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太太去南方出差,为期三周,把孩子也带去了。
周六早上送他们去机场,马上去录课到晚上九点。
回到家翻开《思考,快与慢》又读了几页。经过股市跌宕起伏的一周,对里面谈到的“过度自信”又有了更多感慨。
想起周五一到办公室,就听同事说删掉了基金app,说怕忍不住想赎回。
我很诧异,因为我们都是三月份开始逐步建仓,即使这两天跌了许多,剩余的收益也还有不少,怎么会到要删软件的地步。
细问才知道,因为新入账一百多万的资金,笃信大牛市已经来了,所以前几天全部All in。这一把跌下去一天十几万就没了,怎能不疼。
问及原因,她无奈地说:“人性的贪婪加过度自信”。
我又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经常在网上冲浪的伙伴可能很眼熟一个人——袁硕。
他坐拥近500万粉丝,是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也是网民公认并膜拜的“历史大神”。
但博学如袁硕,也有“翻车”的时候:
有次,他在书店读到一本欧洲史,看到书中写“公元457年”,他就念叨了一句:“这是中国的什么朝代?”旁边一位大叔回答说:“宋。”
袁硕内心翻白眼:“哪儿跟哪儿啊?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公元960年,差着500多年呢……”看他没回话,大叔又补充了一句:“是大明。”
袁硕更觉离谱:“朱元璋立国,跟这差了900多年,这大叔啥都不懂也敢瞎掰。”
后来,他自己翻查资料,瞬间被震撼——公元4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叔说的宋,是南朝“宋齐梁陈”的“宋”,年号大明。
袁硕后来反复跟人提起这件事,一是佩服大叔知识渊博,二是为自己的过度自信感到汗颜。人们总是倾向于在无序的事件中依照自己的直觉做出判断。
其实,很多时候,过度自信是大脑带给我们的“一场骗局”。
1.
关于过度自信,在咱们上周介绍的《思考,快与慢》中,构建了一个奇妙的思维模型。
他认为,人类大脑有两种思维系统:系统1(快系统),系统2(慢系统)。
系统1,速度快,常常依靠下意识的感情、记忆、经验,对面前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
系统2,用于调动注意力,解决系统1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思考后作出决定。
慢系统运行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而一般人都很懒,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快系统的判断结果。简单来说,就是直觉总走在理性前头。
系统1和系统2图示 图源网络
生活中,我们很多荒诞行为,都由此产生。
电视剧《武林外传》里,厨子李大嘴有句口头禅:“这事儿就包我身上了。”
店里人遇上任何麻烦,他张口就是一句“包我身上了”。
结果,没有一次办成不说,还常常耽误别人的事。
生活中有很多被快系统“糊弄”过去的认知偏差:
比如某件事真的发生了,人们就会感慨自己有“早就猜到”;如果有些事没发生,人们倾向于自己一直认为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这就是典型的结果偏见。
还有,遍观各类大项目,基本都没有比原计划完成得更快、价格更低。在制定目标时,人们往往会高估事件完成带来的好处,借此给自己赋予掌控力。同时,人们还会低估完成项目的困难和成本,不自觉地忽略自己不喜欢的结果。
依赖直觉反应,让人常常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运气、时机等外在条件。受直觉启发联想,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质量更高,于是过度自信,高估利益,低估风险,过度交易行为也会由此诞生。
2.
《思考,快与慢》里有这么一句话:
“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在小有成就的时候没有及时做复盘,找到增长的原因,在失败的时候也会猝不及防,一头雾水。
2004年我开始创业,到2010年账上已经有了大几千万的流水。
赚钱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预判正确、能力超凡,自然而然地就有些膨胀,好像钱只要扔进去就会有回报。
当时我们提出“5倍速增长目标”,业绩要5倍增长,团队也要从200人飞速扩张到1000人,办公场地、配套设施都在疯狂加码,一时之间现金流就所剩无几。
不幸的是,当时央视曝光了一个同行,整个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一时之间,业绩惨淡不已,进项流入急速减少,客户退费也如潮水涌来。
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我们高估了公司东山再起的可能性,还在坚持“只要扛过这一阵就会好了”,借钱、抵押房子……想尽办法去撑,结果公司也没再起来。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破产的父亲
《思考,快与慢》是这么评估决策者的盲目自信的:
“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回过头看,在公司稍有起色时,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地盯着军功章,忘了抬起头来规划一下合理的发展轨道。
如果2010年充满冒险的冲锋获得了胜利,那我还是会给自己贴上“英勇果敢”的标签,继续急速扩张,忽略决策合理性和承受能力,摔跤只不过是早晚的事儿。
3.
如果你没有像我一样,经历了从账户被填满、前后拥簇,到身负巨债、人去楼空的大起大落,可能对金钱还是会有点敏感,也很容易被行情操控。
过去两周,我带着大家经历了一次短暂又完整的股市波动,幸运的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偏差不大,也帮助一些伙伴及时止损。
可能有些伙伴从中受益:哇,湧哥好神,以后跟着看预测买买买就好了。
但我分析的是逻辑,预测的是长期趋势。而短期就出现回调,只能说是撞上了而已。
如果我把这个也当做自己的本事,那真的就是过度自信了。
股市有多难判断?《思考,快与慢》里有一个小节叫作《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实验者对1万名投资者长达7年的每一笔交易记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
“平均来说,个体交易者卖掉的股份比他们买进的走势要好,而且赢利空间相当大:每年约有3.2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两种交易的执行成本。”
比如2月7号开市之后,大盘跌了8%,我也犹豫着要不要加仓,但总觉得当时疫情那么糟糕,百废待兴,“总会再跌几天吧”,计划等等再说。
哪里知道第二天大盘就开始猛涨,一路狂飙20%-30%几乎没有回调,我也就错过了这个抄底的好机会。
用这两天股民们的话来说,拍得大腿都青了。
书中还引入杜克大学教授的调查,指出11600家大型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前景预测结果五花八门,但他们似乎也不知道自己的预测毫无价值。
在短期剧烈波动的市场里,明智的猜测和瞎猜其实也差不多。
所以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客户投资,我都主张把握投资原则和规律,看中长期方向,分散、分批买入。如果始终纠结一分两分的得失,总想精准的抄底或者逃顶,很容易导致过度自信或者过度焦虑,被短线的收益牵绊,带来更大的损失。
合上书,夜已深。
无论如何,我可以自信地说,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
忙碌的工作和课程之余,一直想找到一个地方跟大家放松地聊聊天,于是开通了“张湧说财经”这个平台。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38篇原创内容。
把复杂的财经世界用最简单朴实的话讲清楚,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周四晚上,我们将会在这里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每周日,咱们就放松一下,分享一下身边的书、电影,或是最近身边的故事和见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你身边也有想要了解理财投资、财经知识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左下角的“分享”,给我们的成长贡献小小力量。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他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