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这几天满屏都是中原大地上徒步返乡的年轻人,我的老家县城也处于无法进出的状态。
父亲每天都更新着家乡的消息,也看到各种乱象。
父亲说他不怕得病,只是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这几年切实感受到不同城市在治理上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的温情脉脉,高效暖心;有的一封了之,冰冷无情。
不知道一切过去之后,防K温暖指数会不会成为人们选择城市的标准呢。
当然,在一切过去之前,低房价似乎是重要选择指标,就像上周的另一个热搜——
“逃离大城市的95后女孩,1.5万全款在鹤岗买房”。
都说“大城市装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灵魂”;
不过当下好像越来越多人已经无法顾及灵魂的安放,只能为肉身寻找一个栖息之所,实现人生的另一种诗和远方。
这个姑娘只有25岁,她全款花了1万5买到手一套46㎡的老房子。
姑娘又花了不到5万块钱进行全屋装修,然后每个月又花1000块钱请了个保姆,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
有房有家有保姆原来不到八万块钱就可以全部搞定。
创造这个奇迹的地方叫“鹤岗”。
鹤岗原名鹤立岗,其实是个美丽的名字,据说背后是两只仙鹤的凄美爱情故事,堪称仙鹤界的“望夫石”。
鹤岗过去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而成名。
后来煤炭挖光了,人也走没了,房价暴跌。
而今天反而因为“超低的房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甚至现在鹤岗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是低价房的代名词,是逃避内卷的“桃花源”,是“躺平”的风水宝地。
说着“逃离北上广”的人不一定连夜扛着飞机跑路,喊着“去鹤岗躺平”的人也不一定真的跑去买房。
只是“鹤岗”的出现,让年轻人在内卷之余可以喘口气。
姑且不去谈论鹤岗能不能为奔赴而去的年轻人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
如果只是因为它的低房价而决定扎根在这个城市,可能谁也无法预知这样的安逸会不会成为下一代内卷的新开始。
这个95后女孩的工作是画画,主要在线上进行,大概月入过万。
也有一些逃往鹤岗的年轻人是做自媒体的,或者是网络直播的,都是工作地点不受限制的自由职业者。
他们尽其所能逃避房N的命运,脱离眼前的苟且。
时代不同,当下能够给予年轻人的选择确实太少了,工作压力大而向上的空间又小,或许从大城市走向小城镇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前段时间有位95后的同事辞职,带着女朋友回老家创业了。
我惊讶于他的辞职为何这么突然,一问才知道,他经营的个人媒体账号已经有了百万粉丝。
来北京这几年他一直从事着自媒体工作,年纪轻轻就在几家大厂里干过直播编导。
业余时间做自己的自媒体账号,竟然小有成就。
所以干脆结束“北漂”,回到老家和女朋友经营一家工作室,收入完全不比在北京的时候差,开销更是少了一半还要多。
逃离北上广,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很早以前人们都喊着“逃离北上广”,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逼走许多想要扎根大城市的年轻人;
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又喊着“重回北上广”。
小城市蹂躏了年轻人的灵魂,下一代还需要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来获得进步和成长;
如今又是一个循环开始。
“卷不动、躺不平”的大城市年轻人只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窝”;
只要房价够低、生活环境足够舒适,这个地方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家。
不得不说,70后、80后的我们相对幸运。
在毕业选择想要居住的城市时自由许多。
我刚从学校毕业时,没能留在北京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拿不到北京户口,于是转投上海。
与北京在户口方面的考核不同,拿到上海户口的条件是“打分制”,只需要将个人的履历做一个综合评判,分数达标就可以获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我下拿到了上海户口,正式成为新上海人。
毕业之前,我曾经十分向往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因为是经济学出身,上海对我的吸引力就更加巨大。
可是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是感觉不适应:
与北京相比,上海的生活的确更加小资,但也让我找不到融入的归属感。
如果城市拥有性格,那么上海就像极了一位见过世面的里弄阿姨,她漂亮又精致,但对我这种“乡下人”多有鄙夷;
北京更像是一个经历过岁月、透着包容的胡同大爷,大家没有语言上的障碍,更加能够感受得到城市的接纳与融合;
于是我放弃了在上海的工作成果,重新回到了北京。
无论上海还是北京,似乎没有太多的犹豫。
因为那时的F价还没有让人高攀不起。
或许有人会好奇,离开上海那样繁华的大都市,我有没有后悔。
答案是:有过。
2014年我儿子在严重的雾霾里反复肺炎,看着孩子,我真的后悔。
但那时候已经无法轻易逃离。
特别是每次去到深圳,我都会想,当初为什么没去深圳考察考察,或许那会是我的理想之地。
但以我毕业时的短浅目光看,广州像极了暴发户,而那时的深圳也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小孩子。
而如今那个在我眼中成长的小孩子——深圳已经今非昔比,朝气蓬勃。
但仔细想想,选择北京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如果我从事商业,应该选择南下,但我从事的是教育,北京才是最好的福地。
年轻人因为便宜的房价选择了“鹤岗”,我当初因为城市的脾气和行业的原因选择了北京。
其实我们会发现城市的选择并不是单一标准的选择题。
如果要找出几个比较的要素,我觉得是:宜业、宜家和宜居。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最为看重的生活,有人愿意选择“宜家”,因为可以给到孩子更好的教育;
有人愿意选择“宜居”,因为低房价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更符合心中的诗和远方;
还有人愿意选择“宜业”,因为拥有更大的舞台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时代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年轻人在更换城市工作、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
人世间万物守恒,繁华地甘苦自知,落寞处确幸安然。
鹤岗的房子也许就像选择它的那些90后一样,终究是一个另类,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也不会被主流所接纳。
哪怕焦虑盈怀,大多数人注定正陷于或终将陷于为房劳碌的宿命。
就像曾经有个陕北的段子讲的那样:
放羊为了啥?娶媳妇,娶媳妇为了啥?生娃,生娃去干啥?放羊,子子孙孙,循环不息……
现代的城里人无非变了个方式:
工作为了啥?买房,买房为了啥?结婚生娃,生娃去干啥?工作,工作为了啥?买房……
看透这个无限循环的圈套后,大彻大悟的人便会选择自救式的躺平,宁可住的偏远一点,极简一些,落寞一些,也不愿像驴子一样永无休止地拉磨。
没有皮鞭的摧赶,哪怕吃糠咽菜、哪怕灯火稀疏,而内心充盈、精神放松、人生安逸。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谁也不能说这种选择不对,日子过得累不累、舒不舒坦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