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停为湿、湿聚为水、水积为饮、饮凝为痰。
水饮痰湿都是会流动的,并且无处不在。在我们体内变化多端,可以是鼻涕,鼻涕又分清水和黄黏。可以是腹泻,大便形质还分为水样,还是粘滞。可以是痰液,也分具体颜色、质地。又可以是脑脊液、关节液,可为血糖、可为血脂,皆为水之乱象。
当我们说身体里水湿重,中医就会用“饮”这个字来形容。水饮痰湿,其中“痰水饮病”相较于“湿病”更为严重一些!
01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饮”聚集在胃肠里,你可能会空腹时,听到肚子里的肠鸣声,就是肠子咕噜咕噜叫的水声。还可能会感到口渴、眩晕等不舒服的症状。
如果你看看舌苔,会发现它看起来水水的、滑滑的。如果再摸下脉搏,发现是弦滑的,那就更确定了,胃肠里的水太多了。
因为胃肠里的水多了,气血的生成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变成痰浊,这样就无法很好地生成气血了。所以,如果你发现饮在胃肠的话,可能肚子会变得比较大,但四肢的肌肉却可能显得比较瘦。即使体重增加了,也可能是那种看起来不太健康的虚胖。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早在仲师那会已经有明确治疗理法了,比如有名的五大泻心汤的使用。但上述情况,表明了水在下,最短的路就是利尿。
所以我用的是《五苓散》加减(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炒白术)
泽泻、猪苓、茯苓加上去,白术是健脾,肉桂是温阳的。如果是肾阳虚下肢水肿厉害,用《真武汤》我也会加一味泽泻,泽泻能利一沼泽的水啊。
02
胃中有停水,此处痰饮亦会上冲肺系,也就导致了鼻炎与哮喘的病机。
痰饮在肺,总有咳不完的白痰,或者咳着胸肋胀痛、用力咳一下,清一清痰会舒服一些,晚上睡觉有时憋闷,要坐起来才能呼吸,用了二陈芄、香砂六君子芄,川贝枇杷膏都没用。
为什么咳不完的痰?因为你的肺在排痰,脾又在造痰。
患者说喝了姜茶就觉得舒服点。吃姜就舒服,则说明是寒,水在中焦,就给他温药和之。用的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脾肺同治,白痰且吃姜就舒服,说明是寒痰,寒者热之,用温热的药,温中莫过于干姜,温肺莫过于细辛,这两味一加起来脾肺的寒都可以温化。
细述用药理法,终是需要研究辨证患者的体质为核心,再从发病的病症,做出纵横判断。是否耐着住攻伐,还是需要“温药和之”,此为治病理法。
中医当中实在有太多可以用于气化水路系统的方子了,我高频选择的几味痰饮病的药物,一般是茯苓、苍术、桂枝、半夏、枳实、党参。用药理法即是遵从的仲师讲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同时为患者选一条“最短的路”出来。
肺为娇脏,太燥太干也是不喜欢的,所以五味子味酸主收,敛肺止咳,再加甘草调和诸药,顺道补一补脾气和肺气。这个患者用了一周,把几年的陈年老痰都化去了。
【鼻炎鼻窦炎李教授答疑】
【有问必答】
03
饮在皮肤,现在的砖家都提倡的多喝水,输液、输水,给小孩拼命吃水果,而且当汗出而汗不出时,就很容易湿气重。
比如夏天本来就要多喝水,就要出汗,但整天都在空调房,这样毛孔就给关上了。
原来湿可以从汗出来了,结果毛孔关了,又出不来,那么就停在皮下,人就特别累,而且容易长一些湿疹、荨麻疹,皮下结节等。
空调的冷看起来是伤了皮毛,但实际上消耗了体内的脾胃之气。脾主肌肉,肌肉受寒,脾胃受之。最后是影响到了肾气,很多人来面诊,一看面色就是肾气所伤了。冷饮更是直接伤胃阳,损脾阳的。
所以只看到某个病,是西医的认知。作为中医应该看到发病背后的体质问题,特别是治疗肺系问题,不在于用多少止咳通窍的药,而是在于是否认知到痰饮,是否理解气化水路和自身体质的问题。
END
我是中医李桂英,一名70岁的老中医,一线门诊50余年,曾在湖北省中医院任职直到退休,在耳鼻喉临床上积累的大量的经验方,我开方有几个准则。【安全+有效+经济实惠】,不给患者带来太大的负担。
现在偶尔在医院和其他医馆坐诊,身体原因,看诊次数不多,你能遇见我,说明我们有缘。我若是能帮助你改善痊愈,更是善事。
温馨提醒:文中分享仅供交流学习(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