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抢救重症中暑患者?基层医生必看



来 源 | 基层医声公社
专栏作者 | 常怡勇
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盛夏季节,是中暑的高发季节。作为基层医生,千万不可小看中暑这种急病,重症中暑“热死人”的现象并非罕见。
据媒体7月13日报道,出梅入伏,杭州的高温持续发威。近一月来,多地医院急诊已接诊数例中暑患者,有的送到时已经陷入深度昏迷,最终无力回天。
因此,提醒基层医生关注中暑患者的救治,正确使用相关药物。
轻症中暑患者,应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病人衣扣、裤带,使其安静休息。并少量多次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其次,可以在患者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让其服用一些相关中成药如十滴水/软胶囊/滴丸、仁丹之类。
如若中暑严重,甚至昏倒、不省人事,对待这样的患者,最重要的是降温处理,同时必须就近入院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
重症中暑属于临床较危急的重症之一,主要指机体长时间进行强体力劳动或处于高温环境,导致体温逐渐升高(≥40℃),最终导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症若不及时进行干预,严重者可致死,因此,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干预十分重要。具体治疗措施:
1.降温治疗:入院后,将患者置于20~24℃监护室,对其实施降温治疗,即患者使用冰帽,将降温毯置于患者身上,然后对其实施冰敷,将冰袋置于患者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动脉部位。为观察患者体温,可于患者鼻咽部及肛门处放置热敏传感器。
2.补液、抗休克治疗:患者在中暑前丢失大量体液,为避免休克,实施抗休克治疗,结合患者电解质检验结果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以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失衡,促使内环境稳定。
3.抗感染治疗:为避免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可给予广谱抗生素。
4.降颅压治疗:对患者颅内压实施连续监测,若发现颅内压较高,可实施脱水治疗,同时给予20%甘露醇溶液250ml。若患者存在昏迷,应对其实施醒脑治疗;若患者存在呕吐,应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奥美拉唑80mg;若患者存在言语障碍,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500ml+ 氯丙嗪25mg。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低温新鲜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同时对患者实施抗纤溶治疗。重症中暑早期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微循环障碍、高凝状态,进而出现以中枢神经损伤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DIC) 等并发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重症中暑的特点。
目前临床常采用快速降温、补液、减轻全身炎性反应、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治疗手段为主。相关研究表明,早期改善高凝状态、恢复人体正常微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临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有热毒宁注射液20ml,加液静脉滴注,1次/ d。持续治疗7d。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 (P<0. 05) 。因此认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重症中暑的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全身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性[1]。
6.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并结合患其自身情况实施营养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7.常规治疗+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作用,对治疗热病、高热惊厥、昏迷具有积极作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3 g/ 次,温开水化开药丸,鼻饲,2次/d。
临床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患者3h体温降至38.5℃率、36h内意识恢复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可降低患者体温,促进其意识尽快恢复,对保护患者脑组织具有积极意义,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较积极的影响,同时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但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间无差异,可能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过少所致,为保证研究的可信度,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研究[2]。
8.中暑急救莫入四大误区
(1)掐人中:中暑的根本原因是人体产热和散热功能严重失调,因此首先要降温、脱离热源。掐人中仅仅能起到刺激疼痛的作用,不能用来急救。尤其对于昏迷患者,掐人中时可能因为疼痛刺激而引起误吸窒息,反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潜在风险[3]。
(2)猛灌凉水:中暑后需要合理补水,但不可大量喝凉水。大量出汗伴有电解质流失,如果只是大量喝凉水,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氯血症,即俗称的“水中毒”。此时喝水要少量、多次,适当加些食盐,会有更好的效果。
(3)滥服藿香正气水:很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治疗中暑的“神药”,其实这是片面的。不推荐在中暑后使用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藿香正气水主要应用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阴暑”,与现代医学的中暑(热射病)不同(属阳暑);其次,藿香正气水的乙醇含量为40%~50%,服用后可能引起脱水,中暑损伤会更加严重。
(4)滥服退热药:中暑发热的机制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中暑导致的发热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受阻,造成的热量在体内积聚,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而退热药主要通过让身体发汗来达到降温目的,中暑后身体本来就缺水,再服用退热药迫汗外出则导致身体更加缺水,适得其反。对于中暑后的高热,一般情况下应首先选择传统物理方法,效果显著且安全。
参考文献:
[1]胡强,汪宏云,段民屹,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7,10(7):58-60.
[2]朱存志.安宫牛黄丸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18,11(8):148-149.
[3]编辑部.中暑后的抢救误区[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8)(总第270期):204.
(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本文仅供参考)
"
常怡勇
基层医声公社专栏作者

作者简介:副主任药师,河南省中医药科普先进个人。丁香园用药助手优秀科普作者,新媒体《医学界》优秀作者,多家医药公众号特约撰稿人和审稿专家,个人医药科普公众号《药聊斋》。
专栏文章:
点击文首#常怡勇专栏,可查看全部内容。
- END -
责 编 | 佘易鸿
微信号:x1292902933
本文为基层医声公社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基层医声公社
商务咨询,请微信联系:18601264308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在看:
下半年公卫宣传海报发布(附视频)这些中成药,严禁联用
血压、血糖、血脂数值越低越好?各年龄段对照表请收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