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用吸入装置的使用要点 |雾化系列科普(一)



进入秋冬季,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药物吸入疗法(就是大家常说的“雾化”),作为常用治疗方式之一,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这种方法可以将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安全性好的特点。
吸入疗法作用原理


  吸入疗法是指通过特定装置,使药物颗粒以气溶胶的形式被吸入并停留在呼吸道的中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式。但是,药物颗粒只有一定的粒径大小(2-5 μm)和气道内运行速度(30 L/min)才能产生有效作用:粒径过大、运行速度过快,药物颗粒容易沉积在口咽部而产生副作用;粒径过小、运行速度过慢,药物颗粒随呼气排出体外而无法起效。因此,为了使药物颗粒尽量满足以上条件,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及使用是十分关键的,是吸入治疗的基础。



常见吸入装置及使用要点


目前儿科常见的吸入装置包括:小容量雾化器(SVN)、加压定量吸入剂(pMDI)、干粉吸入剂(DPI)等。
不同装置的原理及影响因素不同,其适用人群和使用要点也不相同。由于小容量雾化器(SVN)多数在医院内使用,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可以居家使用的便携装置,也就是加压定量吸入剂(pMDI)、干粉吸入剂(DPI)。

01
加压定量吸入剂(pMDI)
该类装置将药物、辅料和抛射剂共同灌装在具有定量阀门的耐压容器中,通过揿压阀门,药物和抛射剂便以气溶胶形式喷出。
不过对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而言,pMDI 的使用方法不易掌握,需要加储雾罐帮助吸入。
1)pMDI的操作步骤:
     2)pMDI+储雾罐的操作步骤:

pMDI 装置的使用注意事项
(1)喷药前需用力振摇4-5下,使药液混合均匀,以保证每次喷出的药量。
(2)用力呼气后,将咬嘴放置在上下牙齿间,以口唇密闭包裹后,缓慢且深地吸气(超过4-5秒),以吸入更多的药物、提高肺部沉积率、减少口咽部的沉积。
(3)吸气后需要屏气5-10秒左右再慢慢吐气,这有利于药物停留在气道。
(4)由于该装置药物喷出的持续时间短(<0.4 秒),所以要求使用者有较高的手口协调性,一般不单独用于6岁以下儿童。6岁以下推荐配合储雾罐使用,能降低对患儿手口配合度的要求。
02
干粉吸入剂(DPI)
该类装置将吸附着药物微粉的载体分装在胶囊或给药装置的储药室中,在吸气气流的作用下,药物微粉以气溶胶的形式被吸入肺内。该类装置不需要吸气与手部动作的协调,但对吸气力度的要求较高。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准纳器和都保。
1) DPI-准纳器®的操作步骤:

    2) DPI-都保®的操作步骤:

DPI装置的使用注意事项
(1)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药物装填。
(2)受潮会影响药效,避免向装置孔道内呼气。
(3)DPI吸气时需快速用力(2-3秒内)。吸气的容量大、速度快,有助于提高DPI的药物输出率和小颗粒的比例,提高疗效。所以不适用于吸力不够的低龄儿童,也不适用于病情较急较重的患儿。
各装置的特性比较



注:
1. 除面罩式储雾罐不做硬性要求外,其余方式均需用嘴巴吸气。
2. 正常呼吸*:慢而深的呼吸更有效,但患儿做不到时也可正常呼吸,避免哭闹。
3. 否*:采用储雾罐多次吸入药物时无需每次都屏气5-10秒,但建议在吸气结束时稍停片刻。
正确的选择和使用吸入装置是患儿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那么,家长朋友们,关于吸入装置及使用要点,你们了解了吗?
参考文献:
1.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
2.儿童支气管哮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
3.不同雾化吸入装置特点及使用要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



文字:刘美玲,高鹏,陈玉芳,戴琳枭
编辑:张枫艳
审校:缪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