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全国人民估计很多都守在电视机前。
北京雾霾了一周,今天也突然艳阳高照,希望这是一个好的预兆。
最近工作实在太忙,关注我儿子比较少。
前两天一起聊天,我夸他最近进步不小。
我知道夸奖是交流最好的润滑剂,不过没想到还是有意外“惊喜”。
他说:“最近上课很听讲很认真。”
“为什么原来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呢?”我追问。
“因为以前上课的时候总是有人欺负我。”
看到瘦弱文静的他说出被人欺负的话,我内心怜爱。
从他上幼儿园那一刻我就担心他被人嘲笑,或者被欺负。
没想到该来的还是来了。
上幼儿园之前考虑到他身体偏弱,所以我们特意找了一所私立幼儿园,选了一个人数极少的班级。
他也确实在班级老师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幼儿园生活。
但升入小学之后,班级里的学生一下多了起来。
儿子体弱,发育相对较晚。
做事总是慢半拍,有时候会拖小组甚至班级的后腿。
所以有些反感他的同学会在他跑步的时候给他喝彩,只是喊的不是“必胜”,而是“必败”。
想想他在操场上努力奔跑的时候,却要面对来自队友的嘘声和嘲讽,我内心的难过不言自明。
除了跑步,平时也会有各种小意外:
上课的过程中会有女同学掐他,列队的时候还有同学故意撞上来,甚至随意拿走他的东西不归还……
他对人一向友善,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但听到这些事情,我内心翻江倒海,但语言仍然平静。
“为什么平时不见你跟我们说呢?”我关切地问。
他说:“因为这是我的秘密!”
“秘密”,这句话让我差点破防。
一个面对校园不友善的孩子,只能选择把委屈深埋心底,变成他自己的秘密。
我自责之前关注太少,没有让家变成他的避风良港。
他甚至整个一年级都没意识到同学在欺负他。
同学掐他,他说可能是我表现不好。
直到二年级,他开始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像老师和家长一样所有行为都是出于对他的善意,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被欺负了。
“你意识到的时候难过吗?”我问。
他回答:“难过一会儿,但是很快就忘了。”
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该为他的这种“不敏感”感到悲哀还是庆幸。
如果他是跟我一样的性格,他现在应该会很痛苦,甚至抑郁。
好在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
也许这便是不幸中的万幸:
从出生的体弱多病,到医院看病成了家常便饭。
无论是扎针还是住院,他都不哭不闹。
肺炎发烧,只要体温降下来一点,他就开始自我娱乐,完全不像个两三岁的病人。
当然,安全感也是他乐观的原因。
因为他底子弱,我和媳妇总是一边希望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太受打击。
所以我们总是会在批评他之后告诉他:
挨批评也只是因为你犯错了,并不是我们不爱你了。
看着他满满安全感的状态,我们也倍感欣慰。
这一年多我也惊喜的发现他的很多方面都在进步,同时也在努力地追赶着同龄人。
还记得他初升一年级时,班主任曾经觉得他是一个“问题孩子”,需要特殊培养、特殊照顾;
如今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评价也高了许多,评论儿子的能力以及基本功都在班级里中等偏上。
儿子从原来的垫底,到现在的中等,经历了太多。
想到这些,我的悲伤感消散了不少。
反而庆幸在学校遭遇冷Bao力,没有给他心灵上留下阴影。
而他身上乐观的精神也是我最为感动和珍视的。
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我还是需要做点什么。
正好第二天,我们去环球影城留宿一晚。
我带着媳妇、孩子秉烛夜谈。
“我其实小学也被同学欺负过。”我决定自揭其短。
儿子一下来了精神,眼里露出惊讶和惊喜的光芒。
他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指责、不是撑腰,而是真正的共情。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放任别人欺负,一是因为我确实内心善良,善意的看待每一个人。对他们的小动作并不在意,另外我没有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也是问题。”
我分析道。
孩子若有所悟:“对,我也觉得他们都不是坏人。他们可能只是不喜欢我。而且我应该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趁热打铁对他说:
不论是同学还是他们的家长,甚至还有老师,他们的素质和水平都非常高,这样的环境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孩子;
这些孩子中,有的人可能不够成熟,但你也比较幼小,大家想问题都不够全面,或许有人会觉得是你拖了班级的后腿,在言语上表达了对你的不满,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对于那些在行为上欺压你的同学,
至少要用语言表明你的不爽。
对方才能够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好的行为,他也要为此承担一定的后果;
其实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喜欢自己的人,也会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而大部分人对你一定是谈不上喜欢或者讨厌,大家都只是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
你现在经历的,也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共同经历。
那晚与儿子促膝长谈,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虽然他本身是个乐天派,但对他来说,应该还是解开了心中的一个小结。
我松了口气,孩子又长大了。
相信通过这件事情他建立了新的认知。
这个认知也许能够帮助他尽快成熟,从新认识这个世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像父母一样去包容自己。
或许他还会比其他人更早地经历一些打击,只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一直都知道,其实学校就是另外一个小型的社会。
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小社会当中,承担了冷言冷语甚至肢体暴力,这些挫折并不比成年人在社会当中的压力来得轻。
很多人喜欢对孩子说:
等你到了社会,你就会知道社会对人有多么残酷。
但是在孩子幼小的年龄段,本就有限的认知里,小型社会经历的挫折对他们而言,一样十分残酷。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撑腰,不是指责,不是说教;
也许只是一次共情,也许只是一些体谅。
和孩子一起再次经历一遍人生,对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