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后,意外发生了……



来 源 | 基层医声公社
特约撰稿人 | 汤达
前几天,通过网络平台发现某卫生室医生接诊一感冒患者。为其输注双黄连注射液后,患者出现荨麻疹。
该医生以为是蚊虫叮咬所致,但发现几秒钟后疹子又多了起来,这才意识到可能是双黄连引起的药物过敏反应。
好在这名患者并不严重,给予调换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但笔者发现,这名医生在操作过程中竟然用酒精棉给患者进行擦拭。尽管患者过敏症状缓解了,但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操作并非严谨的抢救方法。
这类案例和惯用的操作方法在基层十分常见。首先,笔者想抛出一个问题:感冒真的要输液吗?
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解答,但在实操时,也许有些同仁会犹豫。其实,碰到患者强烈要求输液的情况或者确实有输液指征的时候最为难,那么最应该做的是防患于未然,了解基础知识且熟练掌握药物性过敏的抢救方法。
01
关于感冒的概述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
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
普通感冒,中医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如果有感冒症状,以采取正确的方法防止传染和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02
感冒需要输液吗?
那么,感冒真的需要输液治疗吗?
答案肯定不是绝对的,对于轻度的感冒发烧,是不需要输液的,甚至不需要吃药,仅需多休息,多喝水,对症支持治疗,自然病程一周左右就会康复了。
如果重症的感冒伴有咽喉部的炎症,气管支气管的炎症,发烧等症状,可以考虑口服药物或者输注抗感染药,抗病毒药物等,适当静脉补液。
但据笔者了解,很多基层诊室为了增加收入,建议患者输液治疗,当然可以增加收入,另一部分,感冒患者要求给自己输液,认为可以好得快,但是也加大了风险。
倘若一旦出现药物过敏或者治疗不当,最终可能会身败名裂,这些其实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进行合理的引导。
03
药物性过敏的抢救措施
一停、二抗、三激素
其实针对药物性过敏的抢救措施,主要是一停、二抗、三激素。
一停: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皮条,不能将输液针头拔掉了。必须保留静脉通道,为下一步做准备。
二抗:抗过敏、抗休克,抗过敏通常采用异丙嗪注射液、苯海拉明注射液等,如果血压下降可以使用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进行升压。
三激素:就是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泼尼松注射液等,可以给予静脉推注或者滴注。另外,可以嘱患者平躺,必要时可给予吸氧等对症处理。
通常轻微的药物过敏经过及时治疗,患者大部分可以救治的,但是需要我们在输液中密切观察,熟读药物说明书,尽量单一用药,非必要不联合。
但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继而出现了心跳骤停,则需要抗过敏、激素使用前提下给予升压、心肺复苏等处理。
所以,在我们基层诊疗活动中,针对感冒我们如无必要,尽量不要输液,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后悔莫及。特别是针对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我们尽量不要使用,安全起见,可以改为口服。
- END -
责 编 | 曾 鸣
微信号:saibailan_ryder
本文为基层医声公社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基层医声公社
商务咨询,请微信联系:18601264308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在看:
基层医疗反腐大地震,10多家卫生院院长被查!
基层卫生健康品牌如何打造?关键做这6点
及时兑现公卫补助!卫健委声明:严禁克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