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周末两会正式开幕,每年两会都是北京最热闹的时候,各方代表齐聚北京。
周中家乡永川也来了一位领导,带着几位得力干将来到北京谈项目。
从与家乡父母官的交流中了解到更多家乡的变化和优势。
席间谈及从2000年到北京开始,与家乡的连接越来越少。
虽未给家乡丢人,但也没有丝毫贡献,也算一种遗憾。
昨天的一封邮件让多年以来的遗憾有了一个弥补——收到了来自家乡一所高校的聘书。
很荣幸地成为了重庆工商大学的客座教授。
想到未来有更多机会站在家乡的讲台,有些激动,更是感慨万千。
不得不说,重庆这些年很火,是地地道道的网红城市。
只是一说到重庆,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和成都对比。
成渝两地是成渝双城都市圈的核心,而且同为炙手可热的网红,但两者“红”的理由却各不相同。
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两口交汇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地势高低起伏,道路蜿蜒崎岖。
人们在提到重庆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江宽阔、大桥宏伟、城市立体、轻轨穿楼……
还有连导航都指不明白的立交桥。
重庆,靠着自己的独特的外在形象成为了一代网红。
而谈到成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它是一个极具内在的网红城市。
不得不说,两个城市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一个粗犷豪放,一个温婉贤淑。
外地人很难明白,同为巴蜀地区,相距不过300公里,为何城市性格却有天壤之别。
大概是地理决定性格。
重庆地处长江边,气候炎热,拉船送货、形成了极富糙汉子气质的火爆性格和“码头文化”。
而成都则地处成都平原,自古就是富庶的天府之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居住,所以形成了满腹经纶、风度翩翩的文人性格。
川渝两地就好似一对兄弟:
重庆人豪爽火爆,成都人含蓄婉约,互相竞争又难舍难离。
这些年,川渝绑在一起携手共进,打造出西部地区最繁华的都市圈。
成渝两地在经济上也是不分伯仲。
2022年2月末,成都最新的金融存款数据达到了49491.4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1.7%。
而同一时期的重庆则为47064.2亿元。
两者相当。
不过成都对四川省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
成都2021年的GDP差不多为2万亿,而四川其他的城市最高的也就是绵阳市,也不过4000亿,相去甚远。
再从高校的密集程度来看,四川有57所普通高校,重庆有68所,其中有10所是双一流高校。
可以说成渝也是人才济济之地。
虽然经济体量和人才优势相似,但两个城市的产业侧重点却明显不同。
重庆作为老牌的重工业城市,产业优势在于传统制造业,特别是汽车等等重工业。
而成都却在信息科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不过因为重庆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车型,加上在新能源车领域发力不足,所以重庆制造的汽车在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度下滑。
当年小有名气的重庆隆鑫和力帆也都深陷困境。
2020年1月,上面再次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打造成渝“双城记”。
成渝双城确实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地理位置上,成渝一直以来都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经济带的重要交通枢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地处“一D一L”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
放眼来看,成渝地区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
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巴渝地区的崇山峻岭确实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川渝发展的掣肘。
但随着基建能力的提升,飞机高铁已经完全弥补了地形的劣势,剩下地理位置的优势。
另外产业链优势也同样明显。
作为中国软件名城、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成都汇聚了富士康、微软、英特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成为全球重要的计算机整机、手机生产基地。
同时重庆有着完备的重工业体系,同时也拥有强大的计算机生产能力。
不过成渝两地在产业方面存在很大的重叠性;
有数据显示两地排名前15名的产业中有13个存在重叠。
如何让协同整合,发挥各自所长,这可能是未来两地都会面临的问题。
我个人非常看好成渝未来的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二次全会上,重庆信心十足地制定了这样的目标:
预计到2027年实现总产值迈上4万亿的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62%等。
有人说重庆定下这样的目标简直让人不可置信,但在我看来却是有理有据。
2022年12月,重庆迎来了新的一把手。
航天科技出身,由浙江省调任到重庆,既有对科技产业见多识广,又兼具商业发展的丰富经验。
虽然只是刚刚到任重庆三、两个月,但从一些决策指示中却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位非常务实的领导。
在制定重庆2023年的发展目标时,他说要突出引导市场预期、社会预期、企业预期。
确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同时还强调要着力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科学精准高效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精准高效实施一揽子政策包,加快激发消费潜能;
要谋划实施抓项目促投资引外资行动,推动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开足马力,跑出经济恢复提振“加速度”。
他还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出:
我们要务实而不要务虚,原来大家为了GDP引进来的产业,过了几年发现这些东西是非常落后的,又要请出去,这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特意强调了重庆从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发展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
同时希望我们马上就能赶上新的战略和产业方向。
这样新的引导方式让重庆从跨出的一小步里又继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同时,又向最新的前沿的方向靠拢、向发达的省份学习进步。
他的务实和实干让重庆人燃起信心;
这才是重庆人办事雷厉风行的真正风格。
而我的家乡会在未来发展的几年里,在西部大开发的节奏中把握到机会,也会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套上这重要的一环。
相信未来的重庆不仅仅是地理、地貌的网红;
更是真正地从经济发展上出类拔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屹立在大家心中的一流城市。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