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小朋友的成长总有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独立行走,第一次走进校园,又或者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
没想到,Y情刚过,孩子的第一次单飞之行就来了。
上周,儿子所在的小学派出了一支合唱团,去参加杭州举办的亚运会倒计时200天活动。
听说他马上要单飞,他一脸迷茫,妈妈有些担忧,我是完全兴奋。
体验才是最好的教育!人生的乐趣就在于不同的体验!
我小的时候,交通不发达。
别说出省,就连从县城到重庆市区,都几乎没有过。
但每年寒暑假会离开父母去乡下外婆家,穿梭田间地头,捡田螺、挖折耳根、摸泥鳅、打谷子……
每年夏天都会脱一层皮,一是晒的,二是被蚊子咬的。
儿童阶段不知道什么是苦,一切不一样的经历都是一种乐趣,也是成年后抹不去的回忆。
对儿子来说也是如此。
每一次环境改变都是一种体验,每一次体验都是一种成长。
虽然我和他妈妈对他的自理能力毫无信心,但却迫不及待地把他“推”出去。
五天以后,孩子回来了。
在他的身上多了成长的惊喜,也有受到挫折的无奈。
喜忧参半,这趟没白去!
这一次的经历对他来说很有意义。
儿子在出行当中没有表现出对家庭的依恋,更没有过分想家甚至想找父母。
第一次在没有家长的陪伴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参加活动,他的眼中有兴奋,但没有恐惧。
排练的每一个环节他铭记于心,没有丝毫怯场;
演出前的小小紧张也在表演的过程中调整放松下来。
表演结束,他很自豪地打电话回家:
现场和网络上都有很多人在看。
我们几乎能够想象出他骄傲的样子,同时也感慨:
真的长大了。
记得从前他一直都有丢三落四的习惯,可这一次出门回家,外带的东西一样没落地带了回来。
东西只多不少……
就连酒店里没有吃完的酸奶和香蕉都装进包里捎回了家。
只是他的自理能力始终都有偏弱的方面:
头洗得不太干净,脸也因为没有护理起了皮,偶尔赶上时间紧迫甚至来不及洗漱。
当然这些不完美的小细节只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我们觉得 “放手”还应该更多一些,他的能力缺失还是因为我们协助太多了。
这次行程暴露出的问题绝对不只是自理能力。
更多的是在人际交往能力。
儿子一行的小伙伴住了个四人宿舍,头天晚上大家都很兴奋,几个同学一起玩起了扔枕头。
第二天晚上,大家就从扔枕头变成了扔衣服,扔的衣服正好是他的。
扔衣服这件事让他感到非常生气,他直接去告诉了老师。
凡事找老师帮忙是他的习惯,看上去问题迎刃而解,但实际是矛盾激化。
洗澡的时候莫名被同学喊出来接电话,但实际上他的电话并没有响;
聊天时故意拿他打趣,他一说话就哄堂大笑。
高冷、单纯、听老师话、喜欢告状、不能融入群体……
这一切都使得他身上集齐了被群嘲的特质。
作为父母,自然十分心疼,但这是他的人生。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他学会应对,助他成长。
周五晚上,我跟他闭门长谈……
我装作不经意地问了他很多行程中的趣事和感受,半小时后谈及到同学跟他开的“玩笑”。
“你觉得同学为什么会这么做”,我想听听他的感受。
他不好意思地说:“可能我看起来偏弱,比较好欺负吧。”
他用了欺负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一种进步。
因为刚上学的时候,哪怕同学嘲笑他,他要么没感觉到,要么觉得对方是善意的。
现在至少他能理解这并非完全的善意。
但他却没有发现自己被“欺负”的根源。
其实在我看来光是扔衣服这件事,不算什么恶劣的行为,可能一开始只是小孩子们善意的玩笑。
不过他似乎还是有点不解,他觉得这些小孩儿“蔫儿坏”:
他说,每次老师过来查房的时候,总是熄灯吓唬老师。
他觉得这些行为不好,他有些反感。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把他的行为培养得过于“正直”和听话;
以至于他对行为正确的判断会首先从大人的视角出发,
所以才显得格格不入。
遇事喜欢告老师,这是作为自我保护的一个行为;
虽然没有错,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其它问题:
他的听话乖巧固然容易获得大人的喜欢,这也使他在与大人的相处中找到安全感,可是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的问题也更加凸显。
这些年他在大人的保护中过得十分舒适,潜意识中认为人际交往就应该是别人过来主动打开局面;
而他在一段被动的关系中也不曾主动发出自己的善意。
当然我没有否定他出门在外对自己的周到照顾,但这段人际交往中的懵懂还需要我来为他指点迷津:
把同学之间的玩闹当做刻意的欺负和针对,一旦恼羞成怒只会让大家觉得戏弄你更加好玩;
而且找老师解决问题其实本身是对大人的依赖;
不仅会引起反感,也会显示出自己的无能。
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大大方方的跟大家打成一片,大家才会觉得逗你没意思;
又或者忽然发现你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这件事自然也就化解了。
我还告诉他:
社交当中有意识地去跟他人分享,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你的善意,你对同龄人表现出无所谓和不在意,才使你更加容易被孤立。
孩子若有所悟地点头说:
“原来我自己也有问题,没有主动跟大家交朋友,没有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看他说出这样的话,我倍感欣慰。
虽然是带着目的跟他谈心,但整个聊天过程,我没有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
而是循序渐进引导他说出来,反复确认了细节后才对他的事情做出诊断。
因为我知道,急于下结论,不倾听孩子的想法是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
这样只能进入“别人是错的、我们是对的”,或者“肯定是自己孩子哪儿做错了”的怪圈......
抓不到根本,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不过找到问题症结离解决问题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于他而言,人际交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
我跟他定了一个简化的目标:
当别人表达善意的时候,同样做一个善意的回应。
因为每次接送他上下学的时候总能遇到很多同学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只是儿子的表现却有些冷淡,他看起来十分高冷。
想来在头几年的人际交往中儿子经常受挫,这导致他屏蔽了同龄人投来的善意。
前些年我们没有刻意的纠正,我知道这是那个特殊阶段他对自我的保护。
但这两年我看到了他的成长和改变;
所以现在我希望他能够敞开心扉,交到更多朋友。
每次体验都会带来改变,就把交朋友当作今年的小目标吧!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