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普通人要逆袭的3个层底规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乐儿随笔】

Hi,我是乐儿!
如果现在你处于焦虑迷茫,又不知道怎样化解;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却苦于没方法;如果你尝试过改变,却又坚持不了……《认知觉醒》这本书可以助你摆脱困境。
作者周岭在书中描述他曾经是一个“醒着睡着的人”。
36岁前他认真工作,但对自己的前途、人生没有任何思考和规划,过着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曰子。
直到有一天,看见身边的两个好友因为意外命运发生了巨变,他突然“醒了”。他开始变得自律,每天大量阅读、坚持写作和反思,短期内完成了脱变。
他把自己的改变和成长经验结成文,我读完后,发现普通人想逆袭有3个底层规律。

01 克服天性,用理性战胜感性
你是否出现过这种情况:
明知道读书重要,却转身抽出手机;明知道吃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会变胖,却忍不住吃;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整天围绕琐碎事打转………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不太了解自己的大脑,凭感觉生活,导致总是在怪圈中打转。
周岭在书中阐述了我们人类的三重大脑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它们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本能脑属感性层面,约在3.6亿年前出现,主管本能。比如,安于享乐、即时满足。
情绪脑同属感性层面,约2亿年前登场,主管情绪。比如,喜怒哀乐。
理智脑属理性层面,约250万年前形成,主管认知,能驱使人变得更好。
虽然理智脑更高级,但由于它发展时间较短,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力量实在是不堪一击。
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理智脑就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一个1岁的孩子再聪明,也敌不过两个干练的成年人。

所以,面对诱惑,理智脑因为太年轻,只能靠边,无条件听从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指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真正原因。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都存在,也成了我们的天性。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都来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性。
要想成长,就要克服天性。
而我们习惯感情用事、不假思索,生活在混沌中。习惯是难以改变的,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就要让理智脑变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和掌控。
1.运用知识,驱动本能和情绪行动
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一间公司,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公司里的员工,一个资助深老炼,一个年壮力强。他们没有文化,不上进,只在乎眼前的舒适和安逸。
而理智脑则是公司的经理,因为年轻没威信,即使他富有远见身居高位,也得不到两位老员工的尊重,甚至做出的决策都被他们藐视。
那么,这位经理怎样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呢?
不是开除两位员工,也不是与他们对抗,更不是亲自上阵,而是三位一体,资源互用。
每位员工都有各自的优点,应该深入了解挖掘,为自己所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对两位员工既尊重、包容,同时运用知识和策略引导他们行动干活,这样才能皆大欢喜,公司欣欣向荣。
2.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舒适和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如果理智脑叫它们放弃这些,相当于与它们直接对抗。
这等同于,1岁的小孩与两个成年人抗战,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
明智的做法是,放下对抗,与它们坦诚沟通:“该享受的一点都不会少,但必须在完成重要事情之后。"天性不可能放弃享受,但延迟享受,它们是能接受的。
周岭在书中称它为“后娱乐”,将享受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上,就像一种奖励。比如运动,当我们真正明白运动的好处,就会告别慵懒,主动坚持锻炼。
想办法让感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做困难事情的乐趣并上瘾,那么,理性的理智脑就占据主导权。

02 好的成长,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许多人都勤奋好学,但学了很多东西,仍然没有什么进步,越学越焦虑。
其实,在舒适区边缘(拉伸区)学习,既不会太难又不会太容易,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比如,跑步,之前要求自己跑1小时,改为每次跑30分钟;学英语,之前要求每天学习1小时,改为每次学习30分钟;看书,之前要求一周看1本,改为两周看1本……
一开始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而是降低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
去年我开启“100天自由写作”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自己没有写作的基础,如果一开始要求自己一天写1000字,可能几天就写不下去了。
所以,我只要求自己每天写200字,难度减少,就能容易坚持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字数会慢慢向上叠加,100天后,就会发现自己也能写出1000字的文章。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每天做1个俯卧撑,读1页数,写50个字,这样他坚持了10年,现在成为网红作家和咨询顾问。
学习要有方法,不是一味地努力。只有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往外拓展,跟时间做朋友,小火山总有一天会爆发。

03 下笨功夫,稳即是赢慢即是快
曾国藩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比起走捷径,耍小聪明更容易成事。
曾国藩有一个打丈的风格,就是“结硬寨,打呆丈”。
湘军每天行军30里,剩下的时间用来挖沟筑墙,这个笨办法看似费时费力,但实际是打好“稳”的根基,把敌人死死围困,让他屡战屡胜。
很多人做事看不到结果,就不愿意行动,以致永远留在原地,没有任何进步。真正成事的人都在下笨功夫,不计较得失,默默地行动。
周岭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用"只字不差”的阅读方法,把文章全部用键盘重敲一遍,这样他一年读完了一本书。
接着,他又实践每日反思,每天不间断地写,后来又写了公众号,还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每日复盘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现在。
傻傻地敲键盘,傻傻地写文章,一步一个脚印,用最笨拙的方法,让周岭看到了创作文字的好处,进而把事情做成。
《向上生长》的作者九边曾说:“尽快认识到自己只有下笨功夫才是唯一的途径,对你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帮助。当你肯下笨功夫之后,很多事情反而不难了。"
我们要脚踏实地,学会“不计后果”地去做某件事,时间会给你答案。
04写在最后
周岭在开篇写道: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
只有洞悉底层内在规律,克服天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肯下笨功夫,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逆袭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推荐阅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 最好的人生态度,就藏在这3句话里
3种存钱方法,让你越存越有钱(建议收藏)
一篇文章收入60+,涨粉200+,公众号写作赚钱真香!
《月亮与六便士》:这3句话,治愈了我的2024
罗翔老师的这句话,我打印出来每天读10遍!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乐儿随笔
和千万读者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