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也能成为建工人的选择



伙伴们,大家好。
前段时间看到张方老师发朋友圈,发现他正在非洲搞基建。
其实经常听我直播的伙伴对张方老师并不陌生。
他是中南大学工程硕士,也是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的培训专家;
同时还担任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物资设备专家。
现在,张方老师在中交一公司做技术总经理。
不但参与了很多国内大型项目的建设,这两年也跑了国外的不少地方。
碰巧最近一段时间,我正准备和大家讨论建工人出海的问题。
上周终于有机会将他请到直播间里,跟大家分享一些他在国外搞基建的经验之谈。

我们国家自从2013年“一D一L”的倡议启动之后,就开始坚定地向国外发展工程建设。
 
在这期间,我们也面临过一些国家的质疑,但是相关的工程建设却依旧发展迅速。
 
比如根据张方老师所说,他们目前在非洲的项目非常多,主要是以高速公路项目为主。

 
也会参与一些当地的机场建设,并且建设范围也由此拓展到了房屋建设和新型业态方面,如公园绿化、园林建设等等。
 
他说中国在海外的工程与国内的工程非常类似,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壁垒。
 
但中国企业目前正在做着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就是中国标准化出海。
 
因为对比欧标、法标、美标,我们中国的标准还是与他们有着一定区别,这也是我们要坚持制定标准的根本原因。

 
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外的建筑市场只相当于国内10年前的市场,我们企业的施工技术在当地基本属于碾压式的存在。
 
所以对于我们施工完成的基建项目,当地的领导都表示非常认可。
 
其实在非洲这个地方,无论是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是风土人情,都让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技术人员感到非常舒适。
 
首先非洲并不是一个气候非常炎热的地方。
比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斯贝巴的气候非常宜人,早晚可能还要穿着轻薄的羽绒服保暖。
 
当地有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的植物,仙人掌长得比树还要高大,本地人竟然喜欢在大树底下摆一个露天的咖啡厅。

 
有很多出租司机累了的时候,会坐在树底下喝咖啡解乏。
 
其实当地的咖啡是非常著名的。
因为埃塞俄比亚本身就是咖啡的原产地。
 
并且这里的水和食品都非常健康,当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污染源。
 
所以对于年轻的建工人来说,其实大家真的可以走出来看看。

有很多伙伴都在关心:
 
自己想要走出国门去看看,但也不知道那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其实非洲对国内的各种人才都是比较需要的,我们不需要把那里想得太过复杂,它跟国内的工地大同小异。
 
只不过有些施工建设,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具有的一些特殊条件。
 
比如当地有一种高膨胀粘性土,叫做黑棉土。
 
这种土壤遇水膨胀率非常之高,国内鲜少见到,只有在贵州等地才可能存在。
 
还有当地使用的钢筋也和国内有所不同。
 
他们从印度进口的HRB550钢筋强度非常高,当然成本也会相对较高些。

 
所以我们才说,要让中国的标准走出去,同时也把更好的标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项目上来。
 
此外就当地的建设水平来看,他们现在使用的脚手架都还是一些木质脚手架。
 
哪怕是建设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它那木头制作的悬挑架也从不“缺席”,让人看着不免胆战心惊。
 
所以作为施工管理人员,你就只能频繁地去工地多绕几圈;
 
同时自己的技术必须足够过关,才能去把控工地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

 
还有很多伙伴担心,去了当地是否会有语言交流上的障碍。
 
目前来看,在埃塞那边不论是生物员、技术员,还是装修或者机电类人才都是非常紧缺的。
 
并且基层类岗位不需要使用多么复杂的语言进行交流。
 
除非你有目标,想要成为管理岗位。
 
并且在工作上需要跟甲方监理进行实质性对接,或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谈判,给我们自己争取合法权益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是需要很强的外语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的。
 
但如果你只是想要来这边从基层做起,其实时间一长也能够从当地的语言氛围里学得差不多了。

出门在外,安全性绝对会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着重去考虑的问题。
 
这可能是在国外做工程与在国内做工程最大的不同了。
 
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跟着大企业出去才安全靠谱。
 
比如跟着中建、中铁、中交、中能、中化、中电建这些企业,我们的安全基本都可以得到保障。
 
并且很多小企业出去以后,同质化竞争还是比较严重的。
 
但央企在走出去之后,都各自有着自己相应的势力范围。
 
比如搞房建的伙伴,就去多关注一下中建,擅长公路的伙伴,就多关注一下中交。
 
除此以外,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客观因素了。
 
比如张方老师在埃塞施工时,旁边都会有荷Qiang实弹的安保在做着保护工作。

 
一般来说,施工人员的安全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并且基本上所有施工的工地,都是封闭性的管理,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冲到工地上来。
 
其实埃塞的民风相对来说,还是更加淳朴一些。
 
虽然这里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政Zhi动荡,但并没有达到十分混乱的程度,更没有存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基本上所有人都对中国人比较友好。
 
因为我们是去帮助他们来建设这个国家的,他们自然也会对我们表示认可。

 
最后就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饮食方面。
 
当地方便面的味道还是挺怪异的,但好在我们的项目部有自己的厨师。
 
在口味上,大家一直都能够吃到家乡的味道。
 
至于居住方面,埃塞常年20多度的气温,打开院门就能闻到百香果的味道。

 
大家还经常在院子里种一些自己经常吃的蔬菜瓜果。
 
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还能放一个大长假回去探亲,费用全程都由企业进行报销。
 
管理可以说是非常地人性化了。

我一直觉得,年轻的建工人可以出去看看。
 
一方面国内的建工资源越来越少了;
 
另一方面,在国外的同等工种比国内要赚得更多。
 
比如一个被外派出去的工种,一般待遇都会比国内高出2~3倍。
 
并且很多国外现在做的项目都是“短平快”,可能你人还在非洲,电话里就已经开始对话欧洲了。

 
等你到了五六十岁,回忆起这东奔西跑的前半辈子,是不是也会觉得非常有趣?
 
我们常说,中国很大,但其实世界更大。
 
如果你眼下没有什么负担,就让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多出去看看吧。
 
下一期,我会继续给大家带来与张方老师的对话,聊一聊建工人在海外还有哪些趣事。
此外,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预约一下我的下一场直播↓↓↓
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依旧会是干货满满。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