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 out
人
生
·
出
路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5个分享!
撕掉人生必须完成的标准答卷
Way Out
01中国人痛吗?
痛
昨天,10月11日,是世界“世界镇痛日”, 一篇名为《这是中国小孩一生说不出口的话》的文章刷屏了。
文章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女孩成长脉络,列举了一个在完成人生标准答卷过程中,一个孩子所经历的“阵痛”!
我一直觉得人生很痛苦,认为人生有必须完成的标准答卷,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其实,痛苦的不止我一个人。
十一黄金周,各大旅游景区,乌泱泱一片人海。有人吐槽这不是旅游,而是看人头,更多的还是抱怨,中国人怎么连旅游都这么累。
细细想来,其实中国人的旅游不是旅游,而是在完成一张叫做“我这辈子去过多少地方”的答卷。
一个地方哪怕去过了觉得太好玩了,不虚此行,意犹未尽,你叫我下次再去,我也不会去,我要去做“下一题”。
其实,这张有关人生必须完成的答卷充斥在我们生命的方方面面。
才5岁,它就存在了,它大大地写着,“不哭的孩子可以得到糖。”
17岁,第五次模拟考,慢性肠炎,我想休息下,标准答案赫然写着,“再忍忍,考试不能耽误”。
当你以为这张人生的标准答卷会随着18岁的成年而消失,殊不知它已经刻苦铭心,变成了下意识的习惯,我们已经开始不自觉地承担起了出卷人和答卷人的双重角色。
以至于,28岁,北漂第4年,体检21项异常,我们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心中的标准答卷写着,“先不管了,职场人哪个身上没有小毛病呢?”
世界镇痛日,中国人,痛么?
痛!
02 试着心疼下自己
记得知乎上有个提问,中国人享誉世界的发明和智慧是什么?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略显扎心,
最大发明和智慧就是中国人是如何做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活的这么累。
细想一下,真的有些绝望!
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又该如何解决呢?《养育你内心的小孩》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书的一开始,就劝导性地让我们将投射在外在标准答卷的注意力回收回来,
将向“外观”改成“向内看”。将自己的感受放在和规则平等的位置上。
时不时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缺失的是什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去找到自己内心的匮乏!
在寻找自己匮乏的回忆中,我看到了一个柔弱、苍白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肢体和语言暴力下,哼哧哼哧地应对着每一次考试。
这个考试变成当时的我所有的快乐与痛苦的源泉。久而久之,如那叫《面具》的诗说的那样,人带面具久了,就变成了面具,面具后面什么都没有!
以至于多年后,刚参加工作2年了,我就一心扑到国家注册规划师的考试中。然而,这个需要实践经验的考试,
却第一次,拦住了我。
我一次次向它发起猛攻,忍受着内心和身体的累与痛。考试前,为了让自己清醒一点,我将“十滴水”滴在舌尖,一股辛辣的苦楚迅速席卷着我的神经,我被呛得眼泪直流。
由于太过紧张,3个小时的考试,我的手一直在抖,我的字如同鬼画符,我的内心充斥着对自己的谩骂。
连续4次的失败,不仅没有让我认清自己,我还牺牲了工作的踏实与生活的淡定,一次一次卷土重来,甚至自恋地在我心中构建了一个艰苦奋斗,百折不屈的伟岸幻觉。
自己却始终未闯过这个考试!
我一直对自己充满了抱怨的负面情绪,感到自己很失败,自我的价值感也很低,直到我读到了《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中那句话:
当你花了很大的力气,又是讨好,又是愤怒,又是委屈,然而还是没有用,你依然没有被满足,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儿,也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儿。你最需要的是心疼自己一下,而不是攻击自己!
然而,我的眼睛从来都是盯着成绩,而非心疼自己这件事儿。
想到这点的那个晚上,无数的情绪向我席卷而来,我的身体发烫,眼睛氤氲着热气,抑制不住的情绪让自己忍不住地发抖!
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很多曾经的瞬间,
那些瞬间不一不指向一个扎心的事实,我的父母有些时候,更加爱的是他们心中那个理想的男孩而非我。
很多时候,我更爱的是理想的自己,而非真实的自己!
我们一直想着唯一的标准答案的答卷,却唯独忘记了心疼下自己!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告诉我们,求而不得是一种悲伤,而悲伤的我们,应该学着心疼你自己!
03 撕掉唯一的标准答案
硅谷钢铁侠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被问,如何培养出三个亿万富翁时,她说,
让孩子做独特的自己,追随兴趣。她没有鸡娃来追逐标准答卷。
杜鲁门的母亲被恭贺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美国总统时,
她开心地回答,
我另外一个儿子也很值得骄傲,他正在田间挖土豆!
也许正是这种有不被正确答卷所捆绑的母亲,才能孕育出美国总统。
多年的做题家思维已经捆绑了我们的思维,以至于当一件事儿发生了,
我们已经习惯了首先委屈自己来满足外在的客观条件,任由内心荒芜。
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次,问自己的是应不应该,可不可以,而不是自己愿不愿意,想不想。
我们已经习惯了,如果发生A,就会发生B的可怕的结果,如果发生B ,我就必须C,如果我没有C,那就得出了我不好或者没有能力的答案D,如果我是D,就没有人爱我的E!
我们早已忘记了,人生还有X/Y/Z等等答案!我们早已经养成了自我强迫的思维。
我们强迫自己接受一个单一的价值观或答案,我们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规定的动作。然后我们就开始“卷”了!卷不动,我们就被迫开始“躺”了!
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想不想,愿不愿意!
人生的标准答卷,让我们失去了和自己感受和生命的连接的机会,让我们从一个体验者,观察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考试的工具,他阻碍了我们体验意义感和价值感。
我们会因为没有人给我们提供人生的考场,从而陷入到空虚感,体验不到安全感。同时它助推了“惰性思维”,认为人生的多元而复杂的难题只需要通过“答题”就可以解决,从而失去了拓展生命的勇气。
它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捆绑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失去自由感,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书中说,
让我们不自由的并不是别人的嫌弃,而是对于别人的嫌弃,我们失去了选择能力。是你内心中“一旦别人嫌弃我,我就必须改正”的逻辑让你不自由了。
书中这样说,除了面对唯一答案外,面对别人的嫌弃,我们还可以这样:
嫌弃合理,就是不改;
讲得正确,就是不改;
你说得对,就是不改;
即使冲突,我也不改;
如果你先改,我可以考虑后改。
爱自己的方式就是给自己解锁,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有些人会说,人生就是有标准答案啊,有些人或事儿就是正确的,有些就是错误的。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博士却这样说,
我坚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我有意识地将有的行为看作“不负责的”或“有良知的”,将有的人看作“贪婪的”或“道德的”,便是在助长这个地球上的暴力。
如果我们想让生命更美好,与其去论断那些杀害、强暴他人或污染环境者们是什么样的人,不如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需要上。
04 学做自己的父母
书名叫养育你内心的小孩,细细想来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缺少了主语,
是谁来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其实书中已经给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我们自己!
“小时候,爸爸妈妈教会了我们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却较少教我们如何照顾自己的内心。如果你没学过,那么现在你可以开始学习,学习重新养育你自己。”
长大后,重新把自己养育一遍!
无论是关注自己的情绪,寻找出自己的内心匮乏,解绑头脑里的限制逻辑,学习满足匮乏感的多种方式,本质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着做自己心灵的父母!
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并愿意坚持自己想做的,也能为自己想做的负责任。
也许这样会很累,因为没有人给我们提供答分和排名,我们也无法投机取巧,敷衍潦草地写上标准答案,只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但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撕掉标准答卷,轻装上阵,重获人生的安全感,自由感与价值感!
当我们内心充满着对自己的疼爱,获得丰盈的人生感受,我们才能够有能量将这份爱散播出去,去爱别人,从而拥抱和他人的亲密感!
人生是一场浩瀚的旅途,我们不应该被动地完成生活的答卷。
写在最后
读完《养育你内心小孩》这本书,我学会了勇敢地撕掉头脑里标准答案的答卷,转而开始疼爱自己!
正如那首诗写得那样: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总会抚平褶皱而破碎的心,教你如何养育自己,爱自己!
养育自己的过程就是撕掉标签,找回自己,痛爱自己的过程!
世界镇痛日,愿每一个寻找答案,寻找人生出路的你,都不会再需要镇痛!
【人生出路系列】
文:水木;图:水木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