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阳了!这个年该咋过?



伙伴们,大家好。
北京的感染高峰正在到来,我身边的很多伙伴都阳了,我也未能幸免。

三年了,就地过年变成了习惯,返乡过年变成了奢望。
好不容易放开了,没人要求就地过年了,但今年过年真的能回得去吗?

过年回家,就像是中国人的朝圣,只是今年这朝圣之路可能也并不平坦。

前两天在小密圈,我也和大家互动了过年是否回家的问题。
看到伙伴们的留言也让我感受到了每个人在不同处境下的无可奈何:
有的伙伴说,不回去了,春节正好是感染的高峰期;
也有伙伴说,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决定再忍一忍;

还有伙伴说,想回去,但是考虑会增加家人的风险,担心家里老人被感染,决定就地过年。
不过也有伙伴说,在确保自己阴性的情况下还是想回家;
还有个小伙子觉得刚刚举行完的婚礼冷冷清清,新婚后的第一个年一定要过得热热闹闹……

但无论是否回家过年,家乡的父母和亲人都是我们最大的牵挂。 
年轻人可能没有太多后顾之忧,但也有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一边顶着思乡之情一边还承担着家庭健康的重任。
这三年,很多人在外漂泊,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好好和家人团聚。
但由于疫情缘故,之前有的地方还对外地返乡者提出了诸多苛刻的要求。
甚至还闹出诸如“恶意返乡”的闹剧,让很多在外的人寒了心。

特别这两年一直提倡在外过年,不少在外务工者也是响应号召,很多人也非常自觉留在了所在地,只能和父母孩子隔着屏幕问好。
俱往矣,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今年年底随着各地防疫Z策的出台,使得返乡Z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从广州开始,就有秩序的送出外来务工者返乡,一些城市更是取消了“落地检”,不再查核酸。
这些措施都说明疫情防控有了新变化;
今非昔比,社会秩序正在逐步放开。
但一些地方依然还抱着过去老规矩不放,竟然依旧提倡“非必要不返乡”的口号,令人大感意外。
要知道今年,我们听到最多的词应该就是“非必要”了。
很多城市是非必要不出门,非不要不取快递,非不要不聚餐,非必要不点外卖等等,都希望你老老实实在家什么都不干。
直到广州提出了非必要不做核酸,让人才眼前一亮,感到了一丝温暖。

除了广州的暖心举动,也有地方积极响应号召,欢迎广大在外打工游子有钱无钱都回家过年。
比如湖南桑植县就主动喊话在外的家乡人,欢迎回家过年。

这和那些倡议“非必要不返乡”的地方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倍感温暖。
面对家乡地方官员的主动喊话,相信在外打工的游子也是欢欣鼓舞,忍不住要马上回家了。

回顾过去的这三年,确实过得有些束手束脚;
我和大家一样基本上都是非必要不出门的状态。
2020年年初,是疫情最早爆发的那一年,我们一家去了日本,出发时一切都还是风平浪静。
当邮轮行驶在海面上,每一个人都还沉醉在旅途的风景和游玩的快乐中时武汉的疫情爆发了。
起初,这场疫情并没有赢得太多人的注意;
包括与我们一同出行的几名武汉游客,再加上船上消息本就有些闭塞。
所以还没有人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感到不安。
直到邮轮行驶至终点即将靠岸时,疫情在武汉城中全面爆发,武汉封城,全国各地开始有病例陆续出现。
一传十、十传百,船上的人才有些惊慌失措。
武汉封城,让随行的武汉游客感到十分焦虑,几名年纪稍大的老人更是忍不住抱怨。
那时候大家对新冠还没有基本概念,只知道传播速度很快。
邮轮在终点停靠了很多天,所有的游客都禁止下船。
时间一长,不仅武汉的那几名游客焦虑,其他人也跟着焦虑起来。
不幸中的万幸,同行的武汉游客没有阳性。
我们在被封锁数天之后就被放下船,回到家后又进行了数日的居家隔离。
如今回想起当初疫情山雨欲来的气势,还是唏嘘不已:
从病毒疯狂肆虐、致死率奇高,到现在毒性减弱、可防可控,三年以来,我们就像走了一段新时代的长征。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1月15到20号左右会赶上一个感染的高峰期。
高峰期再加上春节期间人潮涌动,更加快了病毒传播的速度。
另外一方面,春节期间的人潮涌动,更多地还是从大城市流向小城市,在病毒快速传播期间,当地能否提供足够的医疗资源也尚且不明。
所以提醒各位回乡的小伙伴,除了做好足够的防护,也配些常用的药品带在身上,必要时用来缓解身体的不适。
其实,关于是否回家过年,本就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
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处境。
有些人已经在外三年,有些人家有老小,有些人身体素质优秀,但不论是哪一种我们都终将成为那个为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的第一人。

都说大疫不过三年,相信所有人,都对结束疫情有着强烈的期待。
或许,这会是疫情的最后一年,我们会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
我想,熬过这个年就会是春暖花开;
来年,再到春花烂漫时也一定不会再有这么多纠结。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