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为何要糟蹋天份?为何要浪费时间?为何要写这些垃圾?”你不知道斯蒂芬·金花了30年,才冲破这句会挥之不去的咒语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乐儿随笔】

Hi,我是乐儿!
今天开始读《肖申克的救赎》,这本小说在1982年问世,出版以来深受人们喜爱,豆瓣评分高9.7。
之后被改编成为电影,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并成为影史排名第一的电影。
开始我以为作者斯蒂芬·金取得这样的成就,一定是个有才华,而且一路开挂的人。
其实并不是,在读书中前言时,我才发现斯蒂芬·金的写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是段令人心酸的心路历程。

01 童年落下阴影
斯蒂芬·金在1947年出生,7岁时,因病休学,那时他喜欢看漫画,在家创造了一个四页长的魔法动画故事,母亲奖赏他一美金稿费,从此他与写作结下了深缘。
1961年斯蒂芬·金上初中八年级,有一天,他把看到无比精彩的彩色恐怖片《陷阱与摆钟》改编成小说,并自费出版,拿去学校卖给同学,一个早上便卖了三十六本,赚了九块钱。
赚到零用钱,对于他这样的贫穷小孩来说是极大的鼓励,他第一次感到“钱”途有望。
可是到了下午两点,斯蒂芬·金被叫到校长室,校长要求他把钱退还同学,还训斥了他一顿:
“我真搞不懂,斯蒂芬,你明明有才华,这为什么老爱写这些垃圾东西?白白糟蹋天份呢?”
斯蒂芬·金被校长硬生生地泼了一盆冷水,羞愧地退了钱,但不认输。在暑假他又自写自印了《外星人入侵》的故事,大卖一场。
他赚到足够用的零钱,但内心还是感到羞愧,“为何要糟蹋天份?为何要浪费时间?为何要写这些垃圾?”校长的这句话就像一句咒语,在斯蒂芬·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不过他还在写,他割舍不到“这些垃圾东西”。他就是爱恐怖,一生几乎只写恐怖小说。
02 半生与之抗衡
1973年,斯蒂芬·金27岁,已婚,在一间高中当老师,妻子是甜甜店的服务生,两人工资都很少,还要养育两个小孩,经常入不敷出。
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他又开始动笔写老校长认为所谓的“垃圾”赚钱。
其实老校长的这句话一直缠绕着他,他并没有信心写出好书,但是斯蒂芬·金的妻子一直在身边支持和鼓励他。
最终在1947年,斯蒂芬·金因《魔女嘉莉》一炮而红,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此后,30年里,每天早上,他就坐在打字机前写作,至少写1500字才起身。
斯蒂芬·金说:“我不断地写,因为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到了1982年,八年时间他已经写了十本小说。1958年,15个月连续出版了四部新作。1988年,他有四部小说同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为美国出版界破天荒的大事。

整个80年代,斯蒂芬·金可以说是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美国大大小小最畅销的二十五本书里,他一人就占了七本。之后他的小说又搬上银幕,赚得盘满钵满。
然而,名利双收对斯蒂芬·金并不是好事,他又焦虑起来。
“为何要糟蹋天份?为何要浪费时间?为何要写这些垃圾?”老校长的这句话从来都没有放过他,他开始酗酒,还吸古柯碱。
1982年斯蒂芬·金出版了《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几乎跟恐怖沾不上边。
斯蒂芬·金后来透露说:“我花在这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也许一生再也不会出版另外一本完全相同的书了。”
他似乎想证明些什么,他想借《肖申克的救赎》告诉别人,他不是专靠写恐怖小说赚钱,想借它来救赎自己,想让自己离开“那些垃圾作品”。
斯蒂芬·金曾公开宣布放弃恐怖小说创作,但因为心底始终割舍不到那份热爱,写着写着还是回到恐怖小说这条道路上。
每次有人说他的作品是“垃圾”,他就不惜一切跟别人辩论到底,他始终坚持:“大众小说绝非‘垃圾’的代名词,受欢迎未必就不是好文学!”
03 老年得偿所愿
2002年,斯蒂芬·金年事已高,打算封笔不再写作。
但他一辈子念念不忘,希望在美国史上立快碑,好向老校长证明自己没有糟蹋天份,没有浪费时间,没有写些垃圾的心愿。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竟然宣布,他获得2003年全国书奖的“终身成就奖”。
理由是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和悲惨的道德真相。”
斯蒂芬·金终于完成了心愿,为自己挣得最想要的那块功碑,对老校长也有了交代。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人对你做的事不看好,会说一些反对你、讥讽你、令你十分介怀的话。它如同一句毒咒钳制着你的心,让你裹足不前,冲破它需要很大勇气和毅力。
斯蒂芬·金花了30年的功夫,终于冲破了老校长的咒语。

推荐阅读:
普通人想靠写作赚钱,做到这3点你也可以
《额尔古纳河右岸》: 最好的人生态度,就藏在这3句话里
教你如何写爆款文章,公众号快速进入流量池
腾讯给我发工资,自媒体写作不要小看每一笔小钱
一篇文章收入60+,涨粉200+,公众号写作赚钱真香!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乐儿随笔
和千万读者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