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最近的工作结束都是晚上十一点,每天睡前都喜欢拿出当天的研报和分析仔细看几遍,每次看完都有着强烈的感受:
真的是学海无涯。
每一天我都在新消息中颠覆着自己的认知,搭建着新的逻辑。
今天大会闭幕了,很多事情尘埃落定,心里也感觉一块石头落地。
其实变化一直都在发生,只是会议之后变化的方向更加明确和清晰。
我只能说,新的提法、新的方向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固守过往的思维方式和判断逻辑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偏差。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才能战胜挑战,抓住机遇,未来我的文章中也会逐步解读。
今天聊点别的,最近有有几个事情让我挺有感触。
上周末,我妈突然找我,她说想拿出2万块钱让我帮忙理财,由于一直忙着讲面授课,我也一直没有顾上给她回复消息。
老一辈的生活节俭、保守,我妈这2万块钱应该也攒了好久。
其实这些钱就算拿来理财,按照4%的合理收益,一年也不过800块钱,我劝她还是放在身边留着用吧。
正当我以为这是老母亲开的玩笑,没想到她还有点认真,对我的置之不理感到生气。
只能派表妹跑一趟对她进行协助,开了证券账户。
其实对于父母的储蓄习惯我十分了解,以前有了闲钱都喜欢存成定期。
哪怕中间遇上着急用钱的情况,也不舍得取钱出来应急;
因为一取出来意味着定期的利息在瞬间就会功亏一篑。
这次我妈选择放弃存款想要尝试其他理财,一方面是因为我从事着相关行业,另一方面就是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
90年代的时候,存款一直都是10%几的利息,这也是当时人们喜欢存款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利息虽然下降了,但老一辈的人却也找不到更加合适的存款方式了。
多数人依旧按照曾经的办法把钱存起来。
当时的人们对存钱这件事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喜爱。
买国债也算是他们能够玩明白的一种投资方式:
收益高、零风险。
即便到今天一到国债新发,也会有很多大爷大妈们在银行门口排队购买。
还有2013年的黄金热,一度让“中国大妈”在国外都有了一个英文专用代名词。
当时的行业中风靡着这样一句话:华尔街做空,中国大妈做多。
比起来疯狂的韩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此可见,“投资热”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虽然我妈已经年近70,但是作为老一辈,他们依旧还有着投资、理财的需求。
前天我在跟同事讨论出新书的事情,在梳理到职场人群关于家庭以及财富的痛点的时候。
我问同事:你都做过哪些方面的投资?
她说:曾经买过教育龙头的股票,但是亏得一塌糊涂,现在已经不敢再做任何投资了。
她这么一说,让我想到当下很多人多对投资的一个误区:
恐怕有不少人认为,投资就是买股票了。
多数人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单一,造成这样信息差异化的原因还是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普通人难以企及。
比如春晚和一些脱口秀节目就经常调侃炒股赔钱的段子,让多数人在看待投资时误以为投资就是买股票。
但股票恰恰属于投资中非常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太多人不懂其中的门道,兴致勃勃地进去,垂头丧气地出来。
这又让我想到一位体制内的朋友。
他收入比较稳定但不高,总想着能在投资方面再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
2015年、2017年年底他初次尝试投资时就买在了高点,结果亏得惨不忍睹。
不信邪地又在朋友的推荐下持续买入,结果被深度套牢了。
当我问他,有没有学过看盘?有没有学过基本面、技术面?知道该怎么去把握宏观分析吗?
他颓然地说:我都没学过……
就是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甚至敢在第三方股票平台找别人代为炒股,替他在账号进行交易操作。
那一次他亏了40多万。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还在继续炒股,因为想要回本,所以他又借了钱加了杠杆满仓继续投资。
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激进风格的投资者,无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小密圈的学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一心想着赚大钱,又没有考虑其中的风险,
在缺乏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往往损失惨重,又搞不清楚原因。
最终要么失望离开,要么越陷越深,像极了输红了眼的韩国股民。
每次看到这些事情,都会让我也陷入沉思。
其实我身边的这些事情也反映了出了当下很多人的一个投资现状:
跟风炒股跳进去亏损才知道自己处于懵懂的状态,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亏了后才知道自己不知道,
被伤的厉害了就谈投资色变……
作为一个财经人,同时也身为一个教育人,对大家经历着这样的循环感到无奈和郁闷。
无奈于投资这件事本来是可以全民参与的事情,却让太多参与其中的人血本无归。
很多人因为不懂就鲁莽的进入市场想赚大钱,结果买的都是高风险的,都想以小博大,结果即使赔了钱也没赚到教训,对投资还是一知半解;
郁闷于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却因为人性的弱点而不愿意做理性的分析。
更多的人喜欢张口就来、伸手就能够到,只想寻求财富密码一页B富。
反而不愿意选择稳扎稳打的去学习。
但其实不管是我妈,还是我的同事和朋友,虽然三个人处于不同的年龄段;
但却都有着对财富保值和增值的期望。
老一辈虽然想要投资的金额并不多,但也希望年轻人能够帮助他们做出合理投资的安排;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家本就处于财富的积累、增长阶段,对投资的需求也就更加明显;
然而时代的发展让投资变得复杂了许多,不仅拥有了一定的门槛,需要操作APP、开户,更需要有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
大家拥有投资的渴望,但很少对个人资金有过专业的规划。
比如一个人有10万块钱,该配备多少钱的存款、国债、货基、股票、保险?风险级别又是多少?
投资是多种组合、多种形式,有多种类型和渠道的。
既有稳健收益的,又有高风险类的。
但很多人却潜意识地认为投资=高风险,甚至直接认为投资就是买股票,这也让他们对投资望而却步。
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投资中也有一些稳健的、风险相对比较低的品种,例如货币基金、国债逆回购、同业存单、结构性存款。
这些产品虽然收益也有波动,但是整体下来却能够达到2—6%左右的收益,比如国债逆回购,逢年过节的时候,年化收益率甚至能达到10%。
只有做好自己的目标和预期管理,才能有好的理财规划。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学习。
学习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很慢,但脚踏实地却比空中楼阁来得更为稳健。
市场总是有周期波动的,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获得好的收益。
而且我们要知道:
证券投资和建筑学、工程学、教育学等学科一样,是一门学科,也有着严密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关系。
既然是一门学科,参与者就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学习其理论基础和逻辑关系。
而不应该像买彩票一样,抱着“玩一玩”、“赌运气”的心态去参与。
也许系统的学习会有些枯燥,我们平时也可以看一些具体的故事和人物:
比如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的故事,关于巴菲特、查理芒格、约翰伯格、利弗莫尔……段永平、杨百万、林园、管金生……
当然影视剧也不少,《大空头》、《华尔街之狼》、《亿万》……
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这些书籍和作品中展能让我们对证券市场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如果能以证券投资为契机,一头钻进学习的海洋,又何尝不是件乐事呢?
投资实践中肯定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而如何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同样是对人生修炼的一次次历练。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