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五个人的工作?是我没错了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这两天朋友圈又被两个老罗刷屏了,一个罗胖马上要上市了,一个罗胖6亿的债务还了4亿,励志哥又励志了一把。
我对前一个老罗一直不是太感冒,因为我喜欢把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一点,这个老罗喜欢让简单的问题显得深奥,特别是每年的跨年演说。

第二个老罗我这是心存敬意,理想主义的人很多,打着理想主义旗号的骗子更多,但老罗先是理想了一把,最终又用默默的努力偿还了曾经吹过的牛皮。
也许是因为类似的经历(当然资金体量完全不在一个level),这几年对老罗的经历总有很多共鸣。背后的付出更是多数人无法想象的。

我不知道老罗如何在这种低谷期如何做到分身有术,但这几年我确实在时间管理方面有了不少心得。
我知道看到这里一定有人在偷笑……时间管理。
记得前段时间我去天津上面授,有个学员称赞我是“时间管理大师”,我立刻想到的是另一个罗姓明星的段子,笑着回敬他,说“你可别骂人啊”。

玩笑归玩笑,还真的经常有伙伴留言给我说,“老师,你是怎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的?”
现在一建考试结束,最繁忙的八、九月份总算过完,回头盘点一下,今年的确是硕果累累:录完了建造、会计和经济师的课程,参加了20多天的面授,每周交付一篇投资分析、疫情期间准备了CFA的考试……
对了,还开办了“张湧说财经”公众号,写了六七十篇原创文章。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是富豪还是贫民,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
如何让这24个小时充实起来,其实是一门大学问。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规划的人,喜欢把事情按部就班地排列好,再去各个击破。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我的时间管理方法。

空闲时间,超宝贵
我对时间管理的启蒙教育是在小学开始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过一篇教小朋友做时间管理的文章,里面举了个例子,说扫地的时候可以先把水给烧上。
这种多线处理事情的方法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哇,如果把事情重叠着去做,那不就太赚了?

技能get,我开始刻意地把事情安排得很紧凑,先考虑事情的紧急程度和处理方式,再去做统筹规划,慢慢地尝到了一份时间干两件事的甜处。
大块的时间不多,零散的时间凑出来也能处理不少工作。
比方说,早上起来洗脸刷牙的时候,我会听听当天的新闻;
我平常很少开车,因为开车会占据司机大部分的精力,除了听听广播基本啥事儿也做不了。所以我特别喜欢坐地铁、打车,利用这些时间可以回回微信,做一些紧急非重要的交流沟通;
跑步的时候,可以听听存着的音频课程;
参加一些无聊的会议,做些不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的事情,写写稿,回回消息之类的。
除去睡觉时间,如果白天能够按照这样的节奏“见缝插针”,做事效率就会有指数提升的效果。
名人名言诚不欺我,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真的能省出不少。
当然我也不是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人,只是很少刻意地打发时间,把应酬的时间压缩到了极致,偶尔看看短视频、听听书来放松一下,快速转场,快速抽离,去做下一项工作。

不要抓狂,要做规划
相信很多伙伴在统管项目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事情实在太多了,完全顾不过来,咋办?

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心里有数】。明确问题要拆分成哪几步去做,才能按照空闲时间的属性去把它们放置在不同板块里,慢慢完成。
事情很多,如果你对它们如何解决也说不出所以然,那肯定是越做越乱。
之前上学的时候,我每天大概会花半小时的时间去规划时间;创业那会儿,琐碎的事情特别多,我特别喜欢用任务清单,做完一项勾掉一项,特别爽。
到现在,琐碎的事儿少了,都是大块的工作内容,我就把时间“板块化”,比如说上午处理公司的事情,下午去录课,晚上回到家陪孩子睡觉,等孩子睡着之后继续学习、工作。
不是特别忙的时候,周末上午我会选择在家工作,中午到下午的时间就空出来,陪着孩子到处走走。
虽然工作任务很重,但把板块分好之后,按部就班地进行效率就会提高,也能腾出时间做点自己的事儿。
对了,今年我还屏蔽了很多占用时间、效果不太好的工作,比如面授。去年我大概面授了70天,今年缩减到了20天,估计明年也就10天左右。
如果已经安排得很紧凑了,还觉得压力很大、时间不够用,可以调整一下工作安排,放弃价值不太高的工作,用通话替代面谈,把时间留给需要花时间的高价值的、开拓性的工作。

懂得放权,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我之所以可以跨越了几个行业,做了好几类工作,其实和团队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算下来,我大概要和五六个团队打交道。但不管什么项目,在我和新伙伴沟通时,我们第一步就会明确工作流程和分工。
我会先把工作拆解一下,大致把工作做分类。什么是我必须自己做的?什么工作是可以别人帮忙的?

在不同工作的分配上,驾轻就熟的内容直接做提升就好,新类型的工作要亲自操刀,甘愿花时间琢磨透,“半生不熟”的,就要精益求精,提高熟练度。
职场新人对各类工作都没有经验,需要花时间尝试才能慢慢接手更多事儿。
对我来说,讲课时长没有一万小时也有八九千,现在就要在基础上做创新,嫁接新的东西。
但公众号就是今年新起的项目,运营了这几个月,用了很多工夫去打磨模块和合作流程,现在每周都要花很多时间研究选题、写稿改稿、归纳分析。
孩子今年上小学,对我们来说也是新课题。我们也要抽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做过渡,安排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调整教育计划。
把工作内容想清楚之后,我就会着手合作伙伴建立标准和流程,看看他们什么时间做这些事,我最迟什么时候交上?明确好了,把Deadline放在自己的时间表里就好了。

很多伙伴喜欢事必躬亲,把自己搞得很累不说,也没办法得到100%满意的效果。
不光自己受罪,你也越来越难培养出来得力的助手,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也被打击。
到最后默默感慨一句:终究是我自己扛下了一切。
为什么总是不放心交给别人,什么工作都必须亲力亲为?
——因为在拆解一项工作时,你分不清哪些是核心的30%,哪些是无关紧要的70%。
又或者,这70%的内容,你自己没琢磨明白,也就没办法告诉别人怎么做,指导他达到标准。
在一建里我们讲过双流程网络图,其实在团队合作里也可以借鉴。
在团队合作里,要先做安排性的工作,这样才能帮团队成员争取时间,大家并行着去各司其职。
比方说,眼前有录课、写讲义两件事情要完成,我会首选写讲义。
因为写了讲义之后,才能把讲义内容交给别人去做PPT,这样我录完课,下一节的课件也差不多准备好了。
在安排好工作后,记得留出反馈的时间和渠道,集中地处理一下后续问题,继续优化合作。如果不留出反馈的时间,很多事情就会突然涌入,打乱原有的工作计划。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规划的人,任何事情交到手里都会有一个乱到不乱的过程,在这中间需要的,就是不断磨合的过程。
这就是我的时间管理计划,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刚开始执行肯定有点难度。万事开头难,捋顺之后,就能减轻很大负担,在各项工作里游刃有余,忙而不乱。
马上要到假期了,大家的时间规划都是怎么做的呢?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68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