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
出
路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17个分享!
有人说,人活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活着。第二个层次:体面地活着。第三个层次:明白地活着。
90岁的老人,中村恒子活到了第三个层次。
88岁出书《人间值得》,当年就荣获2019年度“十大影响好书”,一跃成为畅销书作家。
在她70年的工作履历中,救死扶伤,出书育人,照亮了无数人。
无论是人人仰慕的企业家,身居高位的大领导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都从她那里,收获了人生的智慧和内心的能量。
读完这本《人间值得》,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活法最高级。
01 拼命地奔跑才能活着
"活着"不仅是余华老师最经典作品的名字,也描述着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活着”并不是一种进攻性的词汇,而是一种忍受。
中村恒子的前半生,就是这么一种状态,活着,忍受着活着。活着,对于她这种经历的人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中村恒子生来比一般人要瘦小,即便成年后,身高也只有1米48,体重仅有40公斤。
16岁时,为了讨生活,她孤身一人挎着个大包,从尾道乘列车前往大阪。没有父母的前呼后拥,有的只是一路的孤独凶险。
天空中,美国B29轰炸机发出刺耳的轰鸣,列车因为多次空袭警报而停下,车身布满了弹痕。 每当爆炸响起,她都紧跟着大家,火速从车上跑下来,躲在旁边的丛林里。
90岁时,提起那些曾让人不安的场景,中村恒子只是淡淡地说,
“此情此景,现在想来也没有那么强烈的不安了”。
可见,求生的彷徨是如何一次次煎熬着她的内心。只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变得没那么强烈了而已。
即便来到大城市大阪,死亡也没有放过她。
她工作过程中所接触的,基本都是晚期结核病患者,胸中有像乒乓状的硬物。她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在呼吸困难中死去。
中村恒子还要做另一项工作,寻找被监禁在禁闭室的精神患者,然后将其送往医院。
通常,她会骑着一辆重重的小型摩托,穿着一件褶皱的单薄白大褂,顶着炙烤的大太阳,穿梭于城市的角角落落。她开起来车来,脚下生风,活像一个汉子。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拼命的工作?
她坦率地说,为了钱,为了活着。
和很多人将过多的价值投射在工作中不同,恒子老师蛢命地奔跑是为了简单地活着。
她孤身一人呆在大阪,没有关系和资源,只能拼尽全力,最忙的时候,她干着三份工作连轴转,来回奔波,一整天,只靠一碗乌冬面果腹。
人是为生活而工作,是她的切身感受。
这种为活着而拼命奔跑的状态,降低了不必要的思想内耗,让她能够能活下去。
相比而言,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这份工作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当现实的工作与理想存在较大落差,不好好工作就变成了我们躺平的借口。我们貌似在思想上,不断要求自己上进,反而成为无法前进的阻碍。
曾有个青年来访者,问陈海贤老师,怎样过上理想的生活?
“我并不想赚很多钱,只想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老师问:“你现在的工作如何?”
“我刚辞职,正在找工作。毕业3年了,这是我的第五份工作。我不想庸庸碌碌地过一生。老师,我怎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呢?”
陈海贤老师顿了顿说:
“你还是先别想实现自我价值的事儿,先想想怎么挣钱比较实在。”
后来陈海贤解释说,
他并不是要击碎一个有志青年的奋斗梦想。看起来,青年一直在努力改变,寻求上进,但有些东西却从未变过。
他一直试图不断用换工作,逃避真正的工作,而他只想让青年人停止这种无效的循环。
恒子老师从20岁起,一直工作到90岁。在73岁前,每周工作六天,之后,每周工作四天。她的工作内容没怎么变过。
不变的是工作,不断变化和迭代的是恒子老师本人。
以至于,她后来说,一份工作干久了,会有很多的乐趣。她很享受工作当中的轻松感,会和同事一起去爬山,游玩。
偶尔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后,会饮上一两杯小酒,看着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沉沉地睡去。
为了钱而工作,并不是对理想的躺平,而是先保障自己活着,才能有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人生很长,自我价值和理想可以慢慢实现。
中村恒子接送病人
02 适度地放下是一种体面
温馨的教堂里,正在举办恒子大儿子的婚礼,一家人亲密地挨着。
中村恒子端庄地站在儿媳后面,拿着一个精致的小包,身着一身素雅的和服,散发出和煦的笑容,整个人优雅体面。
也许你觉得这是其乐融融的一家,然后就像恒子说的,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是你不愿意打开的盒子。
恒子的老公是一个酒鬼,刚开始只是晚上出去,不醉不归,后来慢慢地家也不管了,演化到最后,还要用恶毒的语言数落自己的孩子和爱人。
忍无可忍的恒子,当着他的面,拿出离婚协议书,丈夫通常会安静一周,然后旧病复发,周而复始。
更多的家庭面临这种情况,一家人会鸡飞狗跳。丈夫的怒吼,妻子的哭泣,变成家常便饭。
恒子却学着放下让老公变好的执着,一直努力体面地维持着家庭的和谐,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人际关系中,因为学会放下,恒子活得十分体面。于此相反,一旦对关系中的其他人怀有执着,就会饱受人际关系的困扰,无法活得体面。
中村恒子在长子的婚礼现场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伊芙琳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她头脑敏捷,能说会道。本应拥有一份幸福的人生。却落得儿子自杀身亡,自己苍茫老去。
夜里,她孤身一人,披着乱发,孤独地呆在额尔古纳河边,放声地悲哭。
伊芙琳执着于老公不是第一个爱她的事实,变成了一个偏执的带刺玫瑰,刺痛着他人,也灼伤着自己。
只因为丈夫娶她前,喜欢过一个蒙古姑娘,她就不断地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着这段婚姻和后来的家庭。
她逼迫儿子和不喜欢的女人结婚,儿子誓死不从,她非但不退步,反而说,你要有这个胆量去死,也不愧是我的儿子。后来,白发人送黑发人。
而要想体面地活着,就要学会适度放下对人际关系的执着,保持良好的距离,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恒子奶奶在70多岁的工作履历中,和身边的人一直保持着和谐稳定的关系。即使是她常年工作的单位,也没有对她抱有敌意或与她对抗的人。
她的秘诀在于,保持和周围人恰当的距离,放下向周围人索取的期待。
和人靠得过近,就会萌生对别人过多的需求,一旦未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难免会产生怒气或失望的情绪。
而这些,很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映出来,进而传达给对方,产生抵触情绪,一点小事都会引发一场恶斗。
适当地放下利弊权衡,和同频的人相处在一起,才能迎接一段好的人际关系。恒子老师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着合理的距离。她和人靠近还是远离,是用单纯的感情判断。
对于不喜欢的人,她从来躲得远远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她会主动地做些事来靠近对方。
她说,命运就是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如同河流,恒子老师将很多善良、快乐的人,汇聚在她的生命之河中。
将温暖的善举在这条河流中缓缓流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得到来自关系的滋养。
她时常抛出善意,又轻轻地接受善意,久而久之,命运的齿轮慢慢转动。她得以活得非常体面,拥有一份体面的人生。
中村恒子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
03找到自己才能明白地活着
比叡山延历寺的路上,立着一个高高的石碑,一旁,站着中村恒子老师,独自一人,她身着一件休闲格子衬衫,背着一个小包,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石碑上大大地写着:”照亮一个角落!而这句话也是恒子老师的座右铭。
无须功成名就,只要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释放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能为周围的人提供温暖的光亮就足够了。她时常讲这句话挂在嘴边。
一路走来,恒子老师从艰难地活着走向体面地活着,最大的秘诀在于她能够独善其身,清醒而明白地活着。
清醒地活着就是知道自己是谁,这并不简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由着感觉在过一生。当看到有人因为做了什么,赚了很多钱,就会不自觉地去比较,模仿,殊不知,这种想法会湮灭真实的自己。
陈海贤老师有个朋友,大学时就开始玩音乐。大学毕业以后,因为父母的要求,开始经商。最成功的时候,公司已经有两三百人。
社会地位,财富,名声,他一样都不缺。然而,每当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某某公司老总,他的心总是虚的。出入商务场合时,总要再三给自己壮胆,才能劝服自己是属于那里的。
拥有社会地位和物质金钱,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找到了自己。
经历过一阵思想斗争后,在35岁那年,那个朋友把公司卖掉,重新开始做音乐。当被问,当商人和当音乐人有什么区别,他说:
“以前我当商人的时候,心是虚的。但我当了音乐人以后,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跟别人介绍自己是做音乐的,一点都不别扭,心里踏实极了。”
所谓了解自己,就是能清晰地分清什么哪些人生课题是自己的,而哪些又是别人的。既不贸然干预属于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搅乱自己的课题。
对于自己下定决心的事,要充分重视,务必努力使其顺利实现。无论如何,你自己要能够认真、真诚地面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要依赖下别人,总想找到能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然而就像恒子奶奶说的,人的一生,本质上是独自一人生活。没有人百分之百为你提供帮助,也不会有人整天都关注你。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没有必要和他人比较。人生的满足感并非由别人决定,也绝不应该追求和别人同样的生活。要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这样,人才会活出自己。
当一个人活出了自己,她就活出了明白,活出了一种通达和透彻,就能够坦诚地面对死亡,就不会孤独地害怕死去。
90岁的恒子奶奶对待死亡,始终抱着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
她经常告诉长子和儿媳妇:“如果好几天都没看到我,说不定我已经死了,你们可以随意进来家里。”
她经常拜托她的司机:“如果到时间我还没出来,可能我已经死了,请您去隔壁告知我的长子。”
恒子奶奶清醒而明白地活着,以至于她能够戳破对死亡的恐惧幻觉,直白地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有开始就会有结束。人只要出生,就会面对死亡。
写在最后
人生来没有贵贱之分,然而人活着一定有高低境界之别。
埃克哈特·托利曾深刻地说,人生的本质是一场意识的急剧转变。
读恒子奶奶的《人间值得》,也是一场意识转变的旅程。她书中呈现的价值观不断撞击着我原有的价值观。
这让我察觉,那些所谓的“奋进”,“完美”,“一定”,更多时候是一场朋友圈式的价值观,散发着浓浓的被包装的味道。
而更好的活法是,先保障自己活着,不断地梳理自己,在体面地和他人相处的关系探索自己,才有可能真正地找到自己,从而到达人生的第三个层面,明白而清醒地活出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生出路系列】
撰稿:水木;审稿:水木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