回家学习一样,他表示:每次骑完回来,都感觉“神清气爽”!

不仅如此,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孩子需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评价,这些也都能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打好基础。
就比如攀岩运动,永远不止有一种方式能“征服山峰”,每条线路的“解法”也不止一种,有许多可能的路线可供选择,不仅需要充分协调四肢和其力量,还锻炼思维能力。
每次团子在攀岩的时候,就必须冷静地分析思考,在不同角度和不同介质的岩壁上选择最佳路线,并准确完成转身、引体、动态窜跳等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线路攀登。
运动不仅对孩子的“身”、“脑”的发展都有帮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
最简单的,运动时,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也会经历一次次失败,比如团子刚开始学轮滑的时候,光我就目睹了他摔过无数次,每次还姿势各异,有时候摔倒的姿势还很不方便站起……
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轮滑,是一个没摔过绝对学不会的运动。也正是在这样不断挑战身体潜能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坏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意志力也更加坚韧、心理状况也会更加健康,很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柳叶刀-精神病学》上曾发表过一篇研究,调查了 2011~2015 年间 120 多万名成年人,研究发现,所有受试者平均每个月会有 3.36天心情不好,但,运动人群比不运动人群减少 1.49天。
另外,经常运动的抑郁症患者平均每个月的抑郁天数也会比不运动的天数少 3.75 天。
总而言之,运动群体比不运动群体的心理压力更小,更能降低患抑郁的风险。
2
适合孩子的运动
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哪些不同的运动、每天运动多长时间呢?
实际上,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运动发展规律,从头到脚、从躯干到四肢、从大肌肉粗动作到小肌肉精细动作,科学引导,不断坚持。
参照《0~12 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家长指南》,萌医生把儿童身体发育历程和学习基本动作的年龄做了个总结👇

△明天下午 17:00 点击上方小程序购买
4 岁之前,探索身体活动
这个阶段,宝宝的身体机能还没有发育成熟,不建议进行非常专业的运动训练。
不过,孩子天性好动,家长可以腾出时间来多带宝宝去户外玩,让孩子尽情的走路、奔跑、爬楼梯、在地上爬滚、玩滑梯、玩平衡车、滑板车、扭扭车等。

至于运动时长,每天累积 120 分钟左右即可;其中,3~4 岁时,需要保证中高强度的活动至少 60 分钟。
4~6 岁时,做点简单的运动
这个阶段,还是主要以培养运动兴趣为主,也可以开始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练习。
比如说跑步、自行车、游泳、轮滑、跳绳、踢球、攀爬、乒乓球等,都是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手臂、肩、肘、腰、腿等处的肌肉,也能有效锻炼孩子手、眼、脚的协调性,提升平衡力。

关于运动时长,全天尽可能多活动,包括至少 60 分钟中到较高强度的身体活动。
6 岁以上,做感兴趣和擅长的运动
这时候,有的宝宝自行车已经可以骑得很远了,轮滑也玩的比较溜,也能以自由泳的游进方式游上十几米,基本可以进行相对专业的运动训练了。
比如若对蹦床、羽毛球、篮球、足球、棒球、体操、击剑等运动感兴趣,都可以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慢慢接触。

运动时长依旧尽可能多,每天至少 60 分钟中到较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 3 天高强度运动。
二、阅读
1
阅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很多人都有会觉得,对于学科教育来说,阅读这项活动只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BUT,研究表明,粑粑麻麻希望孩子拥有的“学习能力”,90%以上需要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开发❗

别的不说,光是阅读过程中培养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已经构成了学好所有学科的一项基础能力。
咱们之前也跟大家唠过,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可能连考试的题目的都读不懂,可以说,不管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阅读理解。
比如理科学习中,咱们之前分析过很多“思维题”,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题目虽然不长,但也并不是扫一眼就能了然的。
因为题目中的不少信息都是“反常识”的,甚至还有的题干有点玩“文字游戏”的意思。这就需要孩子能分析、拆解题目,快速提取重要信息,因此大部分题目,都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读题”能力。
而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遇见的题目的题干也会越来越复杂,不论是理科还是文科,孩子拿到一道题,都需要快速理解题目大意、找到关键信息,同时还要与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get到这题的考点,甚至有的题干还会“埋坑”,所以还得冷静地必坑、梳理思路,组织答案……
可以说,好的“读题能力”,是能完美给出答案的第一步。很多孩子并不是不了解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真的就是看不懂题目,因此也经常有孩子,你把题目揉碎了给他,他一理解了题目,立马就能做出来题。
再往大了说,阅读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个时代,多样化的平台丰富了孩子获取信息的方式,知识不再是奢侈品,变得唾手可得,但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也在吞噬着我们的思考的空间,碎片化的信息也在摧毁我们的注意力,面对这些,我们仿佛变得越来越被动。
而深度阅读的习惯,就像航行在信息大海中的船只的“锚”,能“锚定”我们自身不被巨浪所淹没。
所谓的“深度阅读”,不仅要求孩子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了解文本中的信息,以及文本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对我们有何影响等。
更要求孩子怀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不能被动吸收一切,认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对的,而是要大胆地提出对书中内容的疑惑,比如在阅读中去思考:
什么让我感到意外?
书中的哪些是我已经知道的?
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哪些改变了、挑战了或证实了我的想法?
我以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
……
除了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批判精神外,阅读还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萌医生也一直认为,行万里路的前提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之后行万里路,孩子所能看到东西一定能有更丰富的层次。
就拿月亮来说,我们每天都能见到月亮,可能一开始在孩子的心里,月亮就只是月亮,但通过阅读,月亮慢慢不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了——
如果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会明白,月光还照耀在千百年来离乡之人的窗口;
如果读过“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就会发现月亮早已与古往今来的“相思”糅为了一体;
如果读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会了解月亮还是“美人的代名词”,而中国古诗中的“明月相思”传统也是由这首《月出》开启的;
如果读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会感受到月亮不再只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早已成为文人墨客们飘逸潇洒的人格化身;
……

通过阅读积累的知识和文化,慢慢会成为孩子的底蕴,丰富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和视角,滋养着他们的生命。
2
适合孩子的读物
萌医生非常推荐大家采用——虚构故事性、非虚构知识性和非虚构文化性——这种分类方法去检视孩子的读物。

也就是说,孩子有一定的识字量后的阅读,既要包含故事性的读物,也要开始上一些科普类、知识类、文化类的阅读了。
很多父母在挑选绘本的时候,觉得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不需要太多认知上的启蒙,所以会挑选很多温馨有爱的故事类绘本。
但现实是相比过去,现在的孩子接受新事物和信息的渠道很多。我家两娃每次出门玩一圈,都能学到很多新词汇,所以阅读的重要目的,就是匹配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当然,好书太多,今天也实在分享不完,过几天,咱们争取出个暑假书单吧~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End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