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忽高忽低?这4点要注意了



来 源 | 基层医声公社
专栏作者 | 张泰胜
笔者在日常接诊中,经常听到患者说自己按时吃药,也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但血糖就是忽高忽低,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日常血糖控制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人为因素,比如高热量饮食、久坐、熬夜、夜宵等,以及常见非人为因素如年龄、家族史等,但仍有很多行为或因素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的。尤其是近期不少糖尿病患者咨询笔者:日常生活到底该如何做?
笔者就经验而谈,糖尿病患者们,以下4点一定要注意了:
1. 饮水过少 
糖尿病患者易因高糖状态,导致机体渗透性利尿,大量水分从机体排出。长期或突然短期的脱水,本身也是一种应激状态,可持续加重高糖状态。
日常摄入水分本身就是一种降糖措施,水分可具备有稀释血糖浓度以及扩容的作用。若患者在渗透性利尿脱水状态下,没有积极的摄入水分,易导致短时间内血糖浓度过高,出现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加重脱水,甚至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饮水同可稀释尿液中的糖分,起到降低尿糖的浓度,避免出现泌尿道感染风险。感染本身也是应激因素,可导致血糖出现波动,甚至出现严重应激高血糖。
2. 依据甜度来选择食物 
这是不少人存在的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比如无糖可乐与正常可乐,大家肯定会选无糖可乐,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如今不少写有零卡路里的减脂食物,像无糖可乐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结合后的碳酸,碳酸对机体有很大的危害,一罐无糖可乐中含有咖啡因35.5mg,具有一定的「致瘾性」。而碳酸饮料可影响体重、腰围、牙齿、肠道菌群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先前刊载的一项研究说,无糖碳酸饮料增加的糖尿病患病风险高于普通含糖碳酸饮料。所以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无糖可乐其实危害更大。
无论是无糖可乐还是其他类型的食物,不应该依据甜度来判定该食物是否有升糖和导致糖尿病的风险。日常食物中,米饭、各种高油脂的肉类等食物,以及烹饪食物的方式、蘸酱等,都是高热量食物,都可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增加体重腰围,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引起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3. 单纯有氧运动,没有抗阻运动
有氧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一项活动,比如:慢跑、跳绳、骑行、游泳等,同时可以成群户外结伴而行,深受大家喜爱。但仅仅有氧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获益是远远不够的。有氧运动难以增加肌肉纤维含量。
此时就要加上抗阻运动,比如:哑铃、握力器等,抗阻训练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在某些方面如糖耐量和血糖长期控制方面甚至优于有氧运动。指南中也指出: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间隔48小时,肌肉含量提升可增加机体代谢率,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起到降低血糖以及预防糖尿病的意义。
这是因为我们糖原分为:肌糖原及肝糖原。肝糖原在肝脏中合成,肌糖原在肌肉中合成。肝糖原占据糖原的10%,肌糖原占据90%。这样可以大致解释:老年人肌肉萎缩严重,糖尿病发生风险会大大增加。肝细胞除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外还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将丙酮酸甘油乳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糖原,这种作用增加了体内糖的来源,而肌肌组织只能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无糖异生作用。
这里注意一点:肌糖原的合成是需要利用葡萄糖来合成的,而消耗也需要肌肉去消耗。这也意味着,抗阻运动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量,增加基础代谢率。
如果条件允许,在日常运动中可适当搭配深蹲、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这些抗阻运动,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加尝试这类无氧运动类型。与此同时,肌肉含量的增加,对控制腰围也有很大的好处。
4. 吃饭会升高血糖,那就选择饮酒来增加饱腹感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会刻意注意到这一点:如果日常吃饭会导致血糖升高。选择饮酒来增加饱腹感,这样摄入的米饭会减少,而且啤酒都是水分,对血糖影响不会很大。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样是很危险的,其原因在于:
1.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并严格监测血糖;
2.本身酒类含有大量酒精,酒精内含有大量热量,长期摄入可增加内脏脂肪及腹型肥胖的风险,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风险,导致血糖难以控制;
3.大量饮酒可引起胰腺损害,导致胰腺上胰岛B细胞受损,影响胰岛素分泌,引起血糖大范围波动,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若无法拒绝,有需要饮酒,则建议: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 g,男性不超过25 g(15 g酒精相当于350 ml啤酒、150 ml葡萄酒或45 ml蒸馏酒)。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参考文献:
[1]李明娟.无糖可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建议[J].食品安全导刊,2022,(12):184-186.
[2]喝无糖可乐伤害从牙齿到腰围[J].食品工业,2015,36(10):280.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本文仅供参考)
"
张泰胜
基层医声公社专栏作者

个人简介: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在多个专业平台撰写数篇科普及病例文章,擅长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等常见代谢性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诊治。
专栏文章:
点击文首#张泰胜专栏,可查看全部内容。
- END -
责 编 | 佘易鸿
微信号:x1292902933
本文为基层医声公社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基层医声公社
商务咨询,请微信联系:18601264308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在看:
胃炎的11种联合用药
盘点:五类降压药的优缺点及用法用量
这个年龄段女性高发,警惕这类疾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