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我表妹研究生毕业,最近拿到了三个offer。
一个是北航研究院的助理岗位;
另外一个是担任外贸新材料公司的翻译;
还有一个就是去北交大附当一名没有编制的英语老师。
虽然这三个offer不算是完全地称心如意,但在这个找工作本来就压力比较大的时期;
能有三个机会进行选择,她还是极其幸运的。
经过两天的权衡,她还是决定留在北京,实现自己当老师的夙愿。
表妹一直都不太想来北京发展。
一方面是因为不太适应北方的气候,另一方面北京带给她的压力比其他城市更大。
之所以做出了留在北京当老师的决定,她还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想做教书育人的工作。
话说回来,我们家的这些人跟老师这个职位都有点不解之缘。
我自己在做教育工作,姑姑家的孩子也在北京当老师。
可能在我们这个家庭里,大家觉得都当老师这件事,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件事。
现在表妹也坚定地选择了这个行业,但是来北交大附当老师,对她而言意味着永远没有编制。
并且这份工作有半年的实习时间,这半年她都是没有收入的。
但是她说:
自己想当老师,这才是最关键的;
而且除了当老师,业余时间也可以去做一些翻译类的工作;
现在唯一有点介怀的是北京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表妹从小在南方的城市里长大,在她眼里,北京和其它繁华的一线城市大不相同。
这里的街道又老又旧,绿化也做得很少。
而我原本也没想跟她探讨城市之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既然她决定留下来了,那我干脆就跟她好好地聊聊北京。
很多人对北京的印象都特别糟糕。
尤其是南方来北方的伙伴,不是感觉气候不太适应,就是感觉这里又老又破。
但就是这样一个又老又破的城市环境;
站在人才吸引力的角度它还是数一数二。
其实还是因为北京这座城市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它独有的历史原因。
拿城市化发展来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过20余年,但北京的城镇化进程要远远早于其他的城市。
早期建立成为首都后,除了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还有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各种企业总部等等,这些都纷纷涌入北京。
这里一个院儿,那里一个院儿,这就是北京在80年代时建立起来的格局。
而且很多50年代的部队大院儿,到现在也依旧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也正是因为北京早期的格局,使得北京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移民城市。
并且,这些移民都是各个地方赶来寻求发展的精英和佼佼者。
所以待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本地人文化占主导的一个城市。
你很难在办公室里看到有人说他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顶多也就是二代北京人多点。
但是在其他的地方城市,他们都有一个以“地方文化”为主的特点。
比如零几年时,我曾在上海待过一段时间。
这里完全是一个以上海人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主导的城市。
如果你不会说上几句上海话,感觉根本没有办法融入当地的圈子。
但深圳就是一个和北京有些类似的城市。
在深圳,你几乎听不到有人频繁地讲粤语交流。
这就意味着,深圳和北京一样,是通过移民建立起来的一线城市:
它们具有同样的包容性。
只不过很少有人把北京当做一个移民城市来看待。
但北京,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移民城市
表妹告诉我说,她在宁波时也尝试找过工作,只不过想要在那里当老师,还得有点关系。
但是没想到北京在这个方面,风气反而不是很盛。
北京确实不是一个凡事都需要找关系来解决问题的地方,很多事情按照流程正常操作就好。
我们经常把小地方找关系的行为叫做“县城婆罗门”。
只不过即便是在宁波这座不算小的城市里,也相对能够感觉到这样的风气。
并且大家做事,也都会按照这样的基本逻辑来执行。
所以能够来北京当老师,表妹是感到非常意外的。
但这也证明,北京的机会更多,招聘确实也都是公开透明化的。
但是在小地方,这样的机会恐怕早就已经被内定了。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北京这座城市,从感官上带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好。
很多人可能充满期待而来,但是却落得一个悻悻而归的结果。
况且现在南方城市发展都非常不错,城市更漂亮,江南水乡也更惹人留恋。
表妹从重庆读完大学,又去南京读完了研究生,江浙沪一带也溜达了一圈。
对比起来,她显然无法接受北京的老旧。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破旧的地方,在城市建设方面或许还赶不上三线小城的地方;
它就是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实力。
没错,北京的环境或许已经老旧,这里的冬天也格外寒冷。
但它也是充满机遇,对年轻人更加包容的城市。
至少,它包容了表妹一直想要做教育的夙愿。
虽然没有编制,也许意味着更多的不稳定和未知。
但是时代变化之快,谁又能说准哪种选择才是最稳妥的呢?
虽然未来无法预测,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现在。
我很为表妹感到骄傲,也相信她在教育这条路上,也会为了自己的选择秉持初心。
其实北京这座城市,对于每一个勇敢追梦的人来说,都绝不会吝啬赠予机会和舞台。
表妹的选择也许并不完美,但她的未来一定充满可能。
毕竟,北京这片土地上既有历史的厚重,也充满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