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最近我们聊股市比较多,让很多伙伴回忆起了2015年的牛市大跌被套牢的经历。
文章评论里有好几个伙伴说,2015年投入的钱到现在还没回本,等到涨回原来的价格一定卖掉。
二月份的时候还有一个伙伴给我看了她持有的基金,在2015年最高点的时候买入了一百多万,最多的时候亏损了五六十万,即使现在还亏损着十几万。因为她听过我的基金课,所以她知道自己买的都是很差的基金。
我当时让她卖掉,然后换成比较优质的基金。她没执行,也是说想等到回本再卖。
每每听到这种话我就会非常惋惜。
她要是二月份卖掉原来的基金,三月份换一批买,现在那几十万的亏损早就挣回来了。但她却因为执着于回本,浪费了五年的时间。
1.
为什么许多人会这么在意“回本”呢?我们其实无形当中都在受到心理效应的影响。
我很喜欢一本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思考,快与慢》,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翻翻。
他在里面提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叫作“锚定效应”: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我曾经跟朋友们玩过了一个游戏。十来个朋友分成两组,第一组让他们猜一下1×2×3一直乘到8是多少,第二组朋友让他们猜一下8×7×6一直乘到1等于多少。
结果很有意思。
第一组朋友猜的结果平均约为500左右,第二组的结果平均约为2500左右。
第一组因为从1开始算,所以受到小数字的锚定,猜得结果远远小于第二组。
当然正确答案是40320,他们都和正确的结果大相径庭。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开始数字却无意当中成为我们的参照点,或者叫“锚点”。虽然我们也知道这个锚点毫无逻辑,但就是会受到他的影响,难以自拔。
在前面那位被基金套牢的伙伴的故事中,“买入价”就变成了她的“锚点”。虽然她很清楚自己的买入价远远高于股票的价值,但因为执着于这个锚点,所以总觉得不回本不甘心,所以死守着回本这个虚无的目标,错过了很多的收益。
同样,在决定入市的时候,很多人会以股价波动的最高点作为锚点,一旦下跌,总想“抄底”,但一次又一次的惨痛经验告诉我们,你以为的抄底,可能只是半山腰。而所谓的逃顶,则损失了巨大的收益。
特斯拉股票价格曲线图
今年特斯拉的股价涨了四倍多,如果单纯的以买入价为锚点,大多数人都会早早卖出,真正能获得4倍多收益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而能够坚定持有的,一定是看懂了特斯拉的商业模式的潜力,对新能源汽车充满信心,以行业发展为“锚点”,才能够真正赚到大钱。
这就是为什么在股市里,有的人能大赚后全身而退,有的人却只能被套牢,就是因为每个人的“锚点”不一样。
像我们上篇文章里说的“遛狗理论”一样,拉长时间线来看,股价会一直随着公司的价值波动,我们去关注某只股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司的盈利情况和发展空间,去评估公司的价值,长线投资才能把握趋势。
以公司的价值为锚点,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2.
其实,除了炒股,在生活里我们也处处被锚定效应支配。
早上在煎饼摊买煎饼,老板问你,“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你很自然地回答,“一个”。
逛街去买衣服,商店正在打折,标价上显示了两种价格,原价599元和折扣价249,划算,买下。
两家外卖店,一家标注40分钟后送达,一家标注30分钟后送达,如果两家都能卡在30分钟的节点送到手上,消费者反而觉得40分钟那家店响应及时、配送效率高。
制造心理落差,让你不自觉地“上套”,就是锚定效应在营销中的力量。
正如乔布斯说的那句话,“顾客不是要占便宜,而是要有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
苹果也是玩儿价格锚定的一把好手。以手机为例,苹果极善于同时发布多款系列产品:比如把IPhone11 max pro定在1099美金,制定高锚点,维持产品调性。同时推出售价仅为699、799美金的IPhone 11 pro、IPhone 11捕捞更广范围的受众。
销量也证明了价格铆钉策略的高效。在2020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IPhone11排首位,共卖出1950万部,而其孪生兄弟 11 pro max和 11 pro仅仅排在第6和第8名,分别卖出420、380万部。
看到这里,你大概知道为什么珠宝店的橱柜里总是摆着一些高价首饰了吧?
在《思考,快与慢》里丹尼尔·卡尼曼提出,限购策略其实也是一种锚定。
“几年前,在艾奥瓦州的苏城的超市里,购物者遇到了坎贝尔汤罐头在作促销的情形,降价10%。有那么几天货架上写着‘每人限购12罐’,而在其他几天里则写着‘不限量’。购物者在限购时平均会购买7罐,是不限购时购买量的2倍。”
一旦有了“参照物”,人们就会不假思索地抓住并以此为标准,做一个令自己安心的选择,不论这个参照物是否符合它本身的价值。
3.
在之前聊到子女教育的时候,我曾经给大家分享过自己之前“逆袭”的经历。
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不太受老师重视,表现平平,当时我被“自己不行”的评价锚定住,结果可想而知。后来初中进了父亲工厂的子弟学校,遇到了重视自己的老师,给到了正向锚定(觉得自己还不错),信心有了,努力和结果都自然跟上,成绩攀升至前几名。
直到又转入重点中学,这种正向锚定还在伴随着我,“考前几名”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地信心。
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遇到给我正向锚定的老师,可能我对自己的锚定还是成绩中游、性格腼腆、不爱表现,之后的人生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正是被锚定改变过轨迹,我才会将“塑造自信”放在子女教育的第一顺位。与其把工夫花在如何让孩子进入一个重点学校,不如想想办法,让孩子建立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子女教育是这样,其它人际关系中又何尝没有锚定效应呢?
肥皂剧里,富二代男主怕妈妈不同意自己和“灰姑娘”女朋友结婚,就先骗妈妈说自己是同性恋(设定一个低锚点),在母亲的心理防线崩溃,觉得只要儿子正常就别无他求的时候,再让妈妈见到女朋友,妈妈当然喜不自胜,毫无怨言,迎娶进门。
夫妻关系也是这样。以前年轻的时候,身边的女性朋友总是喜欢找我聊聊她们和男友之间的矛盾。最后仔细听下来,发现他们是把自己锚定了,从一件小事出发就不断臆想男友可能怎么想的,然后越想越生气。
而事实证明,她们的这些猜想大多都并不真实,她们生气不是因为男友的行为,而是因为自己心中的那个锚。
但如果这时候选择站在上帝视角,把自己从这件事儿中主动拔出来,也就会发现解释清楚啥事儿没有。
在职场关系中,常常有朋友抱怨被老板“刻板印象”,当老板刚开始认定你是“低效、无能”或者“无法挑大梁”的角色,无论你后期成长多么迅速,都不能很快地得到他的认同。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主动帮老板拔出心里锚定。比如不经意地做出让老板眼前一亮的事情,主动承担责任,多展现自己积极自律的一面,并用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证明自己的成长,循序渐进地把他内心的锚点提高。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锚,多数时候这个锚是我们无意识设定的。当我们被错误地“锚定”,你就很容易被潜意识带偏,与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因此,我们既要学会“不设限”,认清自己的目标和需求,不被锚定效应牵着鼻子走,也可以在沟通中利用锚定的理论,让别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
▼
今日话题:你还有过什么样被“锚定”的经历呢?
老规矩,我们将会在本篇评论中随机抽取10位小伙伴送出【得意门生T恤1件】,偷偷告诉大家,互动量越大,越有可能被抽中哦。
▼
最后说说下周的股市。
昨天银保监会发声,表达出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关切。这说明在证监会打击场外配资以后,银保监会也出手了。
我们周四已经表达过,国家要的是健康牛,疯牛停下疯狂地上涨,转成平稳持续地上涨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所以,下周不管市场是涨是跌,只要记住,事情正在越来越好,内心就可以平静淡定了。
🍤
忙碌的工作和课程之余,一直想找到一个地方跟大家放松地聊聊天,于是开通了“张湧说财经”这个平台。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35篇原创内容。
把复杂的财经世界用最简单朴实的话讲清楚,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周四晚上,我们将会在这里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每周日,咱们就放松一下,分享一下身边的书、电影,或是最近身边的故事和见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你身边也有想要了解理财投资、财经知识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左下角的“分享”,给我们的成长贡献小小力量。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他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