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在中医看来有四大病机,辨证分型发现并不难治!



       鼻窦炎在中医中被称为“鼻渊”,主要症状鼻塞、闻不到香臭、流黄浓涕,气味也不好闻。还会伴头疼,特别是头顶部分疼得厉害;有的是眉毛骨头、眼眶周围疼得受不了。

有人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好,有的人是因为感冒没好利索,急性鼻炎拖成了慢性鼻炎、鼻窦炎。此症从脉象看会发现脉弦滑,舌苔薄薄的,颜色淡白,舌尖和边上有点红。
 
历代医家对于鼻渊的探讨主要聚焦于两大方面:
       第一,新发病例多归因于火热之邪,具体可表现为胆热、肺热以及痰火等病理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治疗策略上倾向于采用芳香开窍之法,旨在清泻火热、宣降肺气、化痰排浊。
       第二,对于久病不愈的患者,病情往往趋向虚损,尤以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以及肾精不足为常见。在治疗上,这类患者适宜采用大补汤等补益方剂,以图扶正固本,恢复机体平衡。

因此该病大致被分为四大常见类型:风邪侵袭型,肺胃热盛型,肺气不足型,脾气虚弱型。
一、风邪侵袭型
病机: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从皮毛而入,首犯肺卫,致肺失宣降,气机不畅。风邪循经上犯鼻窦,阻遏清窍,鼻窍不利,故见鼻塞、流涕。肺失宣肃,则咳嗽痰白,苔薄白,脉弦为风邪袭表之象。
局部病理:鼻黏膜受风邪侵袭,气血郁滞,故见充血水肿,鼻道分泌清稀黏白涕。急性鼻窦炎,乃风邪壅滞,清窍不利所致。
治法: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采用疏风通窍、行气化浊之法,旨在驱散风邪,恢复鼻窍通畅。
方药解析:苍耳子散合二陈汤,方中苍耳子、白芷、辛夷辛散风邪,通鼻窍;二陈汤(陈皮、茯苓、半夏、甘草)化痰行气,兼以和胃,助肺气宣降;川芎活血行气,浙贝母化痰散结,桔梗开宣肺气,共奏疏风通窍、行气化痰之功。
 
二、肺胃热盛型
病机:风寒之邪外侵,郁而化热,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胃热壅盛,肺胃之火循经上蒸鼻窦,热灼津液成痰,故见鼻流黄脓涕,鼻塞头痛。热扰心神则发热,灼伤津液则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热盛之象。
局部病理:鼻黏膜充血明显,鼻窦内充满黄脓性分泌物,为热毒炽盛之征。
治法:清肺胃之热,排脓通窍,旨在清除肺胃热毒,恢复鼻窦清洁。
方药解析:苍耳清热散,以苍耳子、白芷、辛夷通鼻窍,川芎活血止痛,桔梗宣肺排脓;黄芩、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冬瓜子润肺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生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肺胃热、排脓通窍之效。
 
【鼻炎鼻窦炎李教授答疑】
【有问必答】

三、肺气不足型
病机:久病体虚,肺脏受损,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滞留鼻窦,缠绵难愈。肺气不宣,则鼻塞流涕;肺气虚衰,则嗅觉减退,恶风自汗,气短无力。
局部病理:鼻黏膜苍白或慢性充血,分泌物清稀或黄稠,为肺气虚弱,驱邪无力之表现。
治法:益气固表,疏散风寒,化浊通窍,旨在增强肺气,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驱邪外出。
方药解析:玉苍散合二陈汤加减,生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增强肺卫功能;苍耳子、白芷、辛夷通鼻窍;二陈汤化痰行气;黄芩、栀子清泻肺热,以防余邪未尽;桔梗开宣肺气,助排脓涕;生甘草调和药性,共成益气固表、通窍排脓之剂。
 
四、脾气虚弱型
病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蕴结鼻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鼻窦炎。
临床表现:除鼻塞流涕外,尚见乏力困倦,腹胀便溏,为脾气虚弱,湿邪内困之征。舌质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局部病理:鼻黏膜慢性充血,分泌物黏白或黏黄,量多,为湿热蕴结之表现。
治法:健脾益气,清利湿浊,旨在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清除鼻窦湿热之邪。
方药解析:苍耳子散合六君子汤加减,苍耳子、白芷、辛夷通鼻窍;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法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黄芩清热燥湿;竹茹清胃热,止呕逆;桔梗开宣肺气,助排脓涕;川芎活血止痛;浙贝母化痰散结,共奏健脾益气、清利湿浊、通鼻窍之功。
 
       普通人没有中医学基础,可能听了之后一头雾水,不知道我在讲什么,其实就是分享,我在治疗鼻窦炎上一些实打实的经验,这将近五十年的行医经验的一个总结,让大家能够从中或多或少受一些启发,鼻窦炎分型论治,效果颇佳。
END
     我是中医李桂英,一名70岁的老中医,一线门诊50余年,曾在湖北省中医院任职直到退休,在耳鼻喉临床上积累的大量的经验方,我开方有几个准则。【安全+有效+经济实惠】,不给患者带来太大的负担。现在偶尔在医院和医馆坐诊,身体原因,看诊次数不多,你能遇见我,说明我们有缘。我若是能帮助你改善痊愈,更是善事。

温馨提醒:文中分享仅供交流学习(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