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前两天斗胆写了一篇核酸造假的文章,猜测着能存活多久,没想到不仅没被删文,还被阅读接近200万人次。
看来话说到了大家心坎里,官方也没生气。
毕竟大家跟我一样,苦核酸久已。
这周密集写防控,实在是因为Z策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楼栋解封了,出门不查核酸了,堂食开放了,甚至连方舱也开始赶人回家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病毒丢盔弃甲,自降毒性,气溶胶也传播不了了,后遗症也没有了。
奥密克戎似乎正在退去神秘的面纱,慢慢就要被定性为感冒病毒了,它永远不会变成“益生菌”,但变得可以被无视还是很有可能的。
重见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上凡人心。
离这一天不远了……
不过,这样的变化有人兴奋,也有人恐惧。
毕竟刚从ICU捞出来,马上扔到KTV,有人感动,就有人不敢动。
甚至看到有重庆的大爷大妈主动把拆掉的围挡又重新装起来,执拗地守护着内心的安全感。
像极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那个套子就是他们的小宇宙。
算来今年感染奥密克戎的人应该也有大几十万,但极少有人分享生病的感受,讳莫如深。
正好最近同事的女儿和老公被感染;
我想再“斗胆”一次,写写他们的体会。
这位同事五岁的小女儿因为授课教练的原因感染了病毒,被拉去方舱。
我很好奇她的经历和感受。
刚开始两天,孩子只是莫名有些咳嗽,她只当孩子上火,除了关照多喝水也没采取别的动作。
知道听说孩子班级的教练进了方舱,才意识到孩子阳了。
我还清晰的记得三年以前有一段视频,北京一个女孩子在商场给家人打电话,哭的嘶声裂肺,因为她确诊阳性。
那时候感染就像是晴天霹雳,世界末日。
但现在似乎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说孩子因为一直都是轻微的症状,甚至比感冒还要轻,精神和胃口都很好。
所以当社区通知他们结果的时候,他们也是一脸淡定,收拾东西,等待工作人员带他们去方舱。
“孩子会害怕吗?毕竟才五岁。”我很好奇地问。
她说孩子毫无感觉,就像全家人要出去旅行,满脸憧憬。
神奇的是,小女儿的病毒传染给了爸爸,但同事和大女儿却安然无恙。
可见,即便是家人般的亲密接触,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感染。
而且身体强壮的父亲中招,但9岁的大女儿却毫发无损。
不过因为小女儿需要大人陪同,大女儿也需要照顾。
所以她们选择了四人都转运方舱,“买二赠二”的开启了 “方舱之旅”。
一家四口被安排在北京的新国际展览中心,是一个新开的方舱。
她们也是方舱接待的第一批患者。
“方舱的条件比想象中好多了”,同事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头两天保洁人员少,卫生条件很一般,物资也不够充足,但在伙食方面荤素搭配,还算是营养周到,看到热水充足、卫生间的数量也足够多。
虽然一个方舱有1000多人,但并没有人大声喧哗。
同事强调因为她们一家人喜欢露营,所以对住宿条件比较容忍。
即便一天24小时佩戴口罩,方舱内全天灯火通明,但他们也仍然处之泰然。
回想起来唯一让她感到难受的地方便是常明灯造成了生物钟紊乱;
到最后几天想不起来星期几、无法感知是几点。
甚至对进入方舱前的事情都已经分不清是几天以前了。
但在方舱的有限条件里,孩子的适应能力反而比大人还要强上许多。
她们没有任何对未知的恐惧,或许是因为父母的陪伴,方舱之行就像是是一场与父母进行的单独旅行,只要能够时刻跟父母站在一起,任何辛苦对她们来说都微不足道。
都说在方舱不是为了治病,只是为了隔离。
同事也有深切的体会。
药品并不是人手一份,并且发放的药品就是平时使用的感冒药。
医护人员说吃了只能缓解症状,不吃也没关系。
言外之意,全靠自己扛。
至于症状,确实跟感冒类似。
甚至小女儿的症状比感冒更加轻微。
他们一家四口,只有孩子的爸爸比较严重,发烧一天,38度,断断续续地咳嗽到现在,但也就一周不到的时间转阴出舱了。
同事和大女儿尽管在方舱进行了一周的陪护,但也没有被传染,这也说明官媒提出气溶胶传染的概率不高的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被传染之后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我的表姐因为有基础性疾病,在感染之后虽然没怎么发烧,但也陆陆续续难受了一个多月;表哥也在转阴之后的半个月中还在咳嗽。
至少从身边的这几个案例来看,症状并不严重,也没有什么后遗症。
看来,变异以后的奥密克戎已经自废武功了。
最近,国家和专家也多次发声,强调病毒的毒性已经逐渐减弱,气溶胶也不会被传染,只要科学防护,就可以避免被传染的风险。
甚至,北京已经宣布老人和孕妇已经可以实现居家G离。
而老人最重要的是做好疫苗接种,从数据来看,疫苗对降低传播的作用有限,但对减少重症率却是非常有效。
当然,逐步放开之后病例数可能会再度上升,甚至死亡病例增加,不排除会引起一定的焦虑。
但既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轻微症状的疾病,那我们可以谨慎待之,完全不用恐慌。
同时储备好常用药物,不严重的情况下吃点药,等待病情好转就可以了。
千里送子上学的表嫂提供了一份常备药品清单,我不是专业人士,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蒲地蓝、蓝芩口服液、连花清瘟,布洛芬或散利痛(退烧),阿莫西林(消炎),念慈菴糖浆或者川贝(止咳)。
广州塔上有一句宣传口号:每个人都是第一责任人。
做好疫苗接种、备好常用药品,日常做好防护;
咱们中年人保护好家里的老人孩子,积极乐观的面对逐步放开以后的新生活吧!
实在不想动的话,也可以提前想好借口。
毕竟那时候再挣不到钱,恐怕不能再怪Y情了!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