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上周去了成都,这周末我来到了江苏南京。
说起江苏大家能想到什么?除了秦淮河、盐水鸭,估计还有苏南的富庶以及江苏的魔鬼高考规则。
正值填报高考志愿的时节,我们不妨先来一波回忆杀——聊聊高考那些事儿。
江苏被很多网友称作“高考炼狱”,前段时间2020年高考成绩发布,江苏文科状元却因为“小高考”历史科目只有B+,不符合清华北大的双A+要求被退档。
小高考是啥?——江苏要求高二学生从政史地物化生里面挑出2门参加高考,剩下4门参加小高考,最后每科评选等级。
除了清北外,很多985、211等高校都要求小高考成绩必须是双A及以上。
三年参加两次高考,江苏孩子们太难了。更难的是江苏卷自成一派,难到考生头秃(百度搜一下葛军就懂了)。
想必是江苏的佳人才子太多,即使高校云集,也不得不在高考题海中艰难求生。
最近高考的新闻太多,让我也不时地回忆起大学时光。
1.
其实,我是有机会本科就去北大的。
2000年,重庆的高考还是考前填报志愿。
仔细盘算了一下我这个理科生的出路:不喜欢机器,排除IT、建工等大类;喜欢和人打交道,视线集中在了人文社科相关的专业。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完北大在重庆招生的专业,除了热门的财经类、理工类,也有冷门的考古类、地质类,还有我当时非常畏惧的医学专业。
虽然对学校心生向往,但对有可能调剂到这些专业十分恐惧。纠结之后我选择了几乎清一色录取财经专业的人民大学。
最后高考成绩公布,以超过北大录取线十来分的成绩顺利进入人大。
我在人大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为母校而骄傲。但不得不承认,内心也有过纠结和遗憾。
不过最后还是梦圆北大,哈哈
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一旦有亲戚朋友来咨询志愿,我都极力地推荐他们按照学校>城市>专业的优先级顺序选择。
985、211能提供的资源绝对胜过任何差一档的学校。因为工作时间越久,越会发现第一学历是最重要的学历标签,跟着档案走一辈子,值得大家花时间认真抉择。
前年表妹要填报高考志愿,也是分数线卡到了一本线上,找我帮忙出主意。
本着“能上一本就别上二本”的原则,我拿招生册子翻了好久,像找股票一样找被低估的一本学校,再从学校里找分数线比较低的专业。
填报上去之后忐忑了许久,还好志愿通过,小姑娘开开心心地拿到了一本学历。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如果分数不及预期,那就尽量选择本地的高校。一般来说,外地生源要求分数高、名额少,像重庆考生如果考重庆大学其实容易很多,但外省考生就没那么简单了。
至于专业,我反而觉得没那么重要。
如果可以进名校,可以选择科研基础雄厚的基础学科,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如果进不到名校,尽量选择实用学科,学点本事。
如果实在无法确定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不如就跟着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择互联网、大财经相关专业,到了学校再用调专业或第二专业进行补充或调整。
总之,学校优先。
2.
说完高考,再来聊聊经济发展。
虽然每每提到经济,江浙沪总是被一起提及,长三角也是重点发展区域。但在我看来,江、浙、沪其实各有不同。
江苏就像大家闺秀、浙江宛若小家碧玉,上海嘛,则是中外结合的摩登女郎。
我曾两次来江浙探访,一次是在清华的时候做探访中小企业的项目,一次是创业时去考察市场环境。
两次深度接触,让我对江浙两地的感触都挺深。
浙江地级市一般都小巧玲珑,没有高大建筑,倒显得古色古香,充满生活气息;江苏则很重视城市建设,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繁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北上广。
苏州工业园区 图源网络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和两地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同有很大关系。
浙江商业以地方商人为主力,藏富于民,老百姓普遍都很有钱;而江苏则是村镇集体经济起家,地方政府很有钱,村里人很有钱,但城市里的人则没有想象的富裕。
江苏村镇的人有多有钱?去年全国百强镇出炉,江苏包揽了34个。江阴的一些镇,根本瞧不上江苏其它地方,春节全家一起飞海外度假。著名的华西村,村村小别墅,人人开豪车。
华西村的小别墅 图源网络
我曾经专程去宜兴底下的一个镇拜访一位企业二代,这位年轻企业家告诉我们,自己厂里100多个员工都是村里人,一年年产值能到6-7个亿。他去美国留过学,回国以后安心地经营家里的企业。
他还告诉我,村里已经没田地了。一个村就是一个产业联盟。他家是染料厂,隔壁有纺织厂,再往前走就是印染厂,甚至有一个村镇企业还聘请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做顾问。
而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当年的村镇集体企业,改革开放初期集体企业改制,他们的父辈有能力有魄力,把企业承包下来,就有了今天的江苏村镇经济。
同样是吃改革红利,经济得以腾飞,但江苏依靠的是集体经济,浙江靠的是商人们打拼出来的个体经济。所以才说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两者其实很不相同。
3.
说完江浙,再聊聊“沪”。
我和上海也有很深的牵绊。
04年到17年,我的户口一直在上海,当了13年的新上海人,差点在那儿安家。
在我的上海故事里,充斥着三类上海人:
第一种是1930年最早从事商业、赶上民智开化的那些人,他们带着天生的贵族气息,也是上海 “小资”标签的由来;
第二种是上海市井人。我当时住在上海的老工业区普陀区,生活在国企职工宿舍区,被老弄堂、老街坊、上海话包围着。
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南京西路上班,一路都能看到邻居在弄堂口蹲着刷牙洗漱;天气热一点的时候,还有人铺着凉席直接在弄堂里睡觉。
上海弄堂 图源网络
在普陀区坐公交车,售票员从不说普通话,上海话报一次站,听不懂就坐过了。
能感受到吗?30年代老上海人遗留的民风里,藏着新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自豪。
骑上自行车从弄堂穿过,一拐弯就是繁华的南京西路,层层耸立的写字楼、时尚繁忙的上班族会让你突然恍惚:这是同一个上海吗?
在这个环境里打拼的,是第三种上海人。
他们是大学毕业后留下来扎根的“沪飘”,也就是所谓的新上海人。高学历、高薪资,与上海产生了化学反应,让大部分新上海人看起来光鲜亮丽,洋气十足。
这三种上海人在一起交汇、融合,形成了上海独特的风景线。
有人把上海叫作“创业荒漠”,我觉得有点道理。
改革初期,上海是被遗忘的。直到深圳发展起来了,邓小平感慨:“后悔搞经济特区没带上上海。”之后,浦东新区才有了姓名。
在互联网萌芽期,上海再一次与时代失之交臂,又失落了10年。
这不奇怪。在商业文化十分完善的上海,经济以求稳为主,对创业的包容度很低。
在上海人的价值观里,创业者也不被放在眼里,外企>国企>政府>生意人,一等人做金融,二等人做贸易,创业者……靠边站吧。
去过那么多城市,我觉得“气场”这事儿真的很重要。上海的三种生活我都不喜欢,创业空间也实在太小。
所以,即使买了书和磁带拿下了上海话,最终我还是离开了上海,回到了北京。
4.
前段时间定居深圳的大学同学来北京,一块吃饭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如果在深圳的话,我们不会有这么长时间聊天,有生意谈?OK谈,没有就算了。
这么一比,北京还挺可爱的。
北京是创业者的天堂,任何疯狂的创业想法,在这儿都能被包容接纳。
每天中午,我走出二环里的公司,和同事扎进胡同里吃饭的时候,都会很有亲切感。
有时候心情不好,我会去公司附近的雍和宫里转转,坐在园子里待会儿,沉浸在鼎盛香火里,心就沉下来了。
不得不说,北京有点土,气候有点差,但和我很对路子。特别是我住的西边是高校、国企和军队的聚集地,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大家都很低调,有种惺惺相惜的默契和和谐。
如果在某个城市待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现,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
碰到合拍的城市,就会感觉到安逸。
但如果不合拍,哪怕城市再光鲜亮丽,也会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雨女无瓜。
▼
你居住的城市是什么性格呢?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的话,你最想定居的城市是哪里?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今天,最后一批50件【得意门生T恤】到货,在留言区抽50位活跃度较高的伙伴送出,预计周二之前联系大家并公布名单(精选条数有限,没被精选不代表没中哦)。
谢谢大家对T恤的支持,一大批新周边在路上…敬请期待!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44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您的好友张湧在南京
请你帮他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