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06I 上海4岁女孩跌入深海,这一点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Way out


·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6个分享!

我们该如何放下手中的镣铐-手机?
Way Out
01放得下女儿,却无法
放下手机?
10月6日,当我们怀着揪心的心情告别2023年最后一个长假时,发生了一个更加令人揪心的事情。上海警方发布通报,一个年仅4岁的女童,在上海浦东南汇新城海滩上游玩时,走失。
如今失联已超过10天!
更加让人心痛的是,警方通过对摄像头视频以及照片的逐帧的查证,排除了被坏人带走的可能。
女孩在滩涂边,一人等候了10分钟,不小心摔倒后,消失在浪花里!
茫茫的大海,小小的身躯!荒滩,海潮,摔倒,消失,这一切让人感到无比的悲痛和绝望!这本是一个举家欢度假期,幸福团圆的日子啊!
据最新的通报,孩子生还希望渺茫!孩子的父母依旧没有放弃!
悲剧发生后,无数的网友极其愤慨,纷纷谴责!
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在人潮涌动的海滩边,将一个仅有4岁大的孩子独自丢落在那里,只为回去取手机。
甚至有人希望孩子的父亲因为为自己的过失被追究法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怀着对小女孩生命的无限怜惜,我们很难原谅女孩的父亲。
然而,情绪激动的我们却也不应该忽略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父亲离开孩子的原因!
对,说来好笑,竟然是巴掌大的一部手机!
女孩的父亲能够单独地放下女儿,却无法放下手机!

02 手机,我们的爱与痛
我很能理解,在如今经济环境下行,职场压迫,生活沉闷,又遇到难得的闲暇的时候,我们是多么需要手机!
手机就像是傅首尔老公所说的那堆篝火,正是它把我们从当下状态抽离的一根救命稻草!
但它其实也是我们手上无法挣脱的镣铐!
在这个时代,智能手机早已和新潮,社交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网络科技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忽略这种潮流就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老古董。
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以至于,我们从未发现,智能手机对我们的伤害!

阿姆斯特丹一个街道上,设计师加里·卢卡斯创作了一组雕塑。
冬日,街道的长凳上,昏暗的夜晚,人们的脸庞被手机的灯光照亮,三个人坐在长凳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之中,无视对方,无视世界。
“真奇怪。我们生活的光有时也完全孤立了我们。它使我们脱离了现实世界。”卢卡斯这样反思!



事实上,越来越多清醒人加入了对智能手机的辩证批判!
被影迷视为新世纪的第一英剧的《黑镜》,它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在未来网络技术能带给人类多少负能量?
所谓“黑镜”,就是那黑色神秘的手机屏幕、电脑屏幕。

环顾四周,我们也会清醒地发现“黑镜”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只要超过3分钟看不到手机,我们的内心就变成了被火药点燃的火药桶,充满了焦躁,我们无法忍受手机不在我们手上烤牢,贴死!
甚至,它还无意地造成了中国未来2亿空巢老人与社会的脱节,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地铁,移动支付这些工具就粗暴地把他们排除了。
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
如今这个比例更高。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到,社交网络让越来越多的是知识工作者远离了深度思考与深度工作。
而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的我们,只能游离于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03 手机,如何解开?
1)找到自己最重要的事儿
事实上,没有比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度工作的能力了。
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如果你能创造出有用的东西,它的受众(比如雇主或用户)就可能是无限的,从而极大提升你所获的奖励。
另一方面,如果产出的东西中规中矩,你就会陷入困难,因为你的受众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
而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需要深度的能力。网络手机无疑是那个最大的拦路虎!
当然,我不会粗鲁地要求你,你现在立马就应该直接把手机丢掉!
反而是建议你去寻找,找到最重要的事儿!
畅销书作者卡尔·纽波说,不要对那些从信息大杂烩中找到的琐碎分心之事说“不”;而是要对那些激发出你无尽渴望的事情说“是”。
生活中,我们总是被细碎地,宛如大杂烩般的事情困扰,一会儿孩子把玩具沙子撒了一地,一会儿衣服已经堆积如山了,一会儿水费通知单来了,一会儿猫又把沙发抓破了。
当琐事儿占据着我们的心神,使我们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个时候,手机就丝滑地乘机而入了!
与其极力避免琐碎,不如找到最重要的事儿。让这些能激发无尽渴望的事情挤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2)我们需要清醒的大脑。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拿起手机,是因为我们焦虑。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而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同时想做多件事,设立了多个宏大目标,并期待它们立即得到结果!
当确定好我们最想做的事情和目标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消除模糊,把目标进行拆解,设立一个又一个指引性的清晰目标,而非多个模糊的后置性宏大目标。
指引性目标就像是,我今天周六,将观看手机的屏幕的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内;后置性目标就是半年内我将放下手机!
事实证明,设定清晰的指引性目标,将目标定在舒适区边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会更高!
如何找到舒适区边缘?答案是凭感觉!
学习专家李晓鹏在《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一书中分享了具体的方法: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而舒适区边缘恰恰就是那些对你感觉有触动的存在。
分解了可以实现的目标后,我们还应该树立一个观念,一次只设立一个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次只干一件事儿!
一次性被两件事儿牵扯不仅会让我们焦虑,还会对我们的大脑造成伤害。
著名学者勒鲁瓦在实验室验证了一个理论,那就是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
而残留的注意力越大,后续工作的表现就越糟糕!
专注于一件事儿,并持久地专注,会让大脑的神经元细胞发生连接,而另外一件事儿参与进来,会让特定连接的神经元开始分叉,极大地降低了效率。
千万不要觉得在工作之余,拿起手机看一眼朋友圈是一件不大的事儿,事实上,它造成的的危害是极大的。

3)建立手机屏蔽区
《深度工作》中,列举了许多著名的知识创作者都有一个深度空间。每一个深度空间都是一个手机的屏蔽区!
在这个深度空间里,他们隔绝了一切的社交媒体,产出了惊人的作品!
作家、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在1969~2013年这44年的时间里,伍迪·艾伦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
在这段创作的时期里,艾伦将自己隔离在没有电脑的工作室,他的作品在一台德国奥林匹亚SM3型号的手动打字机上完成。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J.K.Rowling)开设推特账户的头一年半里,在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Balmoral Hotel)套房完成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写作。
期间,她只发布了一条推特消息:“这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恐怕我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放下手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我为例,入睡前,我会把手机从床头转移到床尾的书桌上。
早上5点钟我会起来,简单洗漱后,就进入自己的深度空间-书房。然后我就把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写作工作中。
慢慢地,我就戒掉了一早上起来就看手机的习惯,对手机的依赖也没有那么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反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与避免设立后置性目标相反,我们应该选择后置娱乐享受!
在完成重要的任务后,再去娱乐的舒爽感受是翻倍的,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爱上这种感觉!

写在最后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博士说,我们对世界的反应和这个世界息息相关!
面对一个突如其来4岁小女孩的悲剧,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应该将全部的注意力一直停留在指责和暴怒的情绪中!
更要看到我们自身的需求和局限!反思这个时代,高科技产品可能加筑于我们身上的“枷锁”!
当我们一点点解开缠绕在我们手掌中的镣铐,跳出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虚幻沉迷。
我们才能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描绘得那般,重新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连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如希冀得那般,如同那个四岁的女孩,最终可以找到回来的路!

【人生出路系列】
文:水木;图:水木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