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始“复活”了…



伙伴们,大家周末好。
昨天我父亲发信息说转阴了,症状很轻微。
原本是最担心家里父母的身体状况,特意把没用完的抗原和剩余的药品寄回老家,一收到抗原后我爸直接一测就是2道杠。
生病期间他没发烧也没有头晕,只是略微有点痰,这两天感到嗅觉不似从前灵敏,不过好在没有其它症状,轻松渡劫。
最近,北京的第一批“阳康”已经恢复了往日生活;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开始展开了日常工作。
白天录完3、4个小时的课程晚上再进行直播,虽然时间一长还是会感觉嗓子不太舒服,不过往日的精气神正在复原,恢复讲课的状态也指日可待。
眼看着这座城市渐渐恢复往日的喧嚣,

餐饮恢复了堂食,

地铁也开始挤不上去,

网红店铺更是有人排起了长队。
虽然当前的客流量依旧不如从前,但是这样熟悉的、拥挤的场景还是让人心生触动。
北京人的这场劫难快要渡过,更多的地方却刚刚开始……

一位广州的朋友在感染新冠之后反应比较强烈,他说这场病仿佛让他失去了半条命,实在太难抗了。
孩子的情况更加糟糕,十几岁的年纪本是体质优越的阶段,他却高烧40一直不退。
就连公司里也陆续出现了复阳的员工,这些员工大多好了三四天就开始工作,没想到有的人“复阳”这么快就再次光顾。
病毒的“秉性”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一场新冠让我难受了7天,没想到90多岁的舅爷却很快就降温了,生病的那几天喝酒、打麻将啥也没耽误,反倒是几个小辈在阳了之后再也没有精力作陪。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十分好奇,询问过几位正在前线的医生朋友。
就他们而言这个病确实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他们也时常会碰到没有任何基础性疾病的60、70岁老人,阳性之后的情况也十分不容乐观。
可以确定的是新冠的特点,在感染的初期并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而是在感染的5~7天后才出现重症。
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一些到来。

根据国家疾控局通报的数据来看:
北京已度过疫情高峰期,最近几天疫情呈稳步下降态势,但每日仍有较大数量的新增感染者,目前已经进入危重症、重症高峰期,医疗救治服务正面临较大压力。

迈过第一轮高峰的北京正在恢复城市的活力。

北京人口迁徙目的地  来源:百度地图
据说已经有北京的“阳康”跑到三亚的海滩上晒起了太阳,机票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除了北京之外,还有很多松绑较早的地方也都不声不响地恢复了从前的生活。
总体上,近期全国疫情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单日新增感染速度不断加快,据说光是12月1号到20号,全国估算累计感人数已达2.48亿,人群累计感染率超过17%。
超过50%的省份有两个:北京、四川。
从国家给的数据上来看,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预计12月底还会有多个省份进入流行的高峰期,很多数据攀升的省份也正在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扩散。
重症高峰也随之到来……

虽然从一些数据来看,大多感染新冠的人都抗了过来,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人成为了最不幸的。
无论多低的整体比例,但这种不幸一旦降临到个体身上,那便是百分之百。
北大一周内辞世的教授高达8、9位,其中就包括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老师曹凤岐教授;最年轻的一位副教授才只有37岁。

在病毒疯狂肆虐的当下我们痛失了太多人才;
昨天樊登在社交网站上发文称,他的父亲因新冠去世;
12月21日,老戏骨王劲松的妈妈也被新冠带走了,他哀恸的说,自己再也无法拨通妈妈的电话了;
12月22日,演员高梓淇也发文透露自己的母亲因新冠离世,他提醒网友,一定要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做好防护;
12月23日,谢晋导演的儿子谢家庆因感染新冠去世,看着父子俩年轻时其乐融融的照片,更加感受到了病毒的无情;
做医护的朋友说,曾在电梯里遇到一位病人倒在面前,及时的救治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这位病人还是在第二天离开了;
一位学员说,自己一家感染了新冠,爷爷没撑住先走了,爸妈顶着39.5的高烧为爷爷料理后事,老公38.5也在忙前跑后,自己发烧还照顾着怀里年幼的孩子。
一场疫情,生死离别,不论是名人、演员还是普通老百姓,在病毒面前,生命如此平等,却又那么脆弱那么渺小。

2022年,活着,已经是一种幸运!

最近,北京地铁的人流量明显增多,晚高峰更是开始出现堵车的现象,网约车司机的接单量基本恢复到了从前的6~7成。
公共交通出行已经不需要出示二维码,更没有人再去查看健康宝,走在路上发现不戴口罩的人也逐渐变多。
不过还有一些服务行业尚在恢复中。
这周原本想预约的理发店还没有开门营业,老板说再有一周的时间也差不多了。
风向转变最大的还是招聘类,再没有人因为得过新冠受到歧视,有些招聘广告更是希望招聘的员工是“阳康”人员。

如今形势的变化让很多人心生感慨,看到一位曾经的同事发朋友圈说:
几个月前就已经阳过,但那时候的情况让他不敢开口,3到4个月没敢做过核酸,生活极不方便;
现在看到大家互相调侃着你阳我阳,心理感到特别踏实,终于不会再因为得过新冠受到歧视了。
的确,数月前我们在谈到上海因为新冠集体静默,那时候大家还是谈新冠色变,现在我们已经学会坦然接受、主动承担。
其实,病症的离开只代表新冠客观上的远去,做核酸、查健康码、跨区域流动的焦虑等等因疫情而衍生的各种习惯的远去,才意味着我们真正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比如,今年春节我准备带娃回老家了……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