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基层医声公社
专栏作者 | 张泰胜
随着糖尿病知识的不断普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备受关注,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高糖危象,即血糖超过13.9mmol/L,甚至达到33.3mmol/L及以上。
值得警惕的是,高糖危象对身体所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本文总结两种常见的「高糖危象」,以帮助基层医生在日常诊疗判断。
01
区别两种高血糖危象
高血糖危象分为两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及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为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升糖激素的不断分泌,导致机体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型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为严重高血糖而无DKA表现、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及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并发症。
02
快速初步诊断,注意这些重点指标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利用手上的检查设备进行快速初步诊断极为重要。
DKA:血酮机目前在逐渐普及,末梢检测结果相对较快。当血酮体≥3mmol/L时即可考虑DKA,若无法进行血酮体检测,尿酮体可作为备用,当尿酮≥2+时,可作为诊断DKA的重要标准之一。
HHS:由于HHS涉及血浆渗透压,因此电解质、血糖都是可以在基层进行紧急完善的检查,血浆渗透压计算公式:[2×(Na++K+)]+葡萄糖浓度。当血浆渗透压大于320mOsm/L时,即可诊断为高渗。
两者的鉴别诊断▼
基层医生判断患者处于上述两种状态时,即可考虑转诊,但在转诊期间,仍需做好相应治疗措施。
03
高糖危象救治要点
高血糖危象重点在于补液,等渗盐水就是最常用的药物,其次是胰岛素降糖。
基层医生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开放静脉通道,补液不仅可以扩容处理,还可以起到降糖的效果,做好基本生命监护,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转诊。
DKA:
由于DKA发病群体普遍在于年轻、中青年及中年群体,医生判断无心衰的情况下,在转诊过程中,需大量快速补液处理,补液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
建议第一小时输注生理盐水1-1.5L,第二小时500ml-1L,第三小时500ml,第一小时补液尤为重要及关键,补液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钾:
1.若患者的尿量正常,血钾<5.2 mmol/L 即应静脉补钾,一般在每升输入溶液中加氯化钾 1.5-3.0 g,以维持血钾水平在 4-5 mmol/L 之间;
2.治疗前已有低钾血症,尿量≥40 ml/h 时,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同时必须补钾。严重低钾血症可危及生命;
3.若发现血钾<3.3 mmol/L,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当血钾升至 3.3 mmol/L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
HHS:
由于该部分危象多见于老年群体,这部分群体多合并有心衰肾衰等慢性病,甚至长期卧床偏瘫群体也不在少数,因此HHS发病时往往较DKA更为严重。
因此补液建议:第一小时仍建议1.0-1.5L,随后结合脱水情况动态调整,必须保证24小时补液量在100-200ml/kg。
补液速度及补液量需医师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若因其他客观因素导致补液剂量不足或速度过慢,则需留置胃管,通过胃管注入水分,其中补钾原则同DKA。
两者胰岛素治疗推荐选择
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即(0.1U・kg-1・h-1,),重症患者可采用首次注射胰岛素0.1U/kg,随后以0.1U・kg-1・h-1持续静脉输注。
当DKA血糖降至11.1mmol/L,HHS血糖降至16.7mmol/L时,即可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钾输注补充处理。
04
高糖危象治疗期间,五大注意事项
1.HHS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心衰等疾病,快速补液可诱发心衰发作,需医生综合做好评估;
2. 补液转诊期间均需做好基本生命监护处理,包括心电监护、毛糖监测等;
3. 补液扩容期间需勤监测电解质,尤其是血钾和血钠;
4. 降糖不宜过快,建议每小时2.8-4.2mmol/L即可,监测血糖可选择毛糖;
5. 补液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变化、四肢末梢温度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22年)[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7):717-748
[3]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年3月第30卷第3期
(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本文仅供参考)
"
张泰胜
基层医声公社专栏作者
个人简介: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在多个专业平台撰写数篇科普及病例文章,擅长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等常见代谢性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诊治。
专栏文章:
点击文首#张泰胜专栏,可查看全部内容。
- END -
责 编 | 佘易鸿
微信号:x1292902933
本文为基层医声公社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基层医声公社
商务咨询,请微信联系:18601264308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在看:
老年人总喊肚子痛?警惕四种疾病
窜稀拉肚子,一个中成药解决
国家六部门发文,基层医疗释放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