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最近买什么最难?买药!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退烧药和消炎药都是一药难求。
老家的父母没有药,只好把家里剩余的寄过去。
得病的人买不到药,但有的人却把药当成食材来买,还得意的晒出来,表示即使放到过期,也要继续扫货。
甚至有人在家里囤了一桌子的药,还没感染新冠,就拼命吃药预防。
前几天有人说自己的好友,因为同时吃了芬必得和泰诺,出现了严重的肝衰竭,进入ICU医院,现在都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
还有人连吃三天连花清瘟和布洛芬,造成急性肝损伤,据说这还不是个例,有的医院一早上就有好几个。
还有一女子混吃、乱吃7种感冒止咳药,以为能加强药效预防新冠,结果导致全身长满了脓包。
都觉得恐慌买药吃药,但却忘记了药三分毒。
“救命药”反而成了“致命药”,也真是挺悲哀的。
过度的焦虑看来只能适得其反。
当然,囤积取巧的人多了,也自然就有很多人焦头烂额买不到药。
于是有的人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买不到药,就想办法去别的地方“囤”,比如小城市和偏远地区。
要知道这些地区的人民遇到疫情,更为艰难。
那些人抢走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药,还有别人健康生活的权利。
我能够理解,特殊时期买不到药的不安与焦虑。
但我却不能接受,为了害怕自己淋雨,却要抢别人的伞。
而那些偏远地方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子。
本来小地方药品供应量就严重不足,有的人却一哄而上,抢光了库存,如果当地的人感染了,该怎么办?
那些不会使用手机软件的老人和孩子去哪里买药?
在全民“情绪”抢购的加持下,不仅是药物,就连黄桃罐头、柠檬、电解质水这些都没逃掉被疯抢的命运,甚至有些地区出现缺货现象。
说起来,有的人似乎对“抢购、囤积”情有独钟,只要社会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立马就会引起某种物资的紧缺。
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核电站爆炸,一条谣言传遍大江南北,说“日本核泄漏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食用盐将无法食用”;
很多人听到风声开始囤盐;
商家顺势涨价,2块一包的咸盐翻了5倍,甚至有人抢不到咸盐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抢购酱油。事情过去,好多人家里囤的盐够吃好几年。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打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许多人开始囤积口罩,普通的医用外科价格同样翻了几倍,尽管如此也依旧没能阻挡人们囤购的热情,甚至有人愿意花高价找到国外的代购进行邮寄;
抢口罩的人抱着抢到就是赚到的心理,殊不知那一波口罩生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我一个认识的朋友在疫情初期紧急筹资上马口罩生产,赚回了好几年的利润。
好不容易口罩不抢了,今年又抢上了冰箱。
今年4月,冰箱冰柜都成了抢购的对象,当然抢冰箱的目的是为了抢购囤积更多的生活物资。
前段时间二十条发布,呼吸机和血氧仪立刻就在网上卖断了货。
按照奥密克戎的重症率来看,需要在家里用上呼吸机的应该一万个里也不定有一个吧,连这也能抢断货。
现如今,各种治疗感冒发烧的药品都被一扫而空。
人们四处囤药的情景竟和当年囤口罩的情景如出一辙。
据说现在海外华人也都在给国内的家人抢药,有的国家已经开始限购特定药物了。
不“囤”没有安全感,不“抢”没有成就感;
有这种心态的人似乎不少。
有位没阳的朋友给我晒了一下他抢到的一百多个抗原和各类药品,看着眼前的一堆他也打趣地说:看起来好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囤药是在对抗他们心中的焦虑。
其实这次生病期间,我自己只吃了两次退烧药,连续吃了三天消炎药,前后总共做了四次抗原。
一般发烧的第二天才能出现两道杠,第七八天才有可能转阴。
中间检测都是浪费,毫无必要。
囤积那么多,让该买的人买不到,损人而不利己,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适当备点药是理性,但囤药真的是大可不必。
多么希望大家能回归理性,怀有温情,学会共情。
不跟风囤物资,按照指南按需购买,把物资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其实囤积物品并不是咱们国人的专利。
欧美人一样遇事就喜欢囤积,只是他们喜欢囤积的是卫生纸。
一遇到大事发生,超市里的卫生纸总是会被抢购一空,甚至经常会看到有人为了抢卫生纸大打出手。
卫生纸变成了大家恐慌时的寄托和安慰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羊群效应,
而心理学里有种病症叫措施恐惧症。
据说羊是天底下最好管的动物,只要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就会无脑跟随。
早期囤药的人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提前预见到可能的药品挤兑先行买入。
但后来购买的人其实就是无脑跟随的羊群。
他们只知道奔跑,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何奔跑!
错失恐惧症更是绝。
我一个朋友每次路过核酸检测点发现没人的时候,就情不自禁的想要捅一次,觉得这么好的机会不捅就亏了。
这就是典型的错失恐惧症。
把害怕错过当做自己做事情的原因,而不是根据自己真正的需求。
有的人看到有人排队就也想跟着排,有人抢购,也想跟着抢,不然就觉得亏了。
所以很多商家会请人排队,从而吸引一大批患有错失恐惧症的人争相购买。
每年双十一不过就是利用了人们“害怕错过”的心理症状罢了。
无论是羊群效应,还是错失恐惧症,本质上都是因为缺乏理性的判断,缺少安全感。
物质的极大丰富却拯救不了焦躁不安的内心,理性科学的思考才能让生活变得平和简单。
多学习、多思考、不跟风,不盲从。
人声鼎沸的道路可能充满艰辛,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许藏着捷径!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