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妄自菲薄了



伙伴们,大家好。
81年的我,一晃眼竟然也变成了43岁的“大叔”。
前几天陪媳妇去医院,她做了一个腰间盘的小手术。
看着她疼痛难忍,我尽量东拉西扯地陪着她说话闲聊。
感觉到了这个岁数,我们的身体似乎承受不起任何细碎的折磨了。
但人们常说,35岁往上的年纪,才正处于中流砥柱的重要阶段。
而我们国家,光中年人口就占据了总人口的38%,足有5.3亿人口。
中年人是公司里的领头羊,也是家里头的顶梁柱。
但我们看似风光,其实仔细想想,又觉得好像哪哪都不太顺利。

今年有很多企业的商业企划书里,设定的目标客群都是以35岁以下年轻人。
 
好像超过这个年龄段的人都被忽视了,就连投资人青睐的也都些是年轻人。
 
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了大家争相摆脱的“老人家”?
 
就连我曾经也以为:
 
是因为岁数到了,让我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状态,所以天花板就变得这么低了?
 
后来我发现,“夹心”和“年龄”并不是造成中年现象的根本原因。
 
拿一位美国教授做过的相关数据研究来看;
 
我发现从1985~2010年,美国人赚钱的黄金年龄一直都是45~55岁之间。

他们收入的高峰期,竟然可以长达15年之久。
 
而中国人却截然不同。
 
我们国家从2000年往后,赚钱的黄金年龄段开始直线向下;
从40岁左右一溜烟地来到了35岁左右。

 
为什么我们国家年轻人的黄金时期到来的这么早呢?
 
我又通过仔细研究后发现:
 
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在这几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0年中国加入了WTO,互联网经济开始起飞式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新兴经济和服务行业又来了一波飞速发展。
 
这也意味着,某些老行业在逐渐走向了衰弱。
 
社会的变化带来了大波的机会,而新时代的活儿自然也是年轻人当道。
 
所以数据上显示,从1992年开始,我们国家传统的农业产业开始一路往下走。

 
第二产业制造业,还算基本稳当,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大起大落。
 
但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却涨得飞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35岁以下的职场人会在新经济领域中能够占到这么大的比重。
 
因为年轻人本来就对新鲜事物来者不拒。
无论是社会信息技术还是文化娱乐、科研技术乃至金融领域;
 
这些高收入行业,都让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大部分。

英国有一位科幻作家道格拉斯说:
 
我出生时就有的科技,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
15岁到35岁之间出现的科技,是革命性的;
35岁后出现的新科技,都是反自然的,该被天谴。
 
其实这句话,正是反应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看待事物发展变化的眼光。
 
想想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怎样自然而然地就玩转了手机;
 
再看看我们的父母,无论儿女怎么教,他们还是将手机用得手忙脚乱……

 
可是,难道上了年纪的中年人,就应该在新兴科技领域里甘愿被淘汰躺平吗?
 
我一开始也差点就这么认了。
 
但是查阅了国外的情况后,我发现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
 
拿美国的半导体行业来说,35岁以上的中年人口竟然还占据了76%。
 
而我一个在香港的朋友说,他三十好几的年纪跑到香港读了个硕士;
 
在香港找工作,竟然也有一堆银行给他塞了offer。
 
甚至没有一家企业去过问他的年龄。
 
朋友当时感到特别惊讶:
 
这个年纪放在国内或许很难,但是竟然在这找到机会。
 
所以看到这,大家的逻辑或许也就逐渐明了:
 
国内的大学生实在太多了。
 
我2000年读大学,当时本专科录取人数只有220万。
 
但是回到现在,大学生已经接近3500万,一年的招生人数都超1200万了。

 
倘若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
 
眼前这么多年轻的大学生,他们吃得少、要的少,不但干活积极,还能熬夜加班;
 
跟那些35岁以上的中年人比起来,既不用照顾老的,也用不上带着小的;
 
如果再拿工作效率一比,我还要这些中年人干什么呢?
 
所以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是造成中年现象的一个重要问题。
 
毕竟让我们去跟这1000多万的年轻人竞争,那真的是太难了。
 
但这也仅仅只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新”变化。

“新”是动态的,意味着飞速的发展和快速的变化。
 
但是这个“新”对我们来说,却也隐藏了不少坏处。
 
因为在一些“新”的行业里,比如互联网和芯片行业,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前人的积累。
 
积累不足,也就意味着我们与年轻人之间的经验优势不那么明显了。

 
拿我个人的故事来说,我曾经创业,也算小有成就。
 
带过几百号人,营收也逼近亿了。
 
结果创业失败,三十好几的年纪也只能带着个人的经历再次出去找工作。
 
后来我发现,顶着曾经的名头找工作并不容易。
 
更让我郁闷的是,我心里明白自己更倾向于干专业性的工作;
 
比如去研究技术,做一些越老越值钱的工作。
 
但是那些招聘的企业,基本上都想要我去帮助他们带领销售团队。
 
好像到了35岁以后的年纪,中年人就只能靠销售赚钱了。
 
这跟我们前面分析的美国情况,似乎完全不一样。
 
这个年龄的美国人,他们大多数都还在搞研发,搞技术;
 
甚至他们的科技产业,都是在靠35岁以上的中年人支撑着。

 
但是这种岗位,在我们国家却少得可怜。
 
至于原因,其实我们回头看看就不难发现:
 
我们国家这些年的新兴产业发展,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的身后转悠。
 
只需要跟着照搬,有什么学什么就完事了。
 
这导致很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变成了两种:
 
一种是能够把别人东西拿过来使用的人才,另一种就是会照搬的人才。
 
所以各个行业里注重研发的人极少,索性大家也就越来越偏向于营销了。
 
而那些理论上能够吸收中年人的岗位;
比如技术岗位、专业岗位,还有经验岗,成为了我们国家的稀缺岗位。
 
也正是因为稀缺,才让35岁的人要么选择了管理;
要么就找不到北了……

曾经,我们以为35岁只是因为体力欠佳,精力不够;
 
所以才到达了人生的天花板。
 
但是经过分析以后才发现:
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所谓的中年现象不是某些人,去人为设定的一个年龄限制;
 
也不是我们努力,就能够去改变的东西。
 
中年现象,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

 
这个现象,跟我们的人口结构、大学扩招,以及这些年的新兴产业发展有很大关系。
 
所以中年人不要再妄自菲薄了。
 
这并不是我们的原因,而是因为环境造就了中年现象。
 
至于我们所面临的中年现象会不会很快过去?
 
中年人又是否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出路?
 
伙伴们记得关注下一期的龙门阵,我会和大家聊一下:
 
面对中年现象,我们究竟该如何 Po 局?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