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你需要了解的知识


点击上方“儿院药知道”,关注我们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有关孩子发烧的朋友圈动态很多。小编的朋友圈也一样,有部分幼儿园、学校停课的通知,有孩子因为发高烧而错过六一节活动的遗憾,也有医生朋友对于发热门诊“十个娃九个疱”的吐槽。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让大家如此头疼呢?
兴风作浪的就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顾名思义,手足口病可在手、足、口及臀等部位出疹,典型皮疹为斑丘疹、丘疹、疱疹,一般无疼痛或痒感、不结痂、不留疤。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疹子仅出现在口腔,最初为丘疹,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并有痛感。

这两者就像双胞胎,症状很相似,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很强;每年春夏季高发,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有发热、食欲减退、咽喉痛等表现,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详见下表)。

两者均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普通患儿可居家护理或门诊治疗,积极控制高热,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有以下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持续高热,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出现心跳加快、呼吸不规律、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精神萎靡、头痛、易惊、肢体抖动等;
年龄3岁以下、发病3天内、感染EV-A71的孩子有可能发展为重症,更需要密切监测、及时就医。

常见问题Q&A
Q1
需要使用利巴韦林这些抗病毒药吗?
答: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若使用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另外,也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等抗DNA病毒药物,因为肠道病毒为RNA病毒。
Q2
是否要使用抗生素?
答:部分孩子病初会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可以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则无细菌感染的依据、无需使用抗生素。部分重症患儿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应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Q3
怎样给孩子退热?
答:发热不一定都要用药,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会引起高热且反复,孩子精神状态差,家长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即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关于退热药的具体使用,可参见本公众号之前发布的《服用儿童退热药的正确“姿势”》(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家长们要注意的是,服用退热药后孩子容易大量出汗,可能引起脱水,要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需适当服用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Q4
已经得过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还会再被感染吗?
答:会。多种肠道病毒都有可能导致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不同病毒(或是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因此,还是可能会因再次感染另一种病毒或血清型而发病的。
Q5
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答: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粪便、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都可传播。要减少孩子感染的风险,重点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的物品如食具、奶具、毛巾、牙杯、床上用品、衣物等应定期清洁消毒。可以选择对肠道病毒有效的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 消毒剂,阳光充足时也可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以消灭物品表面病毒(肠道病毒不耐高温) 。
另外,成人是肠道病毒的隐性感染者,通常被感染后不会发病或者只有类似感冒、口腔溃疡等较轻的症状,但却会在和孩子密切接触过程中把病毒传染给孩子。所以家长自身也需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不湿、处理大小便后都要勤洗手。
Q6
可以打疫苗来预防手足口病吗?
答:我国有EV-A71 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个月~5 岁儿童预防 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有些家长觉得,打了疫苗就一定不会得手足口病。这并不完全正确。目前疫苗仅仅针对EV-A71,对于其他类型肠道病毒没有预防作用。但因为EV-A71是最易导致重症手足口的类型,所以疫苗接种后可以预防绝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
参考文献:
 1.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2.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文:黄凌斐、王君燕 
编辑:黄凌斐 
审校:缪静 

  扫码关注我们  
“儿院药知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